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今日教育》2010,(12):31-31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  相似文献   

2.
五响炮     
在我们那道街.住着一位五六十岁的男人。不知他叫“老山”还是“老三”.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可不幸的是.前年春天,他的老母亲去世了.从那以后.原本精神上有问题的他就变得更古怪了。村民们把他送进了镇上的敬老院。可他十分倔犟,总是偷跑出来.死守着他家.  相似文献   

3.
王晶 《中华家教》2012,(10):34-35
任何东西如果孩子不敢尝试.我都会失望,而且我会把我的失望第一时间传达给他。如果他敢于尝试。即便失败了,我也会替他高兴。不是他“成功了”我才会高兴。我高兴是因为他敢于去做.并且尽了力。他至少对“竞争”和“机遇”有了切身的体验。这是他人生提早获得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最近.“国学热”仍然有进一步扩展的迹象。像最近受到关注的网络上相当走红的“百家讲坛”的“70后”主讲袁腾飞就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他的风格和易中天与于丹有所区隔.以一种麻辣的、充满了周星驰“无厘头”式的语言风格来讲述历史.比上述两位更加强烈体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一些特点.因此他在网上走红就并非偶然。而他的出现在近年“百家讲坛”相对沉寂之后又形成了新的焦点.显示了“百家讲坛”式的“浅思维”的“讲古”文化如果找到和年轻人契合的点.还有相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语出惊人     
刘永顺 《顽皮娃娃》2008,(17):I0016-I0017
最早感慨吴吴的逻辑力是在那个4月的晚上.我抱着1岁多的他去蛋糕店买蛋糕。那天吴吴显得异常地乖,我抱着他走出了几十米,他一直搂着我的脖子。那天风很大.我担心夜风会吹到他,便问:“宝贝.你冷吗?”他显得很成熟地看看我.说了一句令我颇为吃惊的话:“我戴帽子了。”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个直接的对答:“Yes!”or“No!”(是.或不)。但得到的却是Because(原因)。不是吗?他用最简洁的方式回答了我.他不冷,因为他带帽子了。  相似文献   

6.
大师的智慧     
表演大师登台之前.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一边颔首致谢,一边蹲下身来认真系好..等到弟子转身离去.他又蹲下身来悄悄地将鞋带松开。有个旁观者目睹此景.非常不解地问:“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松开呢?”大师回答说:“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使他的鞋带松开了。我正是通过这个细节表现出他的劳累憔悴。”“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您的弟子呢?”旁观者愈发困惑。“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松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大师娓娓道来.然后蹒跚上场.  相似文献   

7.
孙娜 《今日教育》2012,(2):58-59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只是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相似文献   

8.
“Vt/N1的N2”中的“N1的N2”一般是定中偏正结构.但当N1为人称代词或指人名词时就有点麻烦了。如:“请他的客”。因为这里的“他的客”不是“他的客人”的意思,所以.这个“他”是什么成分,“他的客”是什么结构在语法学界就一直没有定论。大多数论著避而不谈。朱德熙先生把“他的”之类称之为“准定语”①.傅雨贤先生则称之为“类定语”0。照此,“他的客”也就只能叫做“准定中们正结构”或“类定中偏正结构”了。那么,象“他”这类“风”究竟是什么成分,“他的客”这类“NI的NZ”究竟能不能名正言颀地叫做定中偏正结构呢?…  相似文献   

9.
那份信任     
“阿伟已经两天没来上课了.也不知他母亲的病好些了没有……”我正在办公室里遐思着,突然.班长跑了进来:“老师,刚才我看见阿伟去网吧了……”“什么?”我心里一惊.“难道他也……”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天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名人的幽默     
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第二天.西蒙·福格走进《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不需要!”“记者呢?”“也不需要。”“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了。”他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本报暂不聘人。”结果他被破格留下做宣传工作。后来.他成为《泰晤士报》的总编。  相似文献   

11.
在上学期刚开学的第二节语文课上.我正上得起劲.突然看见倒数第二排的张松林同学在睡觉.我巧妙地停下了课.让学生自己朗读思考.自己则闲庭信步地走到他面前.摸了摸他的头说:“张松林呀。大好时光可不能睡觉呀!”他猛地抬起头,看到周围同学都在看着他.有点激动,小声骂了我一句:“关你屁事。”当时我有点懵了,第一感觉就是想掮他一个耳光,可我还是忍住了。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故作轻松地说:“好,我们先上课.”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已知她是他的平方.求她.”这是什么样的题呀!你可能猜不透。给一点提示:“他”存英文里是“he”.她在英文里是“she”.于是就有:一个两位数的平方是一个三位数,  相似文献   

13.
思路画语     
担心 学校请来的演讲人向孩子们描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圣海伦斯火山爆发时.他正在附近工作:飓风“安德鲁”来袭时.他就在佛罗里达州:“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时.他又恰好在当地看望朋友。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在听课时.老是流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5.
冼洁丽 《中学文科》2009,(2):131-132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平时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叫他往东他就偏偏往西.”“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曾听过一位家长伤心地说:“我的儿子学习很不用功,我痛骂了他一顿,他当时并没有过激的言行,谁知道他为此出走了一个星期,把我们家长急坏了,现在都不敢说他啦,我真想不通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个别“不听话的”学生,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这些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6.
刘东方 《教育探索》2005,2(12):46-48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以其中西融会的文化观为基础的.他的文化观孕育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的教育观又使文化观得到了凸显:他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世界观教育”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译文:今天是万圣节前夜.杰克和他的父亲正在装饰他们的房子。可是.杰克突然跑到厨房对他的妈妈说:“妈妈。请您出来一下。我撞倒了靠在房子边的梯子。”妈妈说:“我现在很忙.去告诉你的爸爸。”杰克说:“他已经知道了。他正吊在房顶上呢。”  相似文献   

18.
妙语戏蠢材     
《辅导员》2011,(13):113-113
宋朝有个富家子弟非常喜欢吟诗作对.人称“酸秀才”.一天到晚欲寻欧阳修一比高低。一天.他抉了几册唐诗便上路了。他见路边有棵大树,吟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吟完就无下文了。正巧欧阳修路过.替他续了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相似文献   

19.
打赌     
随着班干部的“上诉”越来越多.我开始留意小津这个名字,最令人头疼的是他经常找借口不留下搞清洁。这天,又是小津和同桌轮值了。放学铃一响,我准备把他逮个正着.投想到.他反倒找上门来了:“老师,我家有急事。”小津满脸焦急不安的样子,“我爷爷病了.我要照顾他。”  相似文献   

20.
“许二”是我的好朋友.真名叫许航。他和“二”特别有缘:在家里排行老二;我们一群人练跑步,他总得第二;他们班拔河比赛连续三年都是第二:还有他的个子.一直停在一米二几好几年了.还没突破一米三……于是,我们都叫他“许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