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当学生真正动起来后,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一节课下来,把老师整得筋疲力尽。为什么科学课上会出现这样"乱"的场面呢?什么是科学课上的"乱"呢?一、科学课上"乱"产生的原因(一)班额大。从如今的教学现状来看,每个班大多  相似文献   

2.
“下课啦!”     
我讲《圆的认识》,课尾,出示课件:以小明的一天为线索,呈现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说说哪里有"圆",并选择感兴趣的,课下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  相似文献   

3.
一次课上,我让学生誊写作文。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竟然竖着誊写。当教师的都知道,要求学生誊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练字,也是为了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竟振振有词:“是在学古人啊!古书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听他这样说,其他学生都看着我,有的还“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似乎在说:“他就这么写,看你怎么着?”  相似文献   

4.
化学教学的“导”学郭桂莲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导的得法,则事半功倍。导什么,怎么导,我的作法是:一、科学引入──指导看。引入课题,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要在这里学,且作...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方法论和教学法. 本文拟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教学为例,来阐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运用. 一、轻"拢"慢"捻",读懂跳动的雨 1.个性朗读,激趣. 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交流搜集有关诗人苏轼的资料,相机引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读读诗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有的学生抓住时间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六月二十七日是怎样的一天?诗人为什么在这一天写下这首诗? 有的学生关注地点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望湖楼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儿有什么让诗人诗兴大发?  相似文献   

6.
指导学生自行探究、研讨、得出结论是自然教学中公认的最佳教学模式,但为什么实际上很难达到这个效果呢?主要原因就是一怕课堂秩序不好控制;二怕学生什么也没研究出,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三怕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有限,不能按照课本、教师的步骤安排进行。因此整节课学生的动脑思考、动手实验都由教师安排操纵,只是象征性地让学生自行探究一下,将实验方法、步骤、思维都完全  相似文献   

7.
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导”如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导?导什么?我的做法是这样:一、科学引入——指导看课题的引入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要安排在这里学.且作学习技巧、方法的指导.如在减数分裂一节教学时,先让学生做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练习题,讲评时指出有性生殖是高等动植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两性生殖细胞时要经过减娄分裂.然后,指出减数分裂内容承前启后,前是有丝分裂后是遗传、变异,是重点又是难点,必须下功夫学好.如何学,从练习中启发,同有丝分裂一样,把握发生、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2003,(5)
课程改革开始以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的呼声越来越高了,这是好的。但是如果对学生为什么要“自主地学习”,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来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什么前提下来谈学生的“自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回答,在实践中可能就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9.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除按教材规定进行课堂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外,还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以下“开放实验”。一、加强训练基本操作的开放实验学生对基本操作未掌握好,我们用开放实验补课。俐如,天平的使用,固液体药品的取用以及加热、溶解、搅拌、过滤、蒸发、结晶等等,利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分别对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在此过程中由辅导教师提出有关问题,如为什么拿试管要用三指法?为什么往试管里装固体颗粒药品时,试管要倾斜?为什么取用液体药品时要手心对着标签?为什么过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约5毫米?为什么漏斗管要紧靠烧杯内壁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从而加深学生对仪器的基本性能、使用原理的理解,并逐步使操作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组织他们质疑交流。在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只要将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问题提出后,学生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展示在新课程实践中的探索成果,我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优质课竞赛活动,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新教材《比较数的大小》。预设时,我认为为学生准备得很充分。预设过程大致如下:一、铺垫导入询问学生的年龄,借此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6―9岁这一个年龄段,所以他们都能进行一位数的比较。借机问为什么,学生不知,从而迁引到新授课程内容上。二、创设情境情境1:比较两只海龟的大小,一只14岁,一只8岁。问哪只大,哪只小,为什么?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一位数的比较方法。情境2:猪八戒来比较大小,它说自己41岁,…  相似文献   

12.
很多年前,在一次班队课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老师。大多数学生讲起了他们的科学老师——周老师,说他很搞笑,喜欢听他的课,愿意和他说心里话。而谈到我,大家都用了“尊敬、严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等词。这是为什么?之后,我向周老师讨教了一番,原来是“幽默”帮了忙。  相似文献   

13.
一、预习中超越教材,让学生乐于提问教育家历来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郭思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认为,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日常备课中,教师常常设计出一连串的问题给学生。这样的问题有点突如其来,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头脑里就会形成这样一个认识:要我学,我就学,而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为什么学。因此,教学中提倡学生进行预习,即:学生在“初步感知,查阅词典”的基础上,再通过课…  相似文献   

14.
明理,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是什么”和“为什么”。弄不清“为什么”,道德认识就提不高,就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是什么”往往是课本上有的,“为什么”常常需要教师作补充讲解。讲清“为什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学生介绍所要讲述问题的重要意义。如一位老师讲《要学...  相似文献   

15.
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语文课改的主题,也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最近,听了五年级一节语文课,课题是《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根据问题:为什么称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反复让学生朗读、体会,学生把课文读了好几遍,效果就  相似文献   

16.
乘法分配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运算律中,它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就糊里糊涂,始终弄不明白乘法分配律为什么会有这种形式上的变化;有些学生虽然在学习时会机械地模仿,但很快就遗忘了,更谈不上自觉和灵活地运用……不少教师抱怨说:该让学生举例验证的都举例验证了,该让学生抽象概括的也都抽象概括了,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时,只重视引导学生对规律的"外形"进行研究,忽视了对  相似文献   

17.
时下,很让教师和家长感到为难的就是学生迷恋网吧。学生为什么喜欢上网?原因是大多数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学有所获",这让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有了成就感,自然就产生了幸福感。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必须变  相似文献   

18.
自然课丰富的内容给少年儿童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知识世界。通过教学,学生们对知识产生了一种渴求的欲望。一下课或课后时间,同学们总有这样那群的无休无止的“为什么”出现,“为什么青菜冬天不变色?”“为什么秋天树木要落叶?”“什么是太阳黑子?”……全校三个年级学生的“为什么”常使我头昏脑胀,怎么办呢?过多的时间精力忙于应付学生的“为什么”总不是好办法,可又不能打消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让报刊来解决这些“为什么”,开设“自然阅读课”的构思在我脑中出现了。 (一)教学时间:现行的自然教材给我们留出了一定的进行乡土教材、课外考察等的活动时间。我们规定每班一月上一节“自然阅读课”。  相似文献   

19.
李壮华 《广西教育》2014,(21):54-54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现代教育质量观认为,一节有效的课,并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让学生敢于提问。  相似文献   

20.
让学生对教学质量评头论足行得通吗? 今年3月,一份由学生社团递交的——《学分制改革调查报告》引起了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的关注,学生在调查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更引起了他的思考。既然在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那为什么不建立一种机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呢? 在徐明稚的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