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持续不断并努力深入地研究中国逻辑史的主要动因,是对学术界所提问题的困惑以及对该问题答案的探索与追求。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相互助益。  相似文献   
2.
崔清田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0):35-38,55
张东荪有关"逻辑与文化"的思想不乏合理之处,对逻辑学、逻辑史、中国逻辑以及逻辑比较的研究多有启迪,应当继承和发展。张东荪关于比较法的方法论思想,明确了"逻辑与文化"讨论的基本思想,规避了简单比附的偏差,对中国逻辑思想乃至中国思想的认识与研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与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与逻辑崔清田早在60年前,爱因斯但就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年纪念会”的讲话中提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1952年,他再次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三十年代,金岳霖先生以欧洲传统演绎逻辑是唯一和普遍的逻辑学观念,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逻辑"的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否认逻辑与文化的联系,坚持逻辑的唯一性和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唯一性与普遍性,这些是提出"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依据.上述观点将会面对由逻辑学研究对象、逻辑学学科性质以及逻辑史所展示的事实所引发的诸多困惑与质疑.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依附于人类的文化,即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当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状态时,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精神世界不仅有共性,也有由民族地域不同而显现的个性.在中国,先秦文化不同于古希腊文化,它的核心是伦理政治与社会人事,它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尺度与治国纲纪的构想、建立和实践,它的基本思维取向是现实的需要以及实践中的经验.以"类同"为依据进行"以类取,以类予"推演的"推类",成为先秦时期逻辑思维中居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同时也成为先秦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逻辑学是有别于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研究中国逻辑离不开对欧洲传统逻辑的借鉴,在这种借鉴研究中,应用比较法的关键有三:第一,被比较的诸对象都把与之相比较的对象视为平等的他者,而不是对立者或规范者;第二,在见其同异中,比较以见其相异乃更为重要.第三,对研究对象的异点给出制约因素的分析,就中国逻辑研究而言,就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6.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了逻辑证明问题。本文拟就什么是逻辑证明,逻辑证明在认识真理中的作用,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等问题,谈一些看法。一问题的提出关于逻辑证明及其作用的问题,不少同志发表了富有启发性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  相似文献   
8.
在西学东渐所引发的中西化交汇大潮中,出现了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西逻辑比率研究有两种取向:求同与取异。求同视中西逻辑二基本为一;取异有两个方面含义,其一,中国古代的名学与辩学不等同于西方传统逻辑,其二,名学与辩学中所含逻辑思想或学说,也不等同于西方传统逻辑。我们认为,中西逻辑比较研究在关注两共同性的同时,更要分析和认识两的差异性。中西逻辑比较研究启示我们:要注重逻辑与化关系的研究,既要研究化对逻辑的制约,又要研究逻辑对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