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石青 《宣武教育》2006,(1):40-42
“文化散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它立足于新的时代高度,用现代目光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发启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辨和评说,得出富有启迪性的结论。它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文化散文”已作为一种新的散文类型渐次进入了高中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3.
“谈型”与“信型”是现代汉语诗学的两种文本形态。“谈型”文本具有“随意性”与“快捷性”两个显著特征;它既与传统诗学文本的主要类型——诗话、词话、曲话之间存在巨大亲和力,与西方诗学文本的主流形态——论型文本存在较大的反差,但又受到西方谈型文本的某些影响,显出与古代汉语诗学谈型文本的一些区别。“信型”文本在现代汉语诗学建设、为新文学进行辩护、拓展新文学的社会影响、指导青年作家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谈型”文本相比,在灵活性、随意性、快捷性方面颇为相似,但在个人性、亲切性方面则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新历史主义最终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回顾诗学传统中“诗歌体式论”的演化,提出了文体为“文本范型”的概念,考察了它的产生过程,研究了它的演进,指出了它的转型与升华,结论是:体式是诗性生命在形体结构中的开显。  相似文献   

6.
《唐语林》深受《世说新语》的影响,它不仅模仿《世说新语》的文体形式,还能够精准地把握《世说新语》的创作动机和文本意图,并结合时代内容进行大胆创变,使“世说体”小说在不违背“征趣”、“赏心”的原则下更具历史厚重感。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英美文论界的新兴批评理论,新历史主义是在当代语境下对历史文本重新进行文化阐释和政治解读的阅读诗学。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本文以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为研究个案,在回顾新历史批评发展历程的同时,总体把握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现状,重新把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诗学以历史叙事、文本、表述和话语为建构元素,批判性地考察历史及历史修撰的转义性、文本性、创造性、虚构性、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传统意义上的倡导客观元叙事的历史意识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颠覆。在这种“历史转向”的文学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异军突起,在对于外部传统及自身内部的双重“否定”中,建构了文学的精神价值要求与消费时尚的审美接受向度相“悖反”的统一,找寻到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握手言和”的第三种立场。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标志着这一重要的小说创作思潮思想上的日渐自觉和成熟。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小说,着前十年现实主义诗学理论逻辑的推衍,以“新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的体验诗学新向度,逐步剥离了社会政治形态的牵引,终结了文学的过多的重负,回归至庸常人生的文本自身。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以意大利剧作家卡梅罗·苯为个案,以“战争机器”和“生成女人”等美学概念为理论基础阐发了“弱势戏剧”这一后结构主义诗学范畴.弱势戏剧是“减法戏剧”,通过删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国家机器、官方历史、文本、结构、对话、语言常量等,对稳定的意义、权力关系、再现、意识形态、文化霸权进行批判与颠覆.“弱势戏剧”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维度,进一步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再现文学观念,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虽以文学家及文艺批评家著称,但其在史学思想领域也颇有创见。他针对诗、史联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钱氏这一诗、史联系理论同西方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相比照,不难发现钱氏历史诗学思想实质即在坚持"诗、史有别"的前提下融通文学与历史,进而强调文学与历史间的"互涉"。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新历史观对中国世纪末文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一开始便以反叛历史、挑战思维、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世界社会文化思潮和中国社会文化思潮。新历史观有中国式的外生资源,即非文学性思想资源,就是指新时期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空前生态化。新历史观也有西方式的外生资源,即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当代性转换和后现代语言观下文学语言的解放以及语言对历史的重新叙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迟子建的《伪满洲国》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从历史观来看,小说从"民间历史意识"切入,在宏大叙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解构革命历史主义的新历史主义行列;从时间观来看,迟子建充分借鉴了革命历史主义的线性时间观,极具个性地走进了新历史主义的时间观,却又极具个性地走了出来;从对历史主体的塑造来看,迟子建是拒斥革命历史主义的,而在新历史主义的观照下,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冷静思考,既不全面颠覆、也不多加嘲讽,而是尽可能如实地切近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80年代获得正式命名。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强调文学史是一种历史意识形态,是文化系统整体性的话语想象,它从社会——文化批评的角度审视作品的生成与存在,对文学史理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同时,它对传统的文学史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借鉴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再认识,着重分析华兹华斯诗学对于文明建构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以及对于文学创作中语言使用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小说基本是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冲击下的一场文本"狂欢"。进入新世纪,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取得巨大成功,它们为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开拓了文学的发展空间。但这些所谓的新历史小说在写作上存在着消解历史、游戏人生的不严肃态度,丧失了文学的纯粹性,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市场经济的附庸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历史观的形成有着中国式的内生资源,即指纯文学性资源。在先锋文学家手中,文学语言真正地成为了书写和审美对象本身,语言与意义之间出现了任意性,而新历史主义观念对总体性历史的质疑传统主要来源于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对个体人的关注和民间世界的人文意识的发现和再书写。  相似文献   

18.
把握马克思与历史主义问题的关系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一条新路径.历史唯物主义从自然与历史的有限统一、结构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成功地战胜了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的困境.历史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观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克服历史主义困境,也不仅仅是在方法论层面,历史唯物主义通过诉诸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有限目的论"解决了历史主义不得不"假手于上帝"的困境,从而解决了历史主义关于历史意义的根基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新历史主义文论的观点来看古代东北亚国家,高丽王朝基本上是以"诗学意识形态"支配其社会生活的。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不仅仅是生活和情感的反映,也直接进入了社会生活,文学文本介入生活而不仅仅反映生活。由于十分推崇汉字书写,高丽王朝的诗学意识形态具有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书写中心主义"追求,体现了明显的东方文化特色。其后的朝鲜王朝也营建了自己的诗学意识形态,但其文化上最有成就的"性理学"却是以散文为主导文体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关于寒山诗的研究,较多限于禅学语辞与诗的解读;对寒山诗的背景--禅的思想史及其细致脉络,未克作联系性的分析与考释.如果结合马祖思想在中唐时期的盛行与终成流弊的史实,透过<祖堂集>等禅宗史料与诗语的互释,详论其间隐含的观念交涉与思想线索,将可还原其中的禅思想谱系.由此可以发现:寒山诗作为一代禅宗文献,隐然映示了唐代禅宗两大主流的消长过程.原先的马祖一系,正是由于过于强调了"作用是性"的激进思想,而终于分化出其对立面的石头一系.石头对于马祖的颠覆,不仅在其他史料斑斑可考,而且也可用寒山诗来部分证明.通过这样的工作,既为禅宗史发覆祛疑,也为寒山诗发皇心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