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生应做的题目: 理工农医类考生做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不做附加题。 文史类考生做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集中全力把这几道题做好之后,行有余力,再做附加题。附加题给分,并计入总分。 一拼音组词、文学常识〔理工农医类考生和文史类考生都做。10分〕 (一  相似文献   

2.
从2009年起,江苏的高考计分方案做了进一步调整,将附加题的40分计入总分.由于高考计分方式的变化,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就凸显出数学附加题的重要性、关键性.比较2008-2011四年高考试卷附加题,易、中、难题的比例基本控制在5∶4∶1左右,即中低档题占总分的90%左右,这就决定了平时我们教学的方向是抓基础.而附加题又分为选做与必做两个部分.比较而言,选做题更容易得分.选做题的要求是从教材选修4系列中选择两个方向的题目作答.为此,我们帮理科班的学生引入矩阵与变换的选修教学.这部分的内容在高考附加分中有10分的分值.相比其他方向,这部分的10分还是比较易得的.当然,除了高考抓分这一目的外,我们还希望学生能从思想上对矩阵与变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给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工作中我和同事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数学不知道学、不会学。观察一下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几乎都有这样的特点:上课讲的内容回去根本不复习;作业干脆不做或即使做了也是应付了事,书写、质量根本没法保证;简单的题就做一做,遇到难一些的题目,连看也不看就放弃了;还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好有什么用?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找不到好工作?学习,真没劲。仔细分析,原因很多,但首要的还是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问题,以下是笔者就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笔者常会有这样的疑惑:这道题明明已经在课堂上讲过,学生也已心领神会,为什么在作业中却一错再错;明明是前两天才出现过的题目,今天为什么学生如此迷茫.作为学生,也挺纳闷:上课认真听、努力做笔记,为什么作业永远有不会的;很多题目今天会做,为什么过了一个晚上又不会了;做了那么多道题目,为什么成绩却每况愈下……  相似文献   

5.
马际蛾 《江西教育》2005,(12):31-31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种现象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相似文献   

6.
有些数学教师经常感叹学生太粗心,如:某某学生做错或不会做的题目,只要教师一读题。他马上恍然大悟,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点是缺少理解题意的科学方法。有时表面上看学生好像读懂了题目,但读懂题目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了题意。我认为,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题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正确解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坚持让“说”走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7.
参加过和即将参加中考的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英语相对其它学科来说很简单,通过努力更容易得到理想的分数,因此很多同学视英语为自己的长项,但他们也不免有这样的困惑:在中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为20分,占总分值的1/6,而考试时间只有100分钟,很多同学答阅读题就要花费大约20分钟时间,相当于总时长的1/5,并且很难拿到满分,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它题目的答题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把阅读理解题做得又快又准确呢?  相似文献   

8.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不断地碰到类似现象:当学生接到教师刚刚批改完的试卷时,很多学生都会发出如此感慨:“如果我当时能仔细一些就好了,我这人就爱犯这种低级错误。”学生所说的“低级错误”是指他没有弄明白题目真正的意思。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这一现象,我在授课班级中做了一个调查。在没有教师分析试卷的情况下。我让学生统计他们认为通过“仔细”就能增加的分数,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全班平均增加4.3分(总分为100分),其中一个学生认为她能增加15分。接着我问他们以后怎么办,答案惊人的一致——我以后认真看题就是了。很多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脸上挂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问题背景在一次单元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附加题:小朋友摆学具,按△○□△○□△○□……规律摆下去,第99个应该是什么图形?考试前,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清楚地意识到这道题超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是不是该点拨一下或者把数字改小一点以降低难度?但转念一想,现在的学生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平时在课堂中思维活跃,常有奇思妙想,就用这道题,看看他们会有什么“招”。学生策略学生是聪慧的,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战术”攻克了难题。第一计“:苦肉计”有两名学生使用此计,只是两人的策略稍有不同。生1:我是这样做的:答:第99个是正方形。生…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几乎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有些不仅讲了,而且还是课堂中讲了很多遍的题,但学生却依然不会做.我们也都听到过来自学生的抱怨:我们一天到晚的做题目、做练习,但考试成绩却一直得不到提高;也有学生说: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但自己提笔做题,稍微有点闲难的问题就做不出来了……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应该是方方面面的.  相似文献   

11.
《南昌教育》2005,(4):31-32
请看这道题:有6个人都生于4月11日,都属猴,某年他们岁数的连乘积为17597125,这年他们岁数之和是多少?这是一道奥数题。或许,学过奥数的小学生可以解出答案,可是教育专家质疑:孩子如果做不出来,对数学还会有兴趣吗?孩子学会做这样的题目,又有多大意义?今天的奥数,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巩固练习阶段,我发给每位学生10道同分母分数加减的题目,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过了一会儿,我叫学生停笔,交流作业情况。这时,一个学生说:“我才做了一半。”按照教案,这时,我该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可我临时改变了主意,抓住“我才做了一半”,让学生用分数的知识来说明完成的情况,利用学过的分数知识来对待实际问题,于是出现了多种答案:“我完成的题目个数占全部题目的910”“我完成了710”“我还剩下全部题目的110”“我再做2题就能完成全部题目的一半”……接着,结合本节课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避免“第一印象效应”,保持客观公正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种现象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相似文献   

14.
著名特级教师许亚平在他的文章中多次举这样的例子:学生请教一道题目,指着题目说,"这个我不会做"。对此,他常常会这样"折腾"学生:"请不要看题,先把题目说给我听听。"学生不能脱稿说,一般都是照着题目读。"好,现在不看题目应该会说了,说来听听!""哦,我会了!"一溜烟走人。许老师这时笑着朝着学生背后喊上一句:"就这么走啦?以后有问题多读几遍再来啊!"  相似文献   

15.
月月木木 《师道》2005,(12):24-24
按照以往的惯例,教师考完试以后,往往是先批阅试卷,然后讲评试卷。然而,通过几次测试我发现,在讲评时,学生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分数,他们左顾右盼,互相比较分数高低,等级差别,根本听不进老师对于试卷的分析讲解。而有的学生呢,只关心自己做错的题,对于自己做对的题,他们觉得反正自己已经做对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听了。在他们看来老师的评价仅仅是针对错题,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即使是做对的题,也会有不足与漏洞。比如:一题多解,简便运算的技巧等等。  相似文献   

16.
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难学的科目,他们反映,自己上课听懂了在做练习题时又无从下手,有的人是简单会做,而一遇到稍复杂一点的题,即所谓“难题”就不知所措。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学生将所学物理概念、原理与问题脱离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实质上,“难题”是由个简单题组成的,即一个题目中有多个物过程。真正会解简单题了,“难题”也就迎而解了。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实验题占了很大比例,内容上也有了很大变化,题目叙述长,需要学生思考的多,写的少。面对这样题目,…  相似文献   

17.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这个难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审题就是市清题意,其一是弄清题目内容的事理,其二是理解题目涉及的数量关系。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审题往往是“走过场”,没有做到“认真”和“审”的要求。所以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较差,甚至看见稍复杂的应用题就不知所措,无从着手。对此,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认真读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我对学生审题的要求是:读题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通顺;先看有无不认识的字,有无不理解的词,有无…  相似文献   

18.
爱心反馈     
绘丹 《教书育人》2007,(12):71-71
一所中学在高一入学分班测验中,除正常知识考评外,出了两道附加题,特别标注,本大题不计入总分。第一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乐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成年后你们打算怎样安排父母的生活?第二题:如果你的朋友曾经对你很好,可突然有一次做了一件伤害你的事,而且伤得很重,你会怎样处理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林丽芬 《考试周刊》2010,(24):75-77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题目,但解题能力提高不大。以后碰到同类型的题目,甚至有些已做过的题目,却仍然不会解答。究其原因:主要是片面追求解题的数量,不着重理解解题方法,不善于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举一反三。实践证明,有针对性地选编一些题目给学生练习、讨论,事后总结经验,可使学生掌握题目变化规律,有助于加深对题目及其解法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应变能力,从而使学生每做一题有一题的收获,提高练习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一堂分数加减法的复习课中,一位老师不知从哪本课外读物中找来一道题给学生练。题目是1/2-10/24。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做的1/2-10/24-12/24-10/24=2/24=1/12;也有小部分学生这样做1/2-10/24=6/12-5/12=1/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