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品设计是一种文化.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观产品设计解决的是产品设计的中国特质问题,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与构建现代、未来文化之需;是构建中国化的产品设计理论体系及其特色之需;是中国现代产品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需;是中国经济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转型之需,它给予了现代产品设计以极大地丰富、拓展与完善,促进了产品设计理念、内涵与实践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斌 《考试周刊》2008,(7):201-202
"自强不息"、"厚德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代表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的各种艺术形式也丰富多彩,它们即是所谓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今时代,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恰到好处的运用于产品设计中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探讨的课题.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创新设计进行了理论阐述.并结合文具造型设计这一案例进行了实践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缺失、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不够,甚至崇洋媚外、背离文化传统、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并指出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如何加强,关键在于对"中国文化概论"等相关课程的建设及改革,通过改进现有课堂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创新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逐步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大学生的人格中,保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精密的甄别.从内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二者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二者本质上是不相容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又确实存在着可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借鉴的积极成果.推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进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二者加以甄别,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国情,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5.
高伟 《文教资料》2008,(19):182-184
中国画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物,如何在当代市场文化语境下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教学,应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明确文化归属,在欣赏中确立笔墨教学的当代意义,并且本着"性尚分流"、"笔墨当随时代"的原则,造就富有生气、人格完美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6.
蒋九愚  闵慧  王才章 《文教资料》2008,(32):168-169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优秀精神成果,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之所在,发扬这一文化传统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己身心人格,培养和谐人文品格.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也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泛滥的今天,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见利思义"的道德精神,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就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方面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新时期如何实现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化人"本性的复归,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成为当前思政理论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中讲清中国先进文化这一内容,就应讲清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涵义、特征及如何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德育实践中,要切实"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为此,就必须在德育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动都是以既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前提、基础和条件而推展开来的。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法绕行的智慧洪流,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继承、文化借鉴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便成为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是一个现代文明迅猛发展而传统文明日益坍塌的时代,传统价值体系的倾覆与当代社会行为的失范使当代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社会冲突.因此,当代社会要良性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合理要素中去吸取有利于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精华.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表现出来的宽容、变通、着眼全局的大智慧,"生生"思想具有的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宏大生存意识与博爱胸怀.道德实践昭示出来的人类走向大同理想必由之路的启迪意义,是应该引起世人高度关注的.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所在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基本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相对模糊,更不用说用英语来讲述中国文化。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各种文化活动能更好地让其了解中国文化并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几个维度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得出实用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把握审美对象并颇具道家色彩是阿城小说的一个特点,作家也因此被认定是道家文化和寻根小说的代表.但阿城对此并不认可.确实,如果我们把阿城置放到更大的历史景致中来探讨,就会发现阿城小说并非如此的单一,而是具有丰厚而复杂的内涵.在舒缓的叙述背后,作家以阴冷的"弑父"目光审视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观照了处在历史夹缝中的中国人种种触目惊心的变相和"自我"迷失的荒诞场景.因此,阿城的小说创作并非向传统文化的回眸,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透视当代的"中国文明"、当代的中国革命和当代中国人灵魂的境况.  相似文献   

14.
国人对包装设计要求,已从早期的单纯保护商品的功能转向高层次的审美视觉享受.当前国内包装设计师,从单一模仿国外设计,转向了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有机地融合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开创充分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当代设计师面临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恰倒好处融入包装,以及设计的商业化、生活化、时代化如何才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运用中的局限等问题作出探讨,试图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学术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不同的命运:由被批判、排斥与边缘化,到被重新认识与评价,进而成为教育学术民族化的思想之源,再到创造性的转化为现实教育变革的资源.当代教育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否定",反映了教育学术现代性诉求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择由"自弃"走向"自尊"、"自信"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是中国教育学术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如何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建立现代饰品风格,如何创造中国饰品品牌,需要当代中国设计师不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全球化速度也在与日俱增,在这样的环境下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对地域文化精髓的发掘要求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代大学生三者关系的分析,针对当代大学生相对缺乏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这一现象,就为何和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学习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就在于在如何看待人、如何重视人、如何尊重人等问题上进行了论述,特别是中国儒学家对人的存在、发展、作用、地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阐述,并在近现代中西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这在当代对中国提出和贯彻执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趋上升、大国形象的确立及稳固,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已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然而在文化方面,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中华文化主权面临威胁.如何使中国成为文化大国,向全球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而高校英语教学及文化教育则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阐释中国文化要义并发掘其当代价值,一直是传统文化类课程的重难点之所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关键词讲授法",是指从中国文化中遴选出核心观念和范畴,然后按照"元生—衍生—再生"的路径追寻其从源起、通变到转义的历程,进而揭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传承机制、基本特征和人格精神,并焕发中国文化的现代生机与青春活力的教学方式。"关键词讲授法"这把金钥匙的当代编码须由师生在传递过程中共同解密,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相长、知行合一,也是贯通学术研究与教改研究的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