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六、兰州市公安局“封杀”新闻记者 2002年8月1日,兰州市公安局将一纸“公函”送到兰州市内6家都市类报纸负责人手中,宣布对16名记者予以“封杀”。公函称:由于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公安局以后将不再接待这16名记者,这些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这纸公函引起了全国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一场新闻界关于记者的采访权、公民的知情权及信息公开制度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2.
六、兰州市公安局“封杀”新闻记者 2002年8月1日,兰州市公安局将一纸“公函”送到兰州市内6家都市类报纸负责人手中,宣布对16名记者予以“封杀”。公函称:由于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公安局以后将不再接待这16名记者,这些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这纸公函引起了全国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一场新闻界关于记者的采访权、公民的知情权及信息公开制度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3.
一条公安局与新闻媒体间忽生磨擦的消息,一时间引得国内读者纷纷注目。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兰州市公安局将当地6家媒体的16名记者列入公安系统今后拒绝采访的名单。这一名单不仅送达各新闻单位,并抄送省市宣传、政法部门。此事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个人可以拒绝记者的采访,但作为政府部门、执法机关,公安局不能因此封杀记者的采访权。”兰州大学新闻系教授段京肃、副教授李惠民一致认为,公安局的做法是不妥的,超出了它的职权范围,属侵权行为。如果认同了公安局的做法,那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如果任何一个部门都可以理…  相似文献   

4.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5.
据日前《法制日报》报道:去年7月,浙江电视台、电台及钱江晚报等9家新闻单位先后到衢州采访,准备对衢州市政府违法行政的做法曝光。不料,衢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听说此事后,竟指使市委宣传部和政府以官方的名义,分别向该省各省级新闻单位去函,以“由于贵报记者这次采访均未与各级政府正面接触”,因此,“我们对这次采访的意图不了了之”为由,要求不要登稿。为了达到彻底封杀舆论监督的目的,衢州市主要领导还派专人到杭州对省委宣传部和各媒体进行游说,阻止曝光,致使许多待播登的报道被撤了。以“官方名义”封杀舆论监督。远比…  相似文献   

6.
冲出“关系网”深入采访王冬严现在,新闻报道常有失实现象,影响很坏。这些失实报道是怎样产生的呢?我想,记者与通讯员凭空杜撰的不多,大多是由于记者和通讯员采访不深入。现在,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单位领导很愿意通过新闻媒介炫耀政绩,往自己脸上贴金擦粉。为...  相似文献   

7.
分析一下失实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在记者采访这一环上问题最多,也最容易出问题。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记者抓起,从采访抓起。必须把失实消灭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第一,不能让事实服从于愿望。党历来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指出:记者必须“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战线》介绍过这么一个例子:某通讯员想采写一位农村老太太卖肥猪上泰山游览的事,以此来赞扬党的政策好,反映农民生活富裕的景象。但是这个通讯员隐瞒了一个最主要的情节:那位老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虽然重视了新闻真实性的教育,但新闻失实的现象还常有发生。例如:某个领导人经常接受下级单位的贵重礼品,群众意见很大,而有的记者却以他某一次拒收礼品为据,把他写成“清官”。某单位平时用公款吃喝之风甚盛,一年的招待费就达两万六千元之多。可是有几次招待上级领导时吃了便饭,记者便作为廉政的典型报道出去。这种想表扬谁就去找好的例子;想批评谁就去找坏的例子;把偶然或一时的行为说成一贯;把个别、局部的成绩或问题说成是整体的成绩或问题的搞法,是当前新闻失实的主要特点。这里面有工作方法问题,也有受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个别先进典型进行采访报道时,这个典型(人物或单位)确实是先进的,采访获得的素材也生动感人,但稿件播出后不久,报道对象却开始走下坡路,甚至个别的在稿件播出的同时就犯了错误。对这种典型报道怎么看?有的记者认为这样的报道不能算是失实报道,理由是,采访或报道播出时,典型还是典型,报道后典型失色,不能把账算到记者头上,谁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的得与失关系到后续新闻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与败,可以说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是新闻工作的“排头兵”和“引路者”。但有时面对采访,受访者会采取一种拒绝的态度,使记者得不到相关的信息,这就使得新闻采访陷入困境。对此,本文通过个人实践经验,运用丈献调查和规范分析的方法,探析采访过程中遭拒的主要原因,并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上有些失实新闻都不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由于个别细节、个别措词不当,或者随意变换角度造成的。因为这类失实不是通篇捏造,可以称之为“轻微失实”。但是,“轻微失实”的报道也会带来很坏的影响。为此,本文就“轻微失实”的原因略作分析与探讨,目的是杜绝失实报道,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性。一、使用语言不当  相似文献   

12.
1992年第7期《新闻知识》刊载的《用项目促进记者转变作风——宜昌日报构建记者深入实际机制的思路与实践》是一篇好经验。文章好在切中记者“深”不下去的时弊,开出了医治这一痼疾顽症的良药。深入基层的重要性是新闻界的共识,大凡记者,无论资深资浅,年老年少,对此都无异议。但记者蹲宾馆、坐小车、跑机关、看材料的现象都十分普遍,致使出现了“三多三少”,即“跑领导机关多,跑基层较少;报道上层活动多,报道基层较少;报道领导人物活动多,报道普通百姓较少”。除社会大环境外,笔者也认为,问题表现在记者身上,根子却在领导。正如宜昌日报文章中说的,“报内部长期缺乏一个引导、约束、激励记者深入采访的运行机制。”我们的大多数记者是向往做名记者的,而名记者  相似文献   

13.
随首批评报道力度的加大,记者在正当采访活动中被侵权现象也屡有发生。1998年5月份,《重庆商报》记者赖迎春在采访中被殴打致伤,10月份,《黑龙江日报》记者萧芷茁采访一私建滥建事件遭殴打、云南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遭围攻,据《中华新闻报)10月份报道,中国记协维权委在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收到各类侵权投诉达60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第一个春节,《解放军报》记者部派出 7名记者分赴我军“特殊的岗位”采访。他们在万家团圆、普天同庆的时刻,辞家离亲,踏上远方的采访路,几经辗转,悉心采写,最终推出一组广受称道的报道。本期“记者沙龙”首次推出主持人,由记者部主任王文杰担当,特邀参加此组稿件采写的 7名记者原汁原味地聊聊他们的采写体会,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去年7月31日和8月1日,《台湾时报》和《联合报》的两名记者,先后在台中市被歹徒狙击,遇袭受伤。他们是在采访台中市警政新闻后遭歹徒暗算的。事件后,《联合报》驻台中办事处还遭歹徒电话恐吓,扬言记者“如果再乱写,将遭开枪打死”。由于事态严重,记者被殴案已引起岛内务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周国昌 《新闻窗》2010,(4):96-97
作为一名记者。就是要通过自己的采访活动获取新闻事实,成就新闻作品。可以说,采访是记者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  相似文献   

17.
江红 《声屏世界》2014,(2):42-42
2013年12月,一则“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图片新闻,不论是在网上还是在传统媒体都引起广泛关注。报道一出舆论哗然,道德口水迅疾聚焦于“大妈碰瓷”。但是,随着事件细节被不断深挖,特别是有关部门介入后一段现场视频公布,让人看到了事实真相。还有此前广东《新快报》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报道,网络、媒体一度沸沸扬扬,可仅隔一天涉事记者承认做了失实报道,结果令人哑然。由此可见,失实报道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8.
以色列政府近日决定对BBC全面封杀 ,具体措施包括 :以色列官员拒绝接受BBC采访 ,以新闻办公室将对BBC雇员的记者证和签证进行限制 ,在BBC记者进出以各检查岗哨和国际机场时拒绝提供帮助。以色列和BBC的矛盾由来已久。此前 ,为抗议BBC“在巴以报道中对巴方的偏袒” ,以政府曾拒绝承认BBC雇用的巴勒斯坦工作人员的记者身份。对此 ,BBC中东首席记者安德鲁·斯蒂尔一怒之下致信伦敦总部 ,要求封杀以总理沙龙 ,称以后即使有要事 ,也宁可采访以外交部 ,也绝不采访以总理府。(摘自《国际广播影视》2 0 0 3 9)以色列全面封杀BBC…  相似文献   

19.
“宁可不见报,不搞假报道”,南京政治学院办的全军首届新闻大专班两年前提出的这个口号,已在学员中深入人心。新闻学系针对报道中存在的失实现象,联系实际对学员进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使学员树立了“真实是新闻职业道德第一信条”的观念。南京政治学院新闻学专业自1984年9月开办以来,学员们坚持边学习理论,边练笔写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已在报刊,电台发表了3,000多篇稿件,未发现严重失实的报道。但也有个别学员采访不  相似文献   

20.
白庆祥  倪玉 《军事记者》2002,(11):52-53
今年6月14日至16日,第十三届“中国时事报道奖”评比会在大连召开。趁此机会,我们采访了作为评委的新华社“0001号记者”李尚志。作为新华社国内部原主任,作为第四届韬奋奖获得者,作为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原会长(现任顾问),作为活跃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直接采访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记者,李尚志有太多的传奇故事。面对我们这些新闻后辈,李尚志并没有以名记者自居,更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分而自恃。这位62岁的山东籍的老记者热情地和我们交谈起来。“一年的军事记者生活对我来说虽然短暂,但是谈谈一个老记者的报道生活,可能会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