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基础教育承担两大历史性使命 上海基础教育在上海国民教育体系中是领头羊,上海义务教育的完成率和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9%,办学的基本条件、课程教材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都在全国走在前列。可以说,上海教育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有条件领跑的就是上海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2.
上海体育学院建于1952年1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划转地方,在原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基础上组建成立新上海体育学院。  相似文献   

3.
我对上海感情很深,因为我奶奶家在上海。从小我就习惯吃上海的零食、上海的菜,所以一到上海来,我常要点菜泡饭,因为那是奶奶家饭菜的味道。  相似文献   

4.
杨荣 《上海教育》2007,(1A):36-36
《上海教育》写真上海的教育,上海的教育缩影于《上海教育》。 《上海教育》定格上海教育的关键事件,记录上海教育的杰出人物,构筑着上海教育的精神脊梁,传递着上海教育的渊源与化。《上海教育》是教育工作,尤其是年轻教育工作心目中的圣地。从1988年走上三尺讲台起,她就成了我的案头『必备,在阅读《上海教育》中,我走进了上海的教育。期盼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走进《上海教育》,是我诸多职业理想中的一个梦。[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音乐世界》2014,(12):141-141
草莓音乐节再度登陆上海五一小长假 2014年5月1日-3日,上海草莓音乐节再次在上海世博公园举行。3天的演出,共计5个舞台,全民女神张曼玉,迪斯科女王张蔷,香港、内地二大女神同聚上海。  相似文献   

6.
解放前,资产阶级大本营的上海文化,和革命根据地的延安文化严重对立。解放后,延安文化作为“经典”来改造、放逐上海文化,上海文化处于边缘状态。而在王安忆笔下,上海文化并未在新的政治气候中销声匿迹,而是在抗抿中顺应,在缝隙中生存,其具体体现,就是上海人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以此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接管上海的革命者。王安忆在无意之中写出了这一片风景。  相似文献   

7.
吴长林 《神州学人》2000,(10):30-31
上海巨变 我在20年前到过上海,当时在一个普通大学生的眼里,上海俨然是个繁华的大都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当时抬头仰望穿入云霄的最高建筑上海国际饭店,虽然没有像上海人嘲笑的那样看掉了帽子,但感觉到天在转地在旋,有点儿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味道。20年后的今天,虽说自己又是闯东洋又是下西洋,但走在南京路步行一条街上,似乎和20年前没有两样,自己感觉还是有点格格不入。不知是我自己赶不上时代还是上海变化太快,总觉得自己有点儿土。 此次有机会带着一个石油科技交流方面的代表团,在上海市人事局的接洽之下拜访上海…  相似文献   

8.
《八小时以外》2010,(1):90-91
在作家马尚龙看来,目前为止,有关书籍和谈论中对“上海女人”的联想和画像,有许多肯定是不很准确不很正确.甚至就是很不准确很不正确的,上海女人在被误读。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对不准确的“上海女人”作辨析,对准确的“上海女人”进行还原。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上海、首尔都市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影视文化、流行文化、都市空间、上海文化、文学中的上海与首尔等方面展开研讨,对于梳理上海与首尔文化交流的历史,关注两个都市文化交往的现实,总结都市文化发展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与汲取优秀文化传统与经验,发展中韩两国、上海与首尔学者之间的友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话上海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话,不好懂,但很好听。刚到上海时听上海人说话成了我一大爱好。为了听上海话我曾坐公共汽车从起点坐到终点,然后再从终点坐到起点。那时公共汽车票很便宜,五分钱可以坐好几站,在车上很容易听到纯正的上海话。感觉最好听的是中学生,尤其是女生,她们谈话内容很实在,不带有任何功利和目的,只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有时也议论起自己的家庭,“阿拉爸那伦那伦,阿拉娘那伦那伦”,听上去很亲切很温馨。说心里话,我渐渐地爱上上海,也是因为上海话好听的缘故。我在上海学会说英语、日语,但不会说上海话。我觉得学上海话比学外语难。…  相似文献   

11.
计琳  陈骁 《上海教育》2003,(3B):42-44
2003年1月17日上海第一块“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的牌匾被挂于上海实验学校的门前,这样的学校不但在上海,甚至在全国都是第一家。自此,上海实验学校将对整个上海的教师队伍建设起到探索作用,并用实验带动着更大范围内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音乐世界》2012,(5):38-39
爱in上海 E:这次来上海对这里的印象怎么样?喜欢这里么? 市井纱耶香:14年前,在我还是早安少女组。成员的时候,为了参加上海音乐节曾经来过上海,这是第二次了。十几年来上海的变化真的非常非常太.特别是在建筑方面。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各项公共事业迅速发展,而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公厕作为城市公共卫生的窗口,逐渐被纳入到了上海政府公共事业的范围之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民国时期上海公厕的治理,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尤其是公厕在筹建和治理的过程中受到资金、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制约,但该时期上海公厕的治理在由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的过程中依旧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上海公厕作为上海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它的演变也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生活风貌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职业技术教育》2004,(33):14-17
上海建设行业近年来抓住机遇,在为上海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为提高建设队伍素质,保证大规模、高质量的工程建设,上海建设行业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微 《上海教育》2008,(17):13-13
上海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力拔头筹,一等奖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列全国第一。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条是上海在专家型教师方面占得了先机。上海在多年前就在职教领域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理念并付诸实践。所谓双师型教师,即为一专多能的教师,他们既有学科领域的专长,又有技能领域的特长。这些年来上海出了不少双师型教师,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先谈谈这次来到上海,对上海的印象如何吧?有没有品尝美食呢?刘仁英.以前看过很多中国的电影,所以对上海的印象都是电影中的那些,这次来到上海,我发现上海真的非常繁华,风景也很漂亮,虽然因为时间关系秘殳有吃到多少上海的美食,不过我知道上海的小笼包和大闸蟹很好吃,我很想去尝一尝。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在中国的版图上所体现出的文化地理意义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在近现代史的研究方面,上海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研究对象,即上海学。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写作中,上海因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更是一个充满了话题的城市。王安忆的写作就直接与她居住在上海的生活经验相关。文章就是从她最初确定将中国经验作为写作的主要方向人手,继而自觉、不自觉地发现上海,并为之而写作。王安忆用她的写作,用她笔下的人物形象证明了上海乃是乡土中国的一个他者。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蕴,不同的形象。开埠以前的上海,是一个普通的沿海城市,没有什么显山露水的地方,诚如李平书所说,与直隶的静海,浙江的临海,广东的澄海,同一性质。开埠以后,上海迅速发展,一跃而成中国最大城市。因有租界的存在,其城市性质也有了复杂的内涵,可褒可贬,可爱可憎,横看成岭侧成峰。孙中山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很早就与上海发生了联系,在上海居住多年,对上海城市性质、未来发展发表过许多看法。在近代中国,一个人的上海观,往往不只是对一个城市的看法,而是其政治观、世界观的折射。孙中山的上…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上海     
阿让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F0002-F0002
这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文革中出版的部分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文学门类。其中,小说的影响为最大,又以长篇小说为最,居其时全国的领先水平。文革时期的上海,是政治的上海,疯狂的上海,也是文学的上海。上海在丈革政治中的地位的研究,早引起关注并产生众多研究成果。对文学上海的关注和研究,显然还有广阔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20.
《音乐世界》2012,(15):149-149
May'n摇滚上海节奏 既去年May’n在上海开唱之后,今年她又再次回到上海,席卷重来。May'n,本名中林芽依。爱知县名古屋市出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