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以事写人的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文章结尾写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作者对梁任公的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有学问”“有文采”不难理解,但“热心肠”一词让人颇为费解。通读整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在作者心中,梁任公先生是一位伟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必修1新课程教材的保留篇目,虽然题为记一次演讲,似为记事,实是写人,通过描写梁任公先生的一次精彩演讲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既然如此,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先生时,为什么宕开一笔,连用两个否定句来强调梁任公在近代维新变法运动中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成就与贡献,而不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来写他的动人演讲呢?  相似文献   

3.
<正>教材分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九课,是一篇有关演讲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而是重在塑造演讲者的形象,所以对本文而言,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是一个教学重点。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围绕梁启超的演讲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相似文献   

4.
李怡 《读写月报》2022,(1):28-30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作者是梁实秋先生。他通过记述梁任公(梁启超)的一次演讲,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赞美之情。敬仰、赞美老师的什么呢?文章的结尾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可见,文章集中赞美的,就是梁启超先生的“有学问,有文采”和“有热心肠”。这一段可以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只是细心的读者读来或许会有疑惑:“有学问”“有文采”好理解,在文章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有热心肠”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5.
曹文斌 《学语文》2013,(1):14-16
【设计理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梁实秋以精彩的笔触表现了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富有热心肠的气质修养与人格魅力。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情,本文教学将借助旁注之传统阅读方法,实践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学习运用旁注方法,自读、自评文中的精彩描写,感受大师的风采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典型的以浅显平实见长的写人叙事散文,常有学生认为这样的文章没味道,有的教师也觉得这样的文章“没教头”.潘爱华老师却带领学生充分体会了其散文文体的美学特征,感受了作者质朴清淡的语言风格,读出了平实语言背后的丰富情感、欢笑背后的人生感伤;还以问题指引学生沟通人物的生活世界、作者的生活世界和读者的现实世界,把握人物和作者的人性美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明辨是非、分辨美丑,获得精神力量和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7.
作文,长期以来不仅困扰着学生,同时也困扰着教师。学生常为作文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教师也常为学生的作文总是空话、套话,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而苦恼。其实,学生现在手中虽然多了许多优秀作文集,却在阅读别人文章的同时逐渐驱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取而代之的是文章中小作者的感受。写文章逐渐演变成了仿照文章写,没读过的文章不会写,写出来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的1.让学生感受人物的个性,理解人性美的内涵。2.学习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个性凸显人物的几种写人方法。教学难点作文凸显人物的个性。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深情地)在高一语文课本中,我最喜欢的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作者是这样描写一位博学的老师的: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演讲稿,眼光向  相似文献   

9.
只有抓好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字词理解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顺利、有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联系生活、想象品味、归类对比和练习运用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鲜活性、清晰性和丰满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走进文章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选人课本的文言文,是一眼汩汩流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古井,历经千年而不衰。学生要通过文章去透视文化、洞悉作者,就必须完全地深入文章,用心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教师要高屋建瓴,引领学生在对文章的“涵咏”中“顿悟”。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教师在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教师,教师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学生作文亦然,就是将自己在学习、活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各种感受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在纸上,形成文章。若学生没有见闻与实践,就没有写作材料,就没有情感抒发,所作文章就是"无米之炊”,瞎编乱造,言不由衷。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文章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在这种意义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会主动与作者对话。因此,在每教一篇课文时,教师要根据反馈的学情,时间的支配应该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让学生学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有一篇文章,是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题目说的是记一次"演讲",实则是记叙了梁任公即梁启超先生的一次给清华学校学生上课时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文章给我们呈现的梁启超不是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一个"风神潇洒"、个性十足的学者、老师。梁启超的这堂课,让当时在座听课的梁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无论思想感情的表达,文章结构的安排,还是词语、句子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选择,都十分讲究,对正在学习写作的中学生和教学生写作的老师,都是很好的示范性文章,现将全文录来,并作了些肤浅的评论,其中[]中的文字是对文章中一些具体段落或句子的评说,最后是对全文总结性评论。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美和生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以下五点,以达到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每谈起文章的拟题与开篇,我脑海常浮现这样的画面:"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是梁实秋笔下的梁任公先生,文章好的开篇,犹如梁任公先生的出场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如果说文章的开法是"凤头"的话,那么题目就是"凤眼",考生要借助"凤眼""暗送秋波"。一、凤眼传神——拟标题  相似文献   

17.
小学阶段,写人叙事类文章占的比重很大,这类文章首要价值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品析。教师要引导孩子细细品味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特点,读出人物形象。其次,要学习作者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孩子经历思维碰撞反转、潜心会文朗读、迁移训练表达的过程,能够触碰人物心灵,品悟人物形象,习得人物写法。如此深度阅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言发展的芳草地。  相似文献   

18.
《在仙台》一文主要写了藤野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和“教我学医”的三件小事。有的教师在教学“最初印象”这部分内容时,还没深究下文便直接概括得出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严肃认真”、“学识渊博”等特点,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有悖于作者的写作思路,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细细推敲文章,发现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  相似文献   

19.
抒情散文有文笔优美,富有抒情韵味的特点,要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抒情散文的独特魅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可以感受文章的内容;在研读中可以了解文章的形式,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品读中可以锤炼语言。这些方法都能提高学生阅读抒情散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行走于文本"世界"之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中人物对话;心灵与心灵碰撞,情感与情感激荡;感受人文思想温暖的阳光,沐浴人格魅力的雨露,体验精神家园的构建和洗礼,使之也能成为文本阅读者的一次幸福旅行,这是语文教师追求文学类文本教学的一种境界。作者认为,文学类文本教学通过内容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