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挑野菜     
三四月间,春暖花开,太阳暖洋洋的日子,我们这些住在靠近郊外的小伢儿,有一种很有趣的野外活动,就是到周围田野里去“挑野菜”。一个“挑”字用得很有意思,因为有许多野菜都是生得扁平的,紧贴在地上,要用一把小刀,将它们从土里连根挑出来,抖掉根部的泥土,放在带来的小竹篮或是蓝土布兜里。  相似文献   

2.
美点赏析读叶灵凤的散文《江南的野菜》,只觉得亲切。随着轻缓而自然的描述,见景、见情、见性,境界全出。见景。挑野菜,好一幅江南风情图。暮春、田野、野菜,三三两两的挑野菜的人,春是新鲜的,田野是新鲜的,野菜也是新鲜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置身于新鲜的田野,挑着新鲜的野菜,你可能会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能会想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它美就美在温馨、自然、和谐。见情。谈野菜,好一颗兴致勃勃的心。“马兰头”的魅力在难得,在滋味,尤其是在做菜的过程。荠菜呢,在吃法多样,在于花的美丽。而普通的金花菜,则在于它的…  相似文献   

3.
伊生在农家,没有享过“呼婢唤女”“傅粉施朱”的福气,也没有受过“三从四德”“自由平等”的教训,简直是很简单的一个动物。伊自出母胎,生长到会说话会行动的时候,就帮着父母拾些稻稿,挑些野菜。到了十五岁,伊父母便把伊嫁了。因为伊早晚总是别人家的人,多留一年,便多破费一年的穿吃零用,倒不如早早把伊嫁了,免得白掷了自己的心思财力,替人家长财产。伊夫家呢,本来田务忙碌,要雇人帮助,如今  相似文献   

4.
吃菜根     
人在幼年,吃惯了什么东西,到老年,还是喜欢吃。这也是一种习性。我在幼年,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是吃蔬菜和野菜长大的。如果说,到了现在,身居高楼,地处繁华,还不忘糠皮野菜,那有些近于矫揉造作;但有些故乡的食物,还是常常想念的,其中包括“甜疙瘩”。甜疙瘩是油菜的根部,黄白色,比手指粗一些,肉质松软.切断,放在粥里煮,有甜味,也有一些苦味,北方农民喜食之。蔓荷的根部,家乡也叫“甜疙瘩”。两种容易相混,其食用价值是一样的。母亲很喜欢吃甜疙瘩,我自幼吃的机会就多了,实际上,农民是把它当作粮食看待,并非佐合材…  相似文献   

5.
辰辰来上海,我特地为他做了一盆风味小吃——马兰头拌豆腐干。辰辰吃得很开心,问我:“外婆,这个好吃的菜是什么菜呀?”我对他说,这是外婆在园子里挑的马兰头,吃了清火,眼睛也会明亮。辰辰兴奋地说:“外婆,我也要去挑马兰头。”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爱好     
闲时翻阅《故事会》,看到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做妈妈的平时总吃烂香蕉,让孩子吃好的,一次妈妈病了,孩子特地挑出烂香蕉给妈妈说:“妈,这是你最喜欢吃的烂香蕉”这则“笑话”没有让我发笑,反倒差点让我掉泪。许多家庭可能都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与此相同或相似的事情。在我自己成为母亲之后,对母亲们的这一“爱好”更有了切身的体会。我的母亲的故事不在香蕉,我小的时候,我们那个地方没有香蕉、但每每在全家围桌吃饭时,母亲总是把某一碗野菜摆在自己的面前,说:““我爱吃这个。”那时,也并不流行把野菜当稀世珍品的“都币意…  相似文献   

7.
吃菜根     
人在幼年,吃惯了什么东西,到老年,还是喜欢吃。这也是一种习性。我在幼年,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是吃蔬菜和野菜长大的。如果说,到了现在,身居高楼,地处繁华,还不忘糠皮野菜,那有些近于矫揉造作;但有些故乡的食物,还是常常想念的,其中包括“甜疙瘩”。  相似文献   

8.
吃菜根     
人在幼年,吃惯了什么东西,到老年,还是喜欢吃。这也是一种习性。 我在幼年,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是吃蔬菜和野菜长大的。如果说,到了现在,身居高楼,地处繁华,还不忘糠皮野菜,那有些近于矫揉造作;但有些故乡的食物,还是常常想念的,其中包括“甜疙瘩”,  相似文献   

9.
吃菜根     
人在幼年,吃惯了什么东西,到了老年,还是喜欢吃。这也是一种习性。我在幼年,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是吃蔬菜和野菜长大的。如果说,到了现在,身居高楼,地处繁华,还不忘糠皮野菜,那有些近于矫揉造作;但有些故乡的食物,还是常常想念的,其中包括“甜疙瘩”。  相似文献   

10.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对“三个和尚”的故事都耳熟能详 ,因为它包含着一个最简单却最深刻的有关“个人与群体”的哲理 ,有人曾戏问 :如果这三个和尚中间有一个挺能干的“主任” ,情况又会怎样呢 ?其实 ,班级中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任何一群年龄相近的孩子都可以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班级” ,但他们之间还只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还不能算是一个“集体”。从班级到班集体转变的过程就是一个建设的过程。如何加快或更好地让班级变成班集体 ?活动即是其最有效的捷径。一、选择最适当的活动没有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三碗不过冈     
读过《水浒》的人,不会忘记景阳冈。人们为武松的勇武而赞叹不已。却忽略了一个小人物,即“三碗不过冈”酒店的店主。“三碗不过冈”这五个字,是挑在一面招旗即幌子上的。(这个题目很新颖,也很有文化内涵,因为“武松打虎”是家喻户晓的。开头的“赞叹不已”和结尾的“叹服不已”不仅是一字不同,后者几乎是反语。)武松进店后,先吃了三碗酒,准备再吃下去,店主却不过来筛:“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  相似文献   

12.
李琪凯小朋友的作文《我的“诡计”得逞了》写的是一件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但写得很感人。小作者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而又具有孝心的孩子。他看到母亲含辛茹苦,日夜操劳,每天里总是干得多吃得少,十分心疼,于是“灵光一闪,生出一计”,想骗妈妈吃下一顿美味——饼干。最后“诡计”得逞的时候,孩子快乐地笑了,妈妈也欣慰地笑了。我想读这篇文章的小读者也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诡计”本是一个贬义词,但用在这里却很贴切,也颇见神韵,作为标题还特别醒目。因为妈妈为全家操劳,总是“省吃俭用”,“不肯吃一口好的,穿一件新的”,要让妈妈“分享这…  相似文献   

13.
关中一带的青龙节习俗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很普遍地要吃炒熟或爆熟的玉米、大豆或面丁等,因为吃炒豆的习俗,当地也生发出一些有趣的传说;二是要剃头理发,因为当地有正月剃头会死舅舅的俗信,还有其他一些忌讳;三是因为旧时青龙节后,农事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于是,此日也有与农事有关的一些活动;四是关中民间又以是日为医药节,这是基于耀州孙思邈是全国人民崇敬的“药王”这一现象;五是关中西部还有“抬懒婆娘”等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14.
去年,一位在城里工作的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来家做客。乡下条件差,我端出果品盒,挑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给小客人,谁知他却不领情,在其父的再三哄劝下,他才选中了盘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小苹果。我正要夸小孩懂事,其父解释说:“他在家里吃东西总是专拣小的。”世上竟有这样的事,我很觉诧异。我的儿子当时4岁也正好在场,我让他挑,他毫不犹豫,又快又准地抓住了那个大苹果。两小儿各取所好,皆甚欢喜。  相似文献   

15.
《我盼春天的荠菜》(小语第九册)一文写了旧社会一个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的故事,反映了穷苦孩子对自由富足生活的向往,也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财主的罪恶。全文分四段,其中二、三段回忆了“我”小时候因为饿,吃野花野菜;又因为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的人拿着粗木棒凶狠地追赶……在教学这两段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填空“()的我”,  相似文献   

16.
吃“绰号”     
这个“灌汤包”的绰号是同桌给我起的,因为我爱吃江南灌汤包,而且一吃就是两笼。谁叫我“灌汤包”我就特别烦。我觉得有此“美称”的人都是饭桶,这太伤我的自尊心了。哪怕是个“书迷”、“书呆子”之类也比这“灌汤包”强一百倍。  相似文献   

17.
我家养有两条金鱼,一条金鱼的头是黑色的,身材很苗条,看上去真惹人喜爱,我把它叫“黑妹妹”。它在鱼缸里很轻松地游来游去,只要一看见食物落下来就去抢着吃,一口可以吃一颗食。现在它的肚子鼓鼓的,快成了要生孩子的“黑大嫂”了,我不知道它是真的要生孩子了呢,还是吃得太多的原因。而另一条金鱼全身红通通的,脑袋和身体一样粗,看上去就是一副笨样子。我撒到鱼缸里的食物它一口都吃不着,总是被“黑妹妹”给抢走了。见它这么笨,我也懒得给它取名字,干脆就叫它“小笨笨”吧!“小笨笨”吃食最有趣了,比方说,从水上漂下一颗食来,它吃不着,就去吃…  相似文献   

18.
树懒绿达达和妈妈还有小树精住在一棵很老很老的大树上。因为这是棵很老很老的树,所以呢,这棵树是很粗很粗的。有一次,一个坏脾气的大象想把这棵树撞倒,最后,自己的牙齿给撞断了,大树呢,一动都不动。树懒妈妈每天都把自己倒挂在这棵大树的树枝上,绿达达总是趴在妈妈的身上。有一天,小树精来找小树懒玩,“喂,绿达达,你快下来呀,这儿有好多浆果呢,可好吃啦。”小树懒一听有浆果,就挪动了一下身子,想从妈妈的身上爬下来。“孩子,你千万别下去,美洲虎会把你吃掉的。”“妈妈,我就在大树下采浆果吃。”小树懒已经闻到了浆果的香味。“不,大树下也…  相似文献   

19.
“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在我极富激情的语言的引导下,孩子们将这首《乡下孩子》朗读得抑扬顿挫,颇有感情。“你觉得乡下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见时机成熟,我抛出了问题。“我觉得他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他小时候有爸爸妈妈的疼爱。”“我觉得他是一个能干的孩子,因为他捉一只蝴蝶就能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就能吹出一首动听的曲子。”“我觉得他是一个爱帮助人的孩子,因为他挖野菜给小猪吃,让小猪把肚子吃得饱饱的,还捉小鱼给猫咪吃。”看样子,通过大半节课的朗读,孩子们已经对诗歌所描绘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陈丹琴 《早期教育》2005,(10):18-19
一、活动的前期思考 1.活动来源 本活动前期,孩子们已积累了一些关于野菜的经验:认识了一些野菜,看过家长拌过野菜,也吃过野菜,同时也在关注、谈论野菜的问题.教师在充分考虑幼儿已有经验和需要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