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就语言”这个词是我生造出来的,指的是成就报道中那些喜庆、褒扬的语言。一些新闻工作者写成就报道写惯了,写灾害报道时不知不觉地就将写成就的语言带了进去。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想吸引大众的眼球,就得多用群众语言.新闻界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号召广大新闻人融人群众生活、倾听百姓心声.作为身处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在苦练新闻基本功的同时,经常深入群众,以民生视角,用群众语言,写百姓生活,讴歌伟大时代.  相似文献   

3.
浅析广播新闻采访的地位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记者就是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只要是稍微有一些实践经验的新闻记者就会有这样的体会;新闻写得好不好,反映得深不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一位有资历的新闻工作者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  相似文献   

4.
有位哲人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决定语言的是思维.要想有经典的语言,就要有超人的思维. 写新闻报道,就得运用语言,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就要有超人的思维,善于运用好新闻语言.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报道一件事或一个人,词语丰富的人,写出来的新闻就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相反,语汇贫乏的人,写出的报道就干巴、枯燥,令人厌读.  相似文献   

5.
漫谈短新闻     
在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的新闻广播工作也应该跟上这个伟大的转变。形势要求我们多发、快发新闻,特别是多发受群众欢迎的短新闻。1942年,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提出:“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1946年,胡乔木同志就呼吁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可是,时至今日,新闻的长风没有多少改变,短新闻并没有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精粹的短新  相似文献   

6.
新闻也是一种信息,努力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一些同志认为,要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就得多写短新闻,在有限的版面和节目时间内,增加新闻的条数。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新  相似文献   

7.
今年《新闻爱好者》杂志第一期刊载了介绍付海厚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的有关文稿,读后令人感到关爱基层新闻工作者就应如此把工作做得仔细实在。用付海厚获奖的事例,鼓励广大业余写稿者解放思想写精品稿。付海厚是  相似文献   

8.
今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一年更比一年好,定叫今年胜去年》,如同新闻园地里一朵迎春的奇葩,清新悦目,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篇元旦社论不仅内容好,而且篇幅短,全文只有一千来字,是前所罕见的.很显然,这是《人民日报》同志为实行报纸改革,改进社论写作所作的努力,也是他们在新年岁首向读者所表示的一种态度,为全国新闻工作者带了一个好头.下面,让我们试就学习这篇社论的文风,简要的语言,探究一下它何以写得这样短,这样精粹.  相似文献   

9.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10.
在飞机上,在蓝天白云间俯视,长江、黄河弯弯曲曲自西向东流入大海。但当我们站在长江、黄河岸边,仅靠目光所及的其中一小段,去判断它们的流向,就难免会作出错误的结论。新闻工作者写新闻就如同在蓝天之上俯瞰大地,“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到各种社会经济在历史上的更替。”那么如何才能站得更高?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深邃眼力、深厚历史知识修养,从高处俯视社会变迁,准确地把握历史兴衰得失的规律,这样写出的新闻才有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11.
简练,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新闻中充满那些空洞的概念和空泛的议论,语言冗长乏味,其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我们采写新闻稿件时,就应像高尔基曾经说过的,“要写得简练。紧凑,写最主要的东西,而且要写得像钉子钉进木头那样,一切都钻入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
广播编辑,记者平的是语言文字工作,他们所写的广播稿是要通过播者的嘴说给人听的。因此,写广播稿,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写话。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语言,那就办不好。”这是泛指,是指革命工作者,作为一个广播新闻工作者,学习领会这段话,有其特殊意义。我在做广播编辑工作实践中,积累了群众语言近四千句,计  相似文献   

13.
有位哲人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决定语言的是思维。要想有经典的语言,就要有超人的思维。写新闻报道,就得运用语言,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就要有超人的思维,善于运用好新闻语言。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报道一件事或一个人,词语丰富的人,写出来的新闻就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具有可  相似文献   

14.
新闻作品的优化程度,当然首先决定于客观外在的新闻事实。如果没有刘胡兰那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产生不了《刘胡兰英勇就义》那样的不朽之作.但在同时,也不能丝毫小瞧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的重大作用。如果让别人去写焦裕禄,很可能没有穆青和周原写得那么棒。观念一新,思维方式一变,虽然还是那般事实,作品却能别开生面,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5.
提出写字的问题,倒不是希望大家都成为王羲之,也不是提倡像前清的老秀才那样,一个字写半天,而是主张把字写端正,写清楚。我们写字,多半是叫别人看的。如果字迹写得潦草难认,模模糊糊,不但别人看不懂,就连自己过些时候都辨不得真面目,这实在是一桩罪过,不但害己,而且害人。很可惜,在我们新闻工作者当中,并不是所有拿笔杆的同志都注意这件事。有些人提起笔来,真是信笔一挥,“龙蛇飞舞”,潦草得让人看了头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爱看,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新闻的社会效果如何虽然取决于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含量大小,但是记者或通讯员如果不按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要求去写,就不能将客观事实潜在的新闻价值表现出来。近些年来,为了改进新闻写作,有人主张新闻写作要向文学靠拢,用文学手法写新闻。在这样情况下,刘雨同志著文就“划清新闻与文学的界限”进行探讨,自然是有益的。但刘雨同志认为,“形象思维是文学艺  相似文献   

17.
其次,谈谈语法修养问题。 什么是语法?语法就是联词成句的规律。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语法,没有语法就不成其为语言,我们所使用的现代汉语也是如此。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重视学习语法,按照语法规律来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便于读者理解,宣传的观点才易于为读者所接受,才能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有的同志,平时不注意学习语法,按语法规律写作,提笔为文草率从事,病句多,往往词不达意。事实证明,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在写作实践中就难免出语法错误。作为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向人民群众作宣传的重担,广大读者对新闻工作者的期望是很高的,人们常把报纸上刊登的文章作为引用的根据。可见,采编人员写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写文章每字每句都必须严肃对待。叶圣陶先生早在50年代曾谆谆告诫我们:“新闻工作对人民影响很大,最好能够做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恰当,都有力量。”这是何等语重心长的教诲。  相似文献   

18.
“用事实说话”,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从业伊始就必须明白的基本常识。新闻写作最忌的是华而不实,对于较之事件性新闻有更多“可塑性”的非事件新闻更是大忌——切不可把它写成水多肉少的“花架子”。非事件性新闻既然属于新闻范畴,在真实的前提下,就应该写得活,写得美,写得生气勃勃,富有浓烈的感染力。办法之一,就是在坚持“由事实中出问题,用事实来回答问题”的前提下,大胆去构思、去表现,写出个性特色来。文学作品中的那些生动具体、富有独特个性的细节描写,对于读者,总是有磁石一般的艺术想力。而新闻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9.
一条新闻能否抓住读者,往往取决于它的第一段,第一句,乃至第一行。而这第一段,第一句,即是导语。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认为:新闻导语应该是最新鲜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最主要的事实,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有趣。然而,不论何种形式的导语,都应该写得简单易读,一目了然。一条优秀的导语应具备以下特点:一、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新闻导语一定要把所报道的中心内容加以突出,用凝炼的语言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表达出来,从而揭示出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0.
写作的人应追求语言艺术,贮积美妙的语言。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要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是新闻评论者的武器,如果掌握不好语言,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枯燥乏味没文采,无法把评论写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达不到宣传效果。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创新评论语言,必须不断探索评论写作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