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别山区流传着众多的民间打击乐,其中信阳市商城县伏山乡的"千金锣鼓",流传广泛,影响较大。通过对其初步的田野调查,发现"千金锣鼓"在演奏形式、用乐场合、构曲方法、师承之道及用乐观念上,均体现出大别山民间打击乐的特色,"千金锣鼓"是了解文化边缘区域民间音乐传承传播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淮河流域汉族人兼容并蓄创造的最为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同时作为中国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农民的舞蹈艺术的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独特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花鼓灯进校园是花鼓灯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助于扩大传承渠道,创新传承方式,推进高校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3.
杨依宁 《红蜻蜓》2023,(15):44-45
<正>我的家乡在安徽省蚌埠市,花鼓灯是我们这里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人们愉悦身心的一种活动,也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花鼓灯是一种传统舞蹈,它历史悠久。相传,淮河两岸的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都会举办庙会,人们打起锣鼓、跳起舞蹈,逐渐演变出了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因其独具特色,也被称为“东方芭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地灯是信阳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小戏,其唱腔部分叫灯歌。灯歌由运用加衬句、加锣鼓、人声帮腔、跺句到抢句子等各种艺术手段,发展成既有抒情性、舞蹈性,又兼备叙事性的具有戏曲特点的复杂灯歌形式。从简单的民歌形式演变为一种复杂的具有戏曲特征的歌舞小戏,展示了灯歌向花鼓灯、花鼓戏音乐演变的轨迹。灯歌在豫南花鼓灯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花鼓灯作为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地方传统民间艺术,是淮河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深受淮河流域人们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呈现出斑斓浓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安徽花鼓灯艺术奔放的人物角色、铿锵的锣鼓鼓点、劲道的舞蹈动作、婉转的灯歌小戏、灵动的布巾绢扇,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以"秀美、壮美、华美、优美、精美"五美并举的形式揭示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花鼓灯是一种集灯歌、舞蹈、锣鼓与后场小戏于一体,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灯艺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很多流传在淮河两岸的剧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形成了不同风格特征的推剧、泗州戏、淮剧、花鼓戏等。通过对花鼓灯艺术衍生的微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花鼓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这朵淮上奇葩能越开越香,越开越艳。  相似文献   

7.
花鼓灯艺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性艺术,用丰富而系统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和情节。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花鼓灯的起源、流派的提出及其艺术形式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归纳总结,探索花鼓灯现状及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花鼓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花鼓灯艺术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是一种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最早源于宋代,经历了元、明、清而逐渐完善,流传至今依然鲜活存在于民间.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花鼓灯健身舞作为当前最流行的一种花鼓灯艺术形式,在社会广为流传,如何借助花鼓灯健身舞来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同时也希望通过论文的讨论为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9.
地方艺术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探究花鼓灯艺术独特的审美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对艺术理性分析,把握地方文化的内在气质.凤台花鼓灯艺术由于成因、传承、文化现象,区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征、音乐风格.本文从花鼓灯的锣鼓、花鼓歌、后场小戏三方面阐述了安徽凤台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安徽花鼓灯锣鼓的曲谱运用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研究花鼓灯锣鼓节奏的数列分布及内在结构,对引导花鼓灯艺术研究向深层次挖掘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花鼓灯艺术是非常典型的农耕型广场艺术。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生活当中,融歌舞戏于一体,在花鼓灯表演艺术中欢腾的舞蹈、抒情的灯歌、热烈的锣鼓呈现了汉民族歌舞艺术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沿淮两岸农耕社会鲜明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花鼓灯健身舞是在民间传统艺术花鼓灯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种健身舞,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本文在研究分析了花鼓灯健身舞和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开展花鼓灯健身舞运动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和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锣鼓     
正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之一。是一种管弦乐和打击乐合奏的大型合奏形式。盛行于南方,如苏南的"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粗细十番丝竹锣鼓";浙江奉化的"划船锣鼓";广东潮州的"潮州锣鼓"以及福建、江苏、浙江一带的"十番锣鼓"等。其特点是管弦乐器并用,打击乐器非常丰富,特别是在锣或鼓的种类上有许  相似文献   

14.
福州十番"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州十番是流传于福建省福州附近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福州十番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另一类是用民间管弦乐器加上打击乐器演奏的“丝竹锣鼓”。本文主要对“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几首代表性十番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丝竹锣鼓、的曲调主要来源于曲牌,小调,哗牌等。曲牌是流行于当地的民间乐曲;小调是当地的民间小调;哗牌是当地流行的一些唢呐曲。“丝竹锣鼓”的曲式结构多为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及多段体形式;调式从为“正宫调”即(do=G)及其同宫系统的各调;节拍板式多为一板一眼的二拍子;速度一般是先慢后逐渐加快;配器手法主要是齐奏;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乐段内常以“起,承,转,合”的发展原则安排乐句,并常用四小为一乐句的相同乐句的重复。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花鼓灯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不仅整合了歌、舞、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还揉合了武术与杂技等特殊的技巧性肢体动作。从其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上集聚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特点与特色。花鼓灯的起源、发展、流传以淮河流域为主,由于地区性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以冯国佩为代表的“冯派”花鼓灯艺术是花鼓灯舞蹈中的一枝奇葩,其形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图像分析法及逻辑分析法,分析了花鼓灯艺术在文化、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及社会等6个层面的教育价值,认为:花鼓灯具有健体、健心、健美的价值,符合体育教育本真;花鼓灯在安徽省具有显著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且具有综合性教育价值,应该走进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高校体育课堂中;花鼓灯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有利于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议安徽省各高校领导重视花鼓灯师资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筛选并简化花鼓灯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麻山锣鼓"于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一样,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的传承方式。从保护和开发的视野上出发,"麻山锣鼓"并未得到较多方位的学术关照,大多都是对其曲谱的记载、演奏奏法等本身的研究,其作为非遗的活态传承特性并未得到重视。本文将从"麻山锣鼓"的现状与传承的个案入手,通过对"麻山锣鼓"的历史前沿、发展现状的调查了解,进而对麻山锣鼓的活态传承环境进行分析、探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如何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中获得新的生命,如何获得活态的传承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皖北花鼓灯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花鼓小锣、花鼓灯和花鼓戏构成的"风阳三花",彼此在内容、形式和流行范围,以及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大不相同.就其渊源而言,花鼓灯之"打花鼓",主要源于唐宋时期"打夜胡"和"打讶鼓";花鼓灯表演中的岔伞(即灯伞),一则脱胎于明代城隍祭祀衍生出的"三巡会"中的黄罗伞,同时又与讶鼓表演中的帷伞有关,而民间社事活动--社火,则为花鼓灯的表演提供了一个契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灯表演逐渐成为上元节等社火的主要形式和内客.在其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皖北花鼓灯经历了一个由祈禳、敬神、娱神到娱人、自娱的转变过程,并最终成为皖北民众的"狂欢文化".  相似文献   

20.
花鼓灯是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的怀远、蚌埠、风台、风阳及河南等地区的民间歌舞。它是表现劳动人民载歌载舞欢度佳节、庆祝五谷丰登的民间艺术:有时,花鼓灯演出还与求雨、还愿等宗教活动紧密联系。融歌舞乐戏于一体的花鼓灯。以其粗犷、朴实、热烈、细腻的特点,深受淮河两岸人民喜爱。在多代艺人的努力下,花鼓灯以强大生命力,不断发展。它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隧道,传承于淮河上下,发展至今,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区域的不同,花鼓灯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流派。各个流派涌现出各具特色的艺人,逐步发展为有程式性的民间歌舞。在沿淮一带主要有冯国佩为代表的怀远流派和以陈敬芝为代表的凤台流派两大派系。由于眼界与资料所限,本文仅对凤台花鼓灯文化作一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