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查探采访对象的心理上多做功夫,尤其是要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控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2.
谈如何在采访中把握与调适采访对象的心理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活动,采访不成功,也就写不出好新闻。然而要想取得理想的采访效果,除了采访作风深入,采访技巧娴熟等诸多因素外,采访中能否准确把握住采访对象的心理并灵活调适,也是重要一环。众所周知,记者采访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正>在新闻采访中要接触形形色色的被采访对象,他们或受教育程度不同,或社会阶层不同,或性格迥异……如何让我们面对不同采访对象都能获得采访成功,这就要求记者采访中要讲求技艺,因人而异,变换技巧,最终采到如愿的素材。那么,采访中记者要如何提问呢?一、要问的自然采访中要与受访者拉近距离,顺利采到第一手材料,首先就要找到平等感,这样交流起来才更融洽,更容易被  相似文献   

4.
当了几年记者,磨磨蹭蹭跟着别人学步,仔细想来也采访了不少名人名家,静下来梳理梳理,也到觉得还有那么点“谱”。不怕贻笑同行,冒昧写在这里。一名人名家周围大多有一大群崇拜者,什么歌迷、影迷、书迷等等,他们把自己崇拜的对象完全理想化了。在这种众星捧月的情况下,名人名家常给人造成一种神秘感,似乎他们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又给记者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名人名家不好接触。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错觉,许多声望卓著的文艺界知名人士,为人都很谦逊、真诚,很容易接近。记者在采访前作好了各种准备,就可以获得要想得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侦查性采访包容于目前大量出现的隐蔽采访中。就目前通过隐蔽采访所做的报道来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褒扬采访对象的报道,对这类报道实行隐蔽采访,主要是为了通过隐蔽采访获得更真实、更自然、更美的形象、声音和动作。比如,有的劳动模范面对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会产生一种紧张不自然的感觉。这时用偷拍偷录或不暴露记者身份的化妆采访,就可满足“更真实、更自然、更美”的要求。第二类是对采访对象既不褒又不贬的中性报道。比如,要获得集市上卖菜的和买菜的讨价还价的情形材料,如果事先告诉他们要拍录或者被他们发现你在拍在录,可能他…  相似文献   

6.
试析记者采访中的心理势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凡 《当代传播》2000,(5):57-59
当记者去采访一位长辈时,无论对方多么平易近人,记者一到长辈身边就会身不由己地产生出一种晚辈的恭顺心理;即使记者不愿意这样,意识到这样会影响客观的采访,但在长辈采访对象身边,这种微妙心理仍难以消除。当记者采访一位上级领导人时,尽管对方说话随和轻松,记者无形中总能感到对方“不严而威”,心理上总会有点压抑感,采访常常显得很拘谨。当记者去采访某个名人时,也常常会为他们所吸引、所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或者会出现一种莫名的紧张情绪,往往在整个谈话中都不能放松下来……美国出版的新闻书《采访技巧》中曾引用一个…  相似文献   

7.
黄璇 《东南传播》2012,(10):185-186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没有丰富、多样的采访素材,就没有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面对更加复杂的体育新闻报道,体育记者需要面对更多类型的采访对象,他们有的合作,有的不合作,这往往给体育记者的采访带来很大的麻烦,记者必须在与每个采访对象的一次或多次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逐步与之进行博弈,最终挖掘出新闻素材,得到报道需要的第一手珍贵资料。本文基于电视体育新闻采访实务中遇到的瓶颈,主要根据博弈论的概念类型、通过实例分析在记者在电视体育新闻采访过程中面对合作型和非合作采访型采访对象所采取的博弈手段。  相似文献   

8.
韩英 《记者摇篮》2004,(5):61-61
地方记者在工作中免不了要采访国内外享有知名度的名人,面对知名度,社会地位均高出记者几倍的名人,地方记者该如何出手,顺利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这是值得思考的。一、知觉记者所从事的职业是与人的社会活动密不可分的,人们常把记者称为社会活动家,所以,采访是否成功,首先看记者的社会知觉是否准确,采访名人成败与否, 要看对名人的知觉是否准确、灵敏。对名人的知觉:指名人的职业、性别、特长、成就、性格、言谈、形象、风度等等形成的内部动机倾向和品质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采访对象知名度愈高,这条新闻的价值就越大。所以,当记者的总想采访名人,以便使自己的报道播、发于重要时段或版面。然而,名人们要么公务繁忙,要么被身边的警卫团团围住,采访他们,谈何容易?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难得的机遇,出色地完成对名人的采访任务呢?经验丰富的记者们大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感触:仔细琢磨好采访时的第一句问话,力争有一个漂亮的开场白,这对整个采访来说,如同初战告捷,即奠定了整个战斗胜利的基础,作用至关重要。采访名人时第一句话应该问些什么,这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及其学识、性格、心…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记者必须认真研究社会交往的艺术,同时也要认真研究社会交往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动莫不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必须摸清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以便恰如其分地安排采访活动. 采访对象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有可能热情开朗,讲话滔滔不绝;也可能内向羞怯,寡言少语.遇到了善于言谈、有一定思想水平的采访对象,他会讲出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或观点.遇到不愿协作或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那可全要看记者的本事了:对不愿协作者,要主动拆除…  相似文献   

11.
所谓名人,就是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或造诣很深的人,也有一些是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成为一时的名人。 采访名人,不同于采访一般人,因名人的社会活动较多,时间宝贵,他们出来活动,一般日程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有些名人还有些小脾气,眼界很高,根本不把小报的记者放在眼里,因此,采访名人之前,必须要做一番精心准备,决不要贸然行事。 采访名人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记者应该是万事通,这就要求当记者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2.
李鹏飞 《今传媒》2010,18(10):128-129
面对记者的采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戒备心理,对方一般都会说一些他愿意说的而回避他不想说的,而这就要考验记者的采访功力了。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有的记者干脆就按照事先罗列好的问题一个一个来问,其实这样做有时候会失去一些能出彩的回答,有的时候采访对象的回答只要记者再追问下去就很能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3.
常听一些记者同行们议论:人物报道要出彩,还非得“沾”些名人或英雄的光彩。我却不然。写名人,固然能令文章平添魅力,容易赢得受众,但挖掘并写好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不仅是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而且同样也能有令人叫好的效果。在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采访过程中,经常会和这样一些普通人打交道:他们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但他们身上却闪烁着时代的光彩和极富个性特色的东西。我在记者生涯中,就采访过许多普通人,他们中有工人、街道里弄的  相似文献   

14.
名人的尴尬与新闻真实──有名人的尴尬所想到的自贡日报社刘志国名人的出名,除了取决于自己所作出的突出成就外,一定程度上还借助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照说,名人与记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同志加朋友的亲密关系,然而时下名人与记者多不是那么亲密,不少的名人还对记者畏...  相似文献   

15.
“消息来源有偿”的现象已非罕见。这种情形更多地发生在“名人”身上。由于名人本身的效应,公众自然希望能够得到关于他们的消息,这也驱使更多的记者去关注这些名人。当名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成为一种求大于供的稀缺资源之后,他们(包括经纪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金钱法则来筛选要求采访的记者。这种情形在欧美等地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把其称为“支票簿新闻’。 不光是采访名人可能要付费,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访过程中,金钱同样是打通采访渠道的制胜武器。在美  相似文献   

16.
周红斌 《军事记者》2008,(10):39-39
采访当中,记者和通讯员都希望从采访对象处获得更多、更真实的素材与信息。但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大多数是陌生的,彼此不认识,这无形之中就加大了记者和通讯员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想拉近采访双方的距离,就要寻找一个桥梁或媒介,这就是双方的心理接触点。如果找到了沟通双方的桥梁或媒介,即找到了双方的心理接触点,就会造成一种心理相融的气氛,从而使采访对象能够接纳采访者,采访者也可获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和事实。  相似文献   

17.
侯蕾 《军事记者》2006,(11):17-17
对于一名新人行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最大的难题不是写稿件,而是如何得到采访对象的理解支持。由于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不同,所以,面对采访的心理和态度自然就不一样。如果采访前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采访时就会碰钉子、吃“闭门羹”。因此,要针对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进行采访。一、尊重型。绝大部分采访对象是这种心理。他们相信媒体宣传的功能,愿意配合采访,并尽可能地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这类采访对象,礼节周到,态度端正,思路清楚,表述准确。面对这类人,要十分珍惜,应该礼尚往来,热情回报,千万不可出现漠然或者随便的行为。否则,就会让他们失望,降低他们的热情,从而影响后面的采访质量。二、敬畏型。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很多,或者是自以为地位低下,有人微言轻之虑;或者担心新闻事件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或者曾经与新闻媒体发生过误解,担心媒体报道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采访中,他们常常表现出若即若离、躲躲闪闪、欲言又止等行为。面对这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传播中,采访对象希望记者给他们输出的信息,和读者要求从记者那里接收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从对记者的影响力来看,采访对象与记者直接接触,他们对记者采访工作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照,会唤起记者的好感和报偿心理.而读者与记者却是远距离的关系,跟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关系相比,要抽象、间接和非感情化得多。对于读者的要求和呼声,记者如不清醒、自觉地予以重视,很容易忽略他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采访时除了要善于察言观色、进行现场观察外,了解采访对象心理也相当重要。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犹如短兵相接,少不了斗智斗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既要对记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采取相应方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方在采访过程中互相协调配合,提高采访工作效益,达到圆满的采访目的。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而这种活跃的程度又与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有的新闻同行把它称为“新闻座位”,按采访对象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中人物、局外人物;素材提供人、素材佐证人;顺意人物、不顺意人物等。座位不尽相同,意愿不相同,会导致他们临访心理活跃程度,乃至接受采访的意愿。显然,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除了素材提供人和部分佐证人外,作为报道对象的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批评的对象,难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