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又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在古代,滔滔黄河水是中国人民南北联系的天然险阻。然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慧才能,为沟通南北,曾在黄河天险上架过蒲津、大阳、盟津、镇远四座真实的浮桥。蒲津桥位置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五里的黄河岸边。据《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记载:"秦公子成奔晋,其车千乘,造舟于河。"这便是见于历史记载的最早的浮桥——蒲津桥。据《史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桥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涓涓细流到浩浩巨浸,川流纵横,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华夏民族创建了风姿万千的桥梁。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陕西西安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遗址就有简陋的木桥。而据《诗经》记载,在公元前1134年周伯姬昌“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说当时周文王为娶亲,曾用船在渭水造过临时性的浮桥),这应是有文字可考的中华最早的浮桥。中国古桥的造型优美,巧夺天工,并与自然环境非常和谐统一。“户沟晓月”、“灞桥折柳”、“断桥残雪”等一幅幅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桥景、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充分展示了我国…  相似文献   

3.
桥,是架设水面上接通两岸而利通行的建筑物,《说文解字》中指出其本义为水上梁,梁即桥梁。古往今来,桥引来了无数诗人的低吟高唱,合奏出了一曲精彩的桥梁交响曲。桥在古诗中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通行。“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最早的联结船舟为浮桥的桥,就架设在诗经的《大雅·大明》一篇之中。  相似文献   

4.
河桥,即黄河桥。中国古代在黄河上建桥有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五四一年,即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当时,秦国为了通秦晋之道。“造舟于河”,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建起了第一座见于文字记载的黄河桥。尔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政府都曾在黄河上建桥。然而,由于黄河落差大,水流激,而且河床经常改道,在黄河上建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宋以前的各朝在黄河上修建的桥梁都寥寥可数,就是极为繁荣富强的唐王朝,据文献记载,也只有三座黄河桥。入宋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特殊军事形势的需要,北宋政府修建的黄河桥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前代,而且,地域分布之广也为历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五十周年,中国人民于1937年7月7日即在此爆发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今特对卢沟桥小史作一简介。卢沟桥中外闻名的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距北京城十多公里.卢沟桥一带,远在战国时期,就是燕蓟地区沿着太行山东麓,通往华北平原的要津。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渡口,也是军事要地。在石桥未建成前,这里曾建置过木桥和浮桥。1135年,金主完颜亮定都中都(今北京)后,卢沟桥一带的地位益显重要,交通更加频繁。于是,金统冶者决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的石桥。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油、气的国家之一。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七七一年西周时期的《易经》中,就记载了“泽中有火”的现象,可能就是油气在水上燃烧所致。公元初,班固首次记述了天然气:在陕西省“鸿门 (今神木县西南)有天封苑火  相似文献   

7.
苏州地襟三江带五湖,自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阖闾建城以来,城池经久不衰,是一座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古城,在江南历史上一直起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据《禹贡》、《职方》记载,苏州古行政区属扬州之域。商末周初是吴国之地,苏州之称吴,即由此而来。吴都原在梅里(今无锡梅村),自泰伯至20世诸樊始南徙到苏州定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长期处于战乱,各国势力范围互有消长,如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灭吴、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尽取吴地。若论苏州行政区划的历史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钱币、也是最早铸造钱币的国家。据史书记载,商汤王于公元前1767年开始铸造“铜贝”(今河南、安徽一带曾出土很多“铜贝”实物),而欧洲是在一千年以后,即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希腊人才制造了欧洲最早的钱币。中国的古钱币,品类之多,质量之繁,更是世界第一。数千种古钱币,作为历史的见证,能反映出民族的智慧,政治的兴衰,以及经济、  相似文献   

9.
正成都,一座古典与时尚相得益彰的现代大都市,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西南经济、文化、教育重镇,有"天府平原"之称。它是一座诗歌之城、文教之都,有着众多地标式的人文景观和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这里空气湿润,大街小巷弥漫着茶香与花香:一条锦江河,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加恬淡、静美、浪漫、滋润。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在今成都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开创了地方政府兴办"公立学校"之先河。据《汉书》上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10.
《伐檀》诗是《魏风》七篇中的第六篇,由魏地采集而来。据前人考证,魏地最早是在今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南麓黄河北岸,东起阳城,西至永济,南枕河,北涉汾的一片地方。黄河由晋、陕边界南流至此东折,成曲尺形。当时魏地的都会在今解州和芮城之间。西周初年,封同姓诸侯至魏。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灭耿、霍、魏,以魏地封毕万为大夫。有人认为《魏风》都是公元前661年以前的诗,是不可信的。就诗的作风和思想发展来看,朱熹((诗经集传》所说:“疑皆为晋而作”是可信的。《伐檀》诗就是春秋中末叶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最早设置的圭阝、冀二县考薛方昱公元前688年,秦国出兵渭水上游,伐圭阝、冀戎,在其地始置圭阝、翼二县。《史记·秦本纪》:武公十年,代圭阝、冀戎,初县之。圭阝,即今甘肃天水市秦城区。冀,即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圭阝、冀二县的设置,为我国置县之始。它比...  相似文献   

12.
在我家附近,赣州市宋城公园的古城墙边,有一座从宋代保留至今的古浮桥———建春门浮桥。这座桥是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知军洪迈在贡水上架设的,沿用了800多年。现在,它仍横卧在建春门外的贡江之上,成为赣州现存宋代文史古迹之一。站在离建春门北面不远的涌金门城墙上,往东南方向望去,我们可以同时看见两座桥:一座是东河大桥,另一座就是近处的古浮桥。在雄伟的东河大桥的映衬下,古浮桥显得矮小,就像我站在篮球明星姚明的面前一样。但也正因为有这座“现代桥”的衬托,古浮桥才显得更加古老而富有神韵。每当雾气笼罩江面时,东河大桥便不…  相似文献   

13.
《登鹳鹊楼》(六年制小语第五册第五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一首五绝。鹳鹊楼最早建于唐代,原先建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城的西南,在黄河中间一个小岗上。楼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因为常有鹳鹊停留在上面而得名。后来鹳鹊楼所在的小岗被黄河洪水冲没,人们把楼的匾额移到城角楼上悬挂着,算是保存了一个古迹的名称。因为是名胜之地,所以唐代诗人在上面题诗的很多,王之涣这首五绝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相似文献   

14.
(一)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后迁家至金城郡令居县(今甘肃永登县西北)。他生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一三七年),殁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世,终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军事家。汉武帝时,充国以六郡“良家子”身份,充当骑士。“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天汉二年(公元前九九年)五月,以假军  相似文献   

15.
今甘肃大片地区,在夏、商、周三代,为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羌戎的居地。春秋时称为西戎。秦霸西戎,沿着渭水向西开拓。“秦献公立(公元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后汉书·西羌传》)今定西县地始入秦国版图。至昭襄王(简称昭王)立,秦国连续向泾水以北的义渠戎进攻。据《后汉书·西羌传》:“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昭王之母)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按:周赧王四十三年为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秦陇西郡包括陇山以西大片地区,郡治在今临洮,定西县地遂属陇西郡。又: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洮水注》云“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昭王二十八年为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灭义渠戎置陇西郡的年代有此两种不同的记  相似文献   

16.
魏绛(?——公元前510年),魏武子(名■)之孙,魏悼子(名佚)之子,谥为庄子,故又称魏庄子。其封地据《史记·魏世家》云:“魏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今山西芮城县北五里)。生悼子,悼子徙治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十六里)。生魏绎,魏绛事悼公,徙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魏绛的政治生涯是从晋悼公即位开始的。公元前573年正月,  相似文献   

17.
蒲津桥所在的河东地区既有本小利大的盐业资源,又有利于粮食生产的肥沃土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经济富裕之地。开元年间,唐政府投巨资在蒲津渡修建了当时黄河上惟一的一座固定式浮桥。这座铁桥的建成使得唐政府能够把河东丰富的物产资源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其统治中心长安城。  相似文献   

18.
今甘肃天水市,作为行政地区被命名为“天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武帝,即汉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初置天水郡,即用“天水”之名。西汉之郡,相当于今天的地区,天水郡之范围也与今天的天水地区差不多。西汉天水郡,郡治平襄,在通渭西北;东汉移治冀县,即甘谷;西晋始移治上邽,即今天水市。平襄在渭水北岸,离水较远。冀县、上邽紧傍渭水,在水之南。平襄、冀县、上邽诸地均不是渭水之源,只是渭水的流经区域。而渭水之源以及渭水的任何一个区段都不名“天水”,亦别无支流名“天水”,故汉武帝置郡命名“天水”不能不是一个谜。这个谜引起了唐人的注意,注《汉书》的颜师古第一次对“天水”二字提出了解释。颜注云: 《秦州地记》云,郡前湖水冬夏无增减,因以名焉。  相似文献   

19.
西域都护     
《新高考》2008,(9)
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至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  相似文献   

20.
张宏星 《学语文》2005,(1):36-36
“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连用 ,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上》 :“(孔子)曰 :‘吾闻之 ,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 ,东西南北之人也 ,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 ,崇四尺。”郑玄注 :“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由此可知 ,孔子说自己是“东西南北之人 ,”意即自己是个周游列国 ,行踪不定的人。据笔者所知 ,最早将“东西南北”这一固定结构短语用于诗中的是南朝宋的诗人鲍照 ,其《拟行路难》之四开头四句云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四句诗的意思是 :往平地上倒一桶水 ,水朝东西南北四处流。人生道路就像水流一样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