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越来越发现对于回族老作家沙陆墟长篇小说的进一步研究,非涉及到他的每部作品的《序言》与《后记》不可。正如谷川彻三所说:“鉴别离不开作者的创作意图,即创造性的心律跳动。”倘若有志于沙陆墟文学研究的我们,经常开动创造之“心”,在研究作品的同时研究沙陆墟的创造意图,特别是包含了多方面内容的《序言》、《后记》,这将有助于作家作品的发现或再发现。  相似文献   

2.
舞蹈作品《胭脂扣》作为一个极为出色的当代舞作品,其中融合了古典舞的元素与现代舞蹈的编创理念,这种结合方式使整个舞蹈显得极为新颖。本文通过了解舞蹈作品《胭脂扣》简介,着重分析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舞蹈发展的长河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在这么多的版本面前,新时代的经典题材舞蹈作品创作以何取胜呢?本次中国古典舞系的舞剧作品《梁祝》大胆地采用"舞蹈本体"创作思维,以一种全新的创作视角重现这部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4.
《下一代》2010,(9):21-21
201O年7月26日9时,由“荷花奖”大赛组委会发布的最新消息:辽宁文化艺术学校创作的舞蹈作品《一条大河》在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艺术院校专业组决赛中,名列总分第三名,荣获银奖第一。名次位居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等艺术专业院校之前。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军旅舞蹈的创作异常繁荣,新的作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在创作观念、人物塑造、艺术构思、技术技巧运用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构成了21世纪军旅舞蹈的新的时代特征。本文以军旅舞蹈《红蓝军》《他们,她们》为例,从创作观念、塑造军人形象、技术运用和编排结构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军旅舞蹈发展的创新性艺术特征。得出其主要特征是开放化的思想观念、人性化的人物塑造、立体化的技术技巧复杂化的结构设计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舞蹈《窦娥的呼唤》系全国舞蹈比赛获奖作品。本文以悲剧美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着重分析了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及典型环境与悲剧氛围塑造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舞蹈创作中切不可忽略典型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占据重要地位,舞蹈作品创作的关键在于舞蹈作品中的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物形象是舞蹈作品中的主体,它可以表达作品的思想,是传达感情的重要媒介。而音乐是舞蹈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一部舞蹈作品当中舞蹈语言和音乐语言共同承载着情感的传递,让观众进入人物的情感氛围,把观众带入到主要人物形象的情感氛围,与人物共同分享喜怒哀乐。音乐塑造听觉形象,舞蹈动作塑造视觉形象,两者有机结合统一,才是舞蹈形象塑造的全部。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它的舞蹈艺术形象与舞蹈音乐形象应完美匹配,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对舞蹈作品达到更深层的了解。舞蹈作品《孔乙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生动且深入人心,本文将以舞蹈作品《孔乙己》为例,浅析其创作过程中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音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舞剧作品《流行歌曲浮世绘》的分析,剖析了流行歌曲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以及如何运用多样化的流行歌曲来诠释舞蹈语汇、舞蹈结构和舞剧编导的创作立意。  相似文献   

9.
说《水月》是一部蕴含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舞剧,是台湾著名编导大师林怀民的经典作品,在现当代舞蹈界也颇负盛名。本文从作品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入手,分别分析了创作的艺术构思和作品的表现形式。其中涵盖了以传统文化元素为灵感来源,运用沉稳连贯的气韵,营造出宁静飘然的意境。本文解析了《水月》中以太极导引的舞蹈语言,流畅和谐的舞蹈构图和镜花水月的舞美设计。并通过整体分析,思考作品对传统审美复原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对作品创作的艺术价值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简介两岸妈祖题材舞蹈作品创作现状,着重从两方面切入研究妈祖文化:一是舞剧的题材研究;二是两岸舞蹈的比较。选择大陆和台湾两部较有影响力和鲜明艺术主张的舞剧作品《妈祖》和《醮》进行实证研究,探寻妈祖题材舞剧创作的共性和个性规律,并于深层次延伸探讨艺术体制和创作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女儿国》是一部由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根据云南歌谣创作的群舞,她用舞蹈的肢体语汇向我们展现了云南母系社会中女人的一生。在这部舞蹈剧目中杨丽萍同时担任了编导与演员两个完全不同但有密切相连的角色,这两者是舞蹈剧目产生和完美展现的关键环节,即包括了编导的"一度创作"和演员的"二度创作",而杨丽萍在创作和表演该剧目时近乎完美的同时诠释了这两个角色,让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这部作品,本文将试从《女儿国》的作品中解读出编、舞两者在一部舞蹈剧目中所产生的作用,及作用的异与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李渔(1611一约1680),号笠翁。他的创作深受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主张的影响。他在《闲情偶寄》等文章中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脱窠臼,,、“贵自然”等等剧本创作理论。李渔的一些随笔,杂感作品就是他创作主张的实践。 《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中的《种植部》。古往今来,以荷花为题的作品不可胜数,李渔抓住了芙蕖与人的关系这个主脑自为一家,别开生面,写出了前人未写之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蔡文姬》、《茶馆》、《关汉卿》为中心,对郭沫若、老舍、田汉三作家五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进行比较,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等不同,三作家在坚持历史剧创作的“两个真实”原则、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药》辩     
<正>《药》是鲁迅在“五四”爆发前夕继《狂人日记》、《孔乙己》之后,所写的第三篇小说在鲁迅的创作中,它是属于那些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的重要作品之一。解放后不论是在高等院校文科教学中或是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都一直把它列为重要的教材。因此如何准确地分析与理解这一作品的内容,也一直是受到人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卡夫卡,一个是中国清初文人,一个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小说家,国籍一中一西,作品相隔200多年,本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他们的作品《促织》和《变形记》却表现出惊人相同的创作指向,正如钱钟书先生指出的那样:“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谈艺录·序》),在中西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社会情态背后,存在着普遍的“文心”,为我们提供了文本解读的巨大价值。一、创作指向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己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关于舞蹈影像是以电视电影等影像媒介为载体进行传播,创造性的呈现舞蹈的艺术形式。《反转》这个舞蹈影像作品是由维多利亚-马克思编舞,玛格丽特-威廉姆斯导演,舞者是一群来自特殊群体舞团的残障舞者,他们合作创作了这部充满了喜悦,幽默,散发着想象诗意,温暖人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药》辩     
《药》是鲁迅在“五四”爆发前夕继《狂人日记》、《孔乙己》之后,所写的第三篇小说。在鲁迅的创作中,它属于那些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的重要作品之一。它和鲁迅当时其他作品一起,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不仅在发表的当时,曾在广  相似文献   

18.
格拉纳多斯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其创作能力为西班牙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其《稻草人》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曲调艺术,同时还结合了一定的绘画艺术以及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民族特点,为此,在本文中特选择以《稻草人》作品为例,深度解析此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演奏特点等。  相似文献   

19.
老舍的话剧《茶馆》就其主题而言,学界有“埋葬三个时代”、“凭吊被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仔细地研究这部经典,结合作者创作《茶馆》的原意、创作思想变化历程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我们认为老舍创作这部内容横跨半个世纪的作品,其文本本身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更多的是从民族性格潜在的力量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茶馆》的真正目的是想振兴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和复兴民族大业。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参考》2013,(17):81-81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舞蹈团成立于1991年,1993年参加北京市第二届学生艺术节,舞蹈《春雨》获得北京市一等奖。之后,舞蹈团创作了《校园之歌》、《梦中的小伙伴》、《欢乐的荷塘》、《雪中童趣》、《在远方有片美丽的海》、《小园桃李俏争艳》、《青青苗山情》、《格桑花开》、《芭比娃娃的七彩梦》、《冬去春来》、《向着梦想奔跑》等舞蹈作品,10次获朝阳区一等奖。8次获北京市一等奖,多次获舞蹈创编奖。2011年作品《冬去春来》参加全国小荷风采舞蹈比赛荣获最高奖——“最佳小荷之星“和“最佳编导”奖。并被推荐参加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获“全国十佳作品”奖。2008年,校舞蹈团被北京市教委评定为“北京市学生金帆舞蹈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