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司马谈所称名家,先秦称辩者。名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名家学说的性质和历史作用,酷似古希腊的智者。从学说的性质说,名家和古希腊智者都有三个共同点,即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和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从学说的历史作用说,名家和古希腊智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早期的名家学说,是墨家辩学、荀子名学的前导和刺激;智者学说,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前导和刺激。反过来说,墨家辩学、荀子名学,是名家学说的清理与升华;亚氏逻辑学,是智者学说的清理与升华。名家学说和墨家辩学、荀子名学,智者学说和亚氏逻辑学,分别是中西文化中两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侧面。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推动中西逻辑发展的动力。分析名家、智者学说和墨家辩学、荀子名学、亚氏逻辑的对立统一,矛盾渗透关系,揭示中西逻辑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是比较逻辑学的典型个案研究,有重要的哲学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客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5,(9):85-91
荀子十分重视言辩思想,提出"君子必辩",其中不仅讨论了君子之辩与小人之辩的不同,还涉及论辩之技艺、辩说之困难等具体方面。在"君子必辩"的同时,荀子还言"虽辩,君子不听",认为言之不当礼义时莫若不语。在重视言辩的同时,荀子又说"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这一论断超越言辩而直指言辩主体自身的德行,从而与"虚一而静"等命题一同突出了修德这一面向。从"君子必辩"到"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荀子讨论"言辩"的声音越来越小以至于冥冥默默,这个大的趋向也暗示着,为学之关键仍在于学以为己。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术界对庄子辩学思想的整理数量相对较少,且多为否定性的负面评价。文章凝合了诸多学术成果,针对庄子"辩无胜"观点作概括评介,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多角度探讨这一辩学观点的逻辑思维理论。  相似文献   

7.
庄子哲学中的辩学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对庄子辩学思想的整理数量相对较少,且多为否定性的负面评价。文章凝合了诸多学术成果,针对庄子"辩无胜"观点作概括评介,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多角度探讨这一辩学观点的逻辑思维理论。  相似文献   

8.
墨家总结战国百家争鸣的思维论辩方式,推出辩学元典《墨经》,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范样式。杂家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兼容发挥墨辩,发展了墨家推理论和语义学,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谱写墨辩发展史精彩一页。  相似文献   

9.
墨家总结战国百家争鸣的思维论辩方式,推出辩学元典《墨经》,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范样式。杂家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兼容发挥墨辩,发展了墨家推理论和语义学,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谱写墨辩发展史精彩一页。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贡献主要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者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荀子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唯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多着重其心、性、天、礼或政治、伦理学说之阐述,而较疏于其名学之研究。然而,就目前已发表之论着而言,无论是在厘清荀子之哲学立场或对于名学之分析等,亦颇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吾人借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