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2.
徐生坛 《班主任》2008,(8):62-63
近日,渎了几则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受益匪浅。以孔子为鉴,反观今天的班主任工作,可以知得失。一、南山之竹仍需修——孔子与子路子路初见孔子时,孔子问他:“你最喜欢什么?”子路轻率地说:“玩剑!”孔子说:“以你的本质,如能再努力学习(文化),那就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子路不屑地说:“学习能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木材要直,必须经过墨线的校正;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肯定和适应春秋时期“重人”、“重民”的历史潮流,在吸收、提炼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氏族民主精神和良风美俗,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说。一、孔子第一次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见《论语·颜渊》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孔子还讲过“节用而爱人”“泛爱众”(《学而》)等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孔子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伤脑筋,教师厌教,学生厌写,教学结果事与愿违。一到作文课,教师烦恼、叹息;学生头疼、打呵欠,谁也理解不了谁。公开课也好,示范课也好,观摩课也好,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课,就是很难有人敢以作文课公开教学。无可奈何作文课,教师再有办法,也不外是“阳春白雪”。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人常常把“学而优则仕”作为批判的重点,说它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教育路线的核心;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的人也常常批判“学而优则仕”,把它说成是封建教育的灵魂;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又把“学而优则仕”说成是所谓十七年修正  相似文献   

6.
常常“温故而知新”的孔子老师怎么也不知道自己会下岗。孔子说只怪我自己,面对下岗的理由,孔子心服口服!理由一:文凭、职称不详我们甚至可以说孔子没有进过任何正规的师范学校,根本就没正式求过学拜过师。每每有人问起孔子“你的老师是谁”等问题,孔子总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话来搪塞过去。你看人家真正有文凭有职称的人怎么说吧:我的老师是“帕瓦罗卜”,“赵中详”是我的老师,那个“赵本三”是我的老师。有名有姓,说出来响当当。就连人家上街卖猪肉的都能拿出“北京大学”的文凭摆在猪肉台上,孔子何能?我们坚…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中,精华是丰富的。“仁”就字形说是二”、“人”的结合,也即人与人矛盾的统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人应“爱人”。(《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自论语者,只注明篇名)现在自然科学有人类学一门学科。孔子的“仁”学可以说就是社会科学的哲学人类学。这是因为,它着重讲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文明进化;绝少讲人作为自然物的生理学。它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以“向后看”的思维方式来研究、探讨、判断和评价孔子及其思想。因为孔子说过“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吾从周”、“克己复礼”和“信而好古”等,就认为孔子总是“好古”、“信古”、“怀古”、“复古”;“守旧”、“倒退”、是“复辟”,甚至说这是孔子“不识时务”,“不断碰壁”,“落魄到‘丧家之犬’的基本原因”。笔者认为,以这种思维方式看待孔子,研究、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过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谁没犯过错呢?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就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们。并将他们犯的一些“错误”作为自己教学的资源去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0.
《孔子传》中描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孔子与子路聊天,孔子一会儿夸奖颜回,一会儿又表扬子张,自恃勇力过人的子路心里很不服气,便直言不讳地问孔子:“如果发生战争,你让谁当统帅?”孔子答道:“当然是我了。”子路自傲地说:“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没错,你是很勇敢,可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孔子的话一针见血地让子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君臣观是建立在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的,以民本,以仁为核心。君必须以道行政,臣则应以道事君。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的为前提,臣对于君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孔子的君臣观表现了春秋末期人的意识的觉醒。以董仲舒为首的汉儒提出“三纲”说,对孔子的君臣观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所谓“纲常名教”。“三纲”说的君臣观与孔子的君臣观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两千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将这两种不同的君臣观混同起来,将“三纲”说的君臣观,当成孔子的君臣观,并奉为主泉。不但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受其束缚,而且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也未能摆脱这种束缚。这说明孔子的君臣观具有超前性,确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从事教师工作,大约四十多年,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曲阜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孔子是中国古代很成功的一位教师。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突出的成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便可以知道孔子具有作为教师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他能有这样突出成绩的原因所在。第一,进步的政治思想。“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仁”为核心的。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篇》),孔子还讲  相似文献   

13.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形成和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有重要的帮助。本文认为,孔子的“仁”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思想的沉淀有着重大关系,孔子从历史和社会现实中吸取营养,最终形成“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教书育人》2005,(10):57-57
我们甚至可以说孔子没有进过任何正规的师范学校,根本就没正式求过学拜过师。每每有人问起孔子“你的老师是谁?”等问题。孔子总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话来迷惑广大人民群众。你看人家真正有文凭有职称的人怎么说吧:我的老师是“帕瓦罗卜”“赵中详”是我的老师。那个“赵本三”是我的老师。有名有姓,说出来响当当。就连人家上街卖猪肉的都能拿出“北京大学”的文凭摆在猪肉台上,  相似文献   

15.
进贤为贤     
子贡问孔子:“现在的臣子,谁能算得上贤能呢?”孔子说:“以前,齐国有个鲍叔,郑国有个子皮,都是贤能之士。”子贡说:“难道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孔子说:“能够发现并推荐人才的人,才称得上贤能。我听说鲍叔推荐了管仲,子皮推荐了子产,却没有听说管仲、子产推荐了什么人。”  相似文献   

16.
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 ,以儒家“仁学”学说为哲学基础的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 ,生于公元前 5 5 1年 ,死于前 479年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鲁国陬邑人 ,鲁是周公儿子的封地 ,故非常重视“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仁学”为其学说的核心 ,其目的在于恢复“礼”。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那里“仁”一方面作为“礼”的基础 ,表现为社会的伦理规范 ;另一方面要求个体要克制自己 ,化为一种个人的心理欲求 ,使社会与个体达到统一。孔子推而广之 ,对人的看法认为 ,“…  相似文献   

17.
夫子“与点”之叹主要有三解 :其一 ,孔子“善点之言 ,欲以雩祭调和阴阳” ;其二 ,“孔子与点 ,盖与圣人之志同 ,便是尧舜气象” ;其三 ,孔子与点 ,善其独知时也。以《论语》证之 ,一说有违孔子的天道观 ,二说不符合孔子大同理想的最高追求和现实中的实际目标。只有第三种说法符合孔子进退行止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实乃孔子真意  相似文献   

18.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  相似文献   

19.
以《论语》为基础,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与研究,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的大道.王道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目标,“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建构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诗论》展示了孔子诗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意”是孔子《诗经》解释学的基本观念,深化了《尚书》“诗言志”之说。孔子论《诗》的思想还包括:以“德”、以“天命”说《诗》;以“民性固然”说《诗》;以“情”说《诗》;注意《风》《小雅》《大雅》《颂》的风格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情感、生活的多样性。此篇竹书的价值远超《诗序》,是今后论述孔子诗学的首要依据及说解《诗经》的重要参考文献。《参德》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用了“天神”“皇天”“上帝”“天命”等词汇,主张礼敬天地鬼神;强调“无思”之德,主张人主应当效法天地,敬顺天常、天时、天礼;主张“临民以仁”,民本思想浓厚;禁忌用语较多,训诫口吻强烈,宣扬了赏善罚暴的思想。此篇竹书的思想成分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应当判定为阴阳家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