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密切联系,持“生活即德育”的大德育观。对于中国传统德育,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和古为今用以及综合创新的方针,给以创造性发掘与现代化转化。坚持尊重传统德育资源与发掘传统德育资源,源于继承传统德育资源与超越传统德育资源相统一的原则,赋予传统德育资源以新的生命,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德育。  相似文献   

2.
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我国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只有继承与创新。继承,就是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的优秀传统;40新,就是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继承与超越:中国德育传统的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继承与超越:中国德育传统的现代化孟万金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变异性。道德的这一本质特性,决定了当前我国大学德育改革必须结合时代精神,对中国德育传统既要有批判地继承,又要创造性地超越,从而实现中国德育传统的现代化。一、中国德育传统的基本特质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4.
当下,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传承发展问题,就是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育践行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和最新体现。换言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传承与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尺。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现代化是通过民族文化资源向现代的转化实现的。传统大同、小康社会理想制约着中国人民对现实发展道路的选择。它反映着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具有超越性的价值。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它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共鸣,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创造了思想前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根据时代要求,创新孙中山和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并在对他们的超越中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他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统一起来,全面更新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以发展为主题,“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揭示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世界性现代化趋势,为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创造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本质是继承文化与创造文化。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文化生命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新使命和新内容。因此,我们要挖掘德育资源、创新德育观念、更新价值取向、注重实践环节,发挥德育在培养人的创造个性方面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现代化,代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蕴。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生长的灵魂之基、精神之源,凝聚着家国情怀、人本精神、求真务实、创新精神,是支撑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力量。需在把握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特质基础上将这些文化力量转化为文化表达,培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性格,为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在继承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同时,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其德育思想有很多精辟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周敦颐和王船山一个是理学的开山宗祖,一个是中国古代哲学集大成者,他们的德育思想有继承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三方面比较两者德育思想的异同,以期对将优秀传统德育思想运用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培养人之为人的事业,是人过有意义的生活的准备。但是,现代化的进程引起社会的转型,同时也赋予了教育以新的色彩。主要表现在社会的现代性挤压了德育的生存空间;学校道德教育的非伦理性淡化了的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道德教育的敏感性降低弱化了道德教育的实施。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道德教育渐渐地失去了成长的土壤,教育也只是在灌输知识,物化人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关于德育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和人的现代特征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德育是为社会和人的需要服务的,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都必然要求德育现代化。而德育的现代化必然通过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来体现,使整个德育体系都符合现代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于丽艳  陈俭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52-58,108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发展之伟大创造,有其深刻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其历史逻辑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现代化奋斗的历史选择之中,理论逻辑蕴涵在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之中,实践逻辑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变革社会的伟大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中。该道路将三者统一于自身,使其既有内在机理,亦不乏"文明经络",从而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德育理念、德育模式、德育内容和德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5.
云南特困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变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正规化与文化场的转换客观上形成文化传承的中断与新文化选择机制的形成,在其作用下主流文化对传统精神文化的替代趋向日愈明显;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引发与之相关联的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特困民族的家庭形式通过对血缘性的影响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变迁产生影响;作为文化载体的人随着双向流动的加强,形成文化变迁的直接动因。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云南特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形成较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李庆明 《中国德育》2006,1(1):30-35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儿童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文化情境德育试图通过优化儿童道德境遇,构建一种基于文化情境、回应现代社会对公德伦理素养的迫切诉求并最大限度地继承道德文化传统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论美国德育理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美国的德育观念也在众多学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争论中,逐步向着合乎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前进。了解这一曲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德育典型形态的得失,可以为我国当前德育改革提供许多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现代性的生成与转换是社会现代化和人自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幼儿道德教育也应实现这一转变。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成果是其实现现代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职业院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创新品格的一代新人。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体性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放弃自己的主体作用。这种作用包括三个方面:教师是德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德育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丢弃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教育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20.
现代德育课程是实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忽视了德育课程建设,德育一直处于低效之中。现代德育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德育课程观。科学的德育课程观是建立在学校德育课程之上的把科学的方法运用于德育课程的课程观,是指导德育课程实践的核心要素。只有坚持科学的德育课程观,才能为现代德育的实践和实效找到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