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音乐中折射出的宗教文化和多元文化较为突出,主要论述了这两种文化是如何在印度音乐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音乐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交流,"丝绸之路"的"凿空"为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输送新鲜血液,造就多样形态,融合发展传播的重要作用。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大致经历了秦汉及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三个阶段,西乐东渐促使宫廷雅乐衰微,各民族乐器的共存催生了多元音乐文化的繁荣,"丝绸之路"让更多的音乐形态和形式发挥发展起来,最终极大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发展模式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人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音乐起源之始,其审美功能特征便被各种事象所突显出来,随着人的实践认识不断深化,后来又表现出更多的功能特征和表现形式,如教育、娱乐、祭祀、交际、劳作、人生礼仪、通神感神等,这些因素自觉或不自觉地逐一被激活的同时,音乐与其它各种人类的行为相结合发生作用.将音乐作为一门学科理论--音乐学来研究,从其诞生至今,学科研究领域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借鉴了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精髓.  相似文献   

4.
"中国视野"顾名思义既是以中国人的眼光、中国人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不断提高中国软实力的政策推行,关于中国视野、中国视角等一系列有关中国话语权的相关文化议题也相继问世.在音乐研究方面,"中国视野"下的西方音乐研究范式虽有争论但却能看出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视角不断被诸学科和领域进行借鉴与推行.本文中,笔者将立足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本身,聚焦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用"中国视野"的角度进行切入与梳理,并结合当代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放置于全球化的相关文化背景中,反思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5.
萧友梅先生在中国现代专业音乐史上贡献巨大,与他在如何建设“中国新音乐文化”(即其“新乐”思想)方面的思考,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本文仅就萧友梅先生的“新乐”思想及在该思想指导下的诸多音乐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意在阐明其音乐实践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并试图进一步探究其“新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新型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音乐史课程作为高师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肩负着开阔学生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思辨的音乐文化价值观的重任.但却存在着教学任务模糊、教学思路单一、教学理念陈旧等诸多问题,本文借助世界音乐"他者"的文化视角和横向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来重新审视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将多元文化的思维渗透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任务安排中注意历史事件的横向共时性和关联性,将音乐史教学和相关文化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中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变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评价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学堂乐歌从日本、欧美借来火种,在戊戌变法运动影响下生成,这一新生事物结合了外来音乐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之所以能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孕育并发展,成为开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钥匙,正是因为它适应了清末中国的时代特征与美学思想.文章从学堂乐歌时期的歌曲创作入手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学堂乐歌与日欧音乐的关系,探讨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主体性地位的认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下,中国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技艺术教育中的尴尬地位与处境,日渐突出。中国音乐文化的主体性地位的认知有待深入。文章结合古今教育理念,从四个方面论述中国音乐文化具有的品格,以期对中国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主体性地位的认知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跨界音乐"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跨界音乐中,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代表性.跨界音乐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受人们喜爱的新乐种.它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听体验.本文从跨界音乐的起源、定义及特点和分类为出发点,对跨界音乐进行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一种植根于文化中的艺术,不同的文化土壤会滋生和孕育出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对于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来说,恒定的连续性、极大的包容性、强烈的宗教性和神秘的复杂性,使印度音乐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更是鲜明而具有特色。  相似文献   

1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研究法,被很多国家在本国的音乐教育上予以推崇.但是在推崇发扬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的是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同本国的国情、历史与文化结合起来,而不能背弃本国固有的传统思想以及对音乐教育的理念.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外来文化会有很常态的排斥心理.因此我们要在保留原有中国音乐教育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借鉴并且吸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优势之处.本文旨在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音乐教学中的理论本土化、应用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16年1月19日至27日,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组派音乐演出小组一行8人赴印度参加"丝绸之路"中印音乐节,在印度三个城市成功巡演.本次音乐节由中国文联、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印度音乐家联合会承办,印度恰蒂斯加尔邦政府、印度那格浦尔市政府、古吉拉特邦音乐舞蹈戏剧学院、印度南部中央区文化中心等协办.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不仅是世界音乐教育的新潮流,更是新世纪在音乐文化方面的一个新起点。我国教育界已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音乐的薪火,也要从世界各民族音乐中汲取营养。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就兴起了多元化音乐课程结构,将世界各国的传统音乐,诸如欧洲民间音乐、美洲的爵士乐和钢鼓乐、非洲的鼓乐、中国及阿拉伯国家和印度传统音乐、日本和韩国的雅乐、印度尼西亚的“佳美兰”等音乐形式统统纳入了学生音乐课程,在使用过程中,绘合本国的实际,逐步被兼容、消化,  相似文献   

14.
本土音乐引入中小学课程,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是音乐文化教育的需要,是维护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需要.本土音乐引入中小学课程要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要符合时代精神.本土音乐引入中小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逐渐确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音乐教育内容的主体,建立起属于中国本土的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充满东方神韵的亚洲音乐。教学目标:1.让学生接触亚洲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初步认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风格。2.初步了解印度的西塔尔、日本的都节调式和印尼的佳美兰音乐。3.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教学重难点:1.印度音乐的独特风格;2.日本都节调式的构成。教学方法:直观感知、启发诱导。教材分析:1.西塔尔是印度特有的一种民族乐器,其造型修长俊美,琴体为木制。有4-7根琴弦,十八格弦品,音色柔美,娓娓动听,对表现印度音乐中如泣如诉、婉转曲折的旋律必不可少,印度人认为西塔尔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在音乐领域内掀起的中西音乐文化孰先进孰落后的争论持续至今,论辩双方都在基于各自理论上提出了很多观点,但都很少跳出先进和落后的范畴。从历史角度看,中国音乐落后论确实客观地指出了中国音乐较之西方音乐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却不能等同于落后与先进之间的差异,分析三种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落后论,指出其局限性,并从文化的角度来驳斥了中国音乐落后论。认为从横向看,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分,音乐同样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相似文献   

17.
“新潮音乐”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生的音乐现象之一,对于这一有着特殊意味的文化现象,文章将从1、“新潮音乐”与大众的关系;2、“新潮音乐”与传统音乐结合的情况;3、“新潮音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态势这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非洲音乐文化是黑人文化的生根组成部分.非洲黑人音乐文化在欧洲音乐文化的阴影和夹缝中顽强地生根、发芽,直至放出绚丽的光彩.其对南北美洲音乐文化发展影响颇深,并在与其他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产生出更多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南北美洲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都深深地打上了黑非洲音乐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在国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音乐发展的所思所想.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多元音乐文化的国家,有得天独厚的音乐资源.可是,由于中国音乐教育一直是以"西方音乐中心"为基础的,而中国音乐作为世界音乐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部分,面对国际多元文化音乐的发展,中国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所以必须先增强学习本国音乐的意识.不管是社会音乐教育,还是学校音乐教育,都应该站在中国音乐基础之上施教于国民.多向唤醒、多向学习、多向教学,以实现中国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做到立足于中国音乐面向世界音乐,最终实现人类音乐文化共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回顾中国音乐文化的历程,对比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和发展现状,提出要大力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加大普及音乐教育力度,不断提升大众音乐鉴赏力、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