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新闻名专栏”提供了一个审视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力的重要窗口。新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应逐渐实现内容生产、话语表达与技术创新的嵌入与融合,彰显主流媒体的技术赋能,实现传受互动的融合传播。“新闻名专栏”也应在移动化、社交化与智能化传播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从而提升主流舆论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现实条件下,党委机关报如何进一步深化新闻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顺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维护党报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加强党报新闻宣传的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性,加快“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转变,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满足受众要求的党报新闻传播模式。 这里提出加快“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转变,出于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考虑。在“以传者为中心”的传统传播模式下,传者即办报人是较少考虑受者即读者需要的,更多考虑的是宣传价值,往往以教育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对话的时代。对话决定了双方地位的平等。作为电视媒介的传播,电视人已不能固守于“我传你受”的习惯模式,而是应该尽快融入“双向互动,平等交流”这一全新的传播理念之中。从这一方面来说,电视谈话节目是一个先行:它的创立与发展,是电视媒介从传统传播理念到现代传播理念的一次成功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4.
灾难新闻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普曼有句名言:“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刻。”从审美层面来观照灾难新闻,不是颠倒美丑、粉饰美化,而是传者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报道新闻。“新闻传播的内容应具有审美价值,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者的共识。”①如果传者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健全的审美理想,他就会以独特的视角去报道灾难新闻,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灾难新闻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方面的报道。由于灾难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又由于灾难新闻的报道的政策性极强,又受历史传统和传统新闻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5.
<正>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内容生产者的角色不再固化,传播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闻界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化了对“内容为王”这一理念的认同:无论形势如何发展,好的内容永远是新闻工作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好的内容从哪里来?除了专业生产力量外,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拓展内容来源,“高手在民间”“向社会要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张帆 《新闻传播》2010,(4):20-21
转型期的中国在很多领域发生着大的社会变革,新闻传播业也进入到一个由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的过渡阶段,这些变革导致了新闻生产的理念及其实践需要新的建构。本文将以新闻传播理论为基石,对转型期的中国新闻媒体的新闻生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城市电视台的娱乐化和媚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传媒业的日益发展,传播理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的“传者本位”到今天的“受众本位”以及当前流行的“传者和受众互动”的传播理念,无不深刻地敲打着传播人的神经。很自然,在这种传播理念的指导下,新闻娱乐化逐渐浮出水面,并迅速在业界和学界得到首肯。在全国大媒体轰轰烈烈的娱乐精神感召下,作为城市电视台,也不甘示弱,竭尽娱乐之能事,纷纷推出和策划新闻娱乐节目。于是乎,一台台新闻娱乐盛宴如雨后春笋,粉墨登场,似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面时波澜壮阔的电视改革,“新闻立台”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新闻立台”正从口号式的呐喊变成了媒体的实战演练。由此可见“新闻立台”从理念走向实践不仅艰难而县迫切。因为它不仅是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也是一个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全新理论问题;它不仅是媒体竞争的需要,也是新闻制作与传播技术的全面革命。这既是《“新闻立台”:由理念走向实践》一文的出发点及归宿,也是我们刊发此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智能传播技术再造了新闻生产的模式,也对客观性等新闻理念及新闻教育带来了挑战。本文从人机耦合的视角,结合当下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新闻实践,对智能传播时代新闻教育如何将人的智能与机器的智能相结合,进而培养卓越的新闻人才进行了讨论。总的来说,“人—机”主体作为智能传播时代新闻生产的主体类型,为新闻客观性等理念的实践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向人机耦合的新闻教育,一方面要将智能技术纳入专业技能范畴,另一方面要以批判的视角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0.
黄德超 《新闻前哨》2002,(12):21-21
受众是新闻传播中一个活跃的因素,是新闻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息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使新闻传播事业获得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必须立足“人”这个根本。一方面,新闻传播的传者要通过多渠道和多种途径,来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受众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也有效地推动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一、发扬人文精神曾担任《人民日报》总编的范敬宜反复强调:记者编辑要发扬好的传统,要“沉”下去,到深水里去抓活鱼”,也就是到基层去,到第一线去写现场…  相似文献   

11.
张文倩 《青年记者》2016,(30):34-35
“娱乐产品”作为国家形象营销的新载体 互联网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主动性增强,传者应采取以认知主体为中心的服务式传播和对话式传播,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从“宣传”到“营销”,正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阅听模式和传受关系对传播者提出的要求. 就国家形象的传播而言,从“宣传”到“营销”实质是将传播行为从政府体系向市场体系转移.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国家形象的传播是将国家形象作为一种特殊信息进行输出,对于受众来说是一次以时间、情感和意识为货币的信息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受众对媒介的认可度决定了新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已深入传媒人的心中,新闻信息是否受到大众的认可与赞同,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走向,遵循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规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新闻话语节目经历了当事人接受采访的单口时代:主持人参与话题的对口时代后,进入了新闻谈话节目的群口时代,颠覆以往电视节目“传——受”的单线传播模式,拒绝既定的宣讲内容,创造一个不仅让当事人有话说,并让多元思想代表现场针锋相对的“大谈话场”,无疑是对新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新的挑战和考验。那么新闻谈话节目群口时代的主持人要如何进行角色定位呢?为此,凤凰卫视2006年开播的《一虎一席谈》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闻摄影是经济生活与报纸传媒共同发展的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报纸进入“读图时代”的大背景,决定了经济新闻摄影承担着日益重要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5.
黄瑚 《新闻前哨》2014,(9):11-12
新闻教育如何顺应时代作出新的改革.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新闻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剧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手段和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手段趋于融合.社会化媒体出现以及心理发展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传播和受众的关系,使得新闻传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是记者、每一个人都是传者,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于新闻业界的现实状况,传统的模式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在今天已经不能满足媒介融合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受众中心”论的演进
  时下,技术与观念的双重革新正解构与重塑着大众传媒,新闻传播载体与模式变化惊人,“自媒体生产和社交化传播改变着新闻的内涵和外延”。①大众传播活动中关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经历了从“传者中心”到“受众中心”的演变;这主要是基于信息资源状况和传播效果的实际变化而形成的。受众从百发百中的“靶子”到变得“顽固”,最终由于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类似性被影响和改变。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将受众作为主体的研究层出不穷,“受众中心”论得到推崇,尤其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满足程度当做测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即使有“沉默的螺旋”存在,受众在舆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7.
五个“W”加一个“W”──对新闻真实性和“舆论工具说”的思考刘景毅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件成千上万,经过新闻媒介传播出之后,这个事件就成了新闻事实。普通事实在未被传播媒介报道之前,其五个“W”仍保持着事实的原样,而这五个“W”一旦加上另一个“W”即传播效...  相似文献   

18.
近十多年来,媒体的新闻传播理念从传者中心转向受者中心,受众本位思想逐渐确立,转向受者中心,受众本位思想逐渐确立,“三贴近”报道的声音越来越高,的确令人欣慰。但是,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深思。从总体上看,在维护群众利益、反映老百姓呼声和愿望、揭露社会弊病等问题时,有些媒体  相似文献   

19.
从语源、语义论“宣传”、“传播”和“新闻”的异同赵心树“宣传”、“传播”、“新闻”恐怕是当代新闻传播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三个概念。50年代以前,在东方和西方,人们都以“新闻学”来指称研究新闻媒介的学科。50年代以来,“传播”一词在西方流行,并传至资本...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新闻信息传情,是指新闻传播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从内容到其形式都赋予新闻以自身的感情,从而深化新闻信息的内涵,引发受众的情感,形成良好的“传”“受”互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