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实证考察了高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问题.采用1997—2015年中国各省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通过Hicks Moorsteen TFP指数实证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并将其完全分解为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组合效率4个部分,分析了生产率及其动力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增长动力由技术进步逐渐转为技术及技术效率变化共同推动,组合效率出现了下滑;区域间产业发展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对全面认识高技术产业增长动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增长来源: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了1996-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通过对高技术产业2002年前后各效率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深层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1)2002年后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的快速下降.同时技术效率变化取代技术进步成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导因素.(2)高技术产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转变,但技术创新能力差,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是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3.
以2000-2008年中国大陆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测评了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研究显示,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技术效率存在差异,且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研发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均有所增长,多数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率高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在考察期内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维国  范丹 《资源科学》2012,34(10):1816-1824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年-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呈现"U"型趋势;技术效应对中部,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产权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全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中、西部的贡献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必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来研究技术进步在其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利用2000—2013年省级和行业面板数据以及索罗残差法测算了其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收敛性,并着重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出以来的5年间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整体下降的发展趋势,但同时具有显著的收敛特征;而政府补贴、市场需求对生产效率的变化却起到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这说明我国产业政策亟需转变思路,作出调整,应重点培养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5-2018年甘肃、宁夏和贵州的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实证对比分析地区创新能力差异问题.结果 显示,泰尔指数表明三省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小幅扩张趋势,σ收敛表明三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变化趋势上总体呈现发散态势;创新基础活动与效率均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创新效率又与各区域所特有的产业结构、产学研联系质量等因素相关;创新能力对三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抑制作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技术进步及其技术效率变化,并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这3个指标的收敛情况。结果显示:全国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加态势,其中技术变化成增加态势,而平均技术效率却表现出下降态势。无论是否考虑空间相关因素,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均没有表现出σ-收敛迹象,只是在考虑空间相关时3个变量的标准差有了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应用Malquist-DEA方法对2008—2011年我国省际知识产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引入Bootstrap-DEA技术估计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效率变化,修正了计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2010—2011年间我国31个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更接近效率前沿面。经过Bootstrap修正后,2008—2011年间我国西部超过半数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估。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标尺竞争思想,采用DEA技术效率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及综合绩效指标,对我国电信市场下属的31个省级区域市场进行相对绩效定量测评。结果表明,位于DEA有效前沿的省级电信市场数量在各年度起伏较大,同时DEA效率排序位次也表现出强烈的跨年度变化;由DEA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量说明了省级电信市场在2002-2004年经历了普遍且十分显著的技术进步过程,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文章采用综合绩效指标对各年度省级电信市场进行了排名。  相似文献   

10.
利用ISP生产率指数法,将环境和矿产资源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并从要素效率的角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以1.16%的速度增长,技术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从细分行业来看,技术变化仍然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少行业在各要素效率方面都存在远离有效前沿面的情况,行业要素效率分化严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聚焦探讨产学研合作深度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文章基于2011年-2018年83家国家高新区面板数据,在克服内生性基础上,系统阐述并检验了产学研合作深度对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学研合作深度对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促进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是产学研合作深度影响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中介渠道;产学研合作深度对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更大;产学研合作深度对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对合作程度敏感,在合作程度深的子样本中影响显著,但在浅层次合作子样本中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对我国政府优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政策,加快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以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目标,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各地区高技术产业TFP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研究。研究发现:在剥离了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因素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被高估,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而规模效率偏低则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TFP提升的主要原因。通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可知,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改进由纯技术效率占据主导,但技术进步迟缓依旧是扼制我国高技术产业TFP提升的瓶颈。因此,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保持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检验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医疗行业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并采用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进一步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率在地区上由高到低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而规模效率由高到低呈现“西部-中部-东部”格局,说明东部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我国从2005年到2009年五年间卫生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主要来自于先进设备的投入,现有卫生技术水平反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相对于东部省份而言,中、西部地区卫生资源技术水平进步较快,我国各省卫生资源的技术水平存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4.
基于SBM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中国海洋经济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洋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可以掌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产出状况,为推动海洋经济朝集约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1-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跨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刻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演化阶段及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海洋经济效率值明显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考虑非期望产出对于经济效率的测度具有明显影响;②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上呈现由2001年研究初期的南北高,中部低的特点演进为2012年研究末期的北部围绕天津,中部围绕上海,南部围绕广东的三极格局;时序演化方面,2001-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效率类型呈现由无效向有效转变的特征;③沿海各省区的海洋经济效率区域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省际海洋经济效率演变特征各异,可以划分为平稳型,上升型,下降型和波动型四种类型;④海洋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均呈缓慢上升,技术进步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明显,省际间除广西,河北和江苏外,其余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呈上升趋势;⑤2001年以来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演化经历了波动下降(2001-2005年),转型(2005-2008年)和提升(2008-2012年)三个阶段,各演进阶段的驱动机制不同,分别受海洋资源驱动,政策驱动和市场技术驱动.  相似文献   

15.
吴海霞  郝含涛  葛岩 《资源科学》2022,44(2):334-349
随着中国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粮食主产区政策在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能否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亟待研究.本文将2004年设立粮食主产区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在考虑农业面源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基础上,运用SBM-GML指数及双重差分法,探究了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域核心竞争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分析构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经济结构、企业竞争力、制度环境和协调能力等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借助随机前沿模型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构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纳入到效率方程中,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核心竞争力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必然反映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两阶段DEA的高技术产业R&D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赵富洋  林艳 《软科学》2010,24(4):6-10
从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三个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R&D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两阶段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技术产业R&D绩效进行评价;将评价效率值作为因变量,运用多元统计法分析影响综合效率值的主要因素。评价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R&D绩效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8.
汪克亮  杨力  杨宝臣 《软科学》2014,(3):12-15,25
基于1992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了28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考察其地区差异与变化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技术进步分解为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与中性技术进步,重点分析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我国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年均2.37%与累计41.25%的增长,并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中性技术进步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偏向型技术进步总体上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力度在逐渐减弱。为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各省份一方面必须要同时重视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特点进行适宜的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全国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变动情况,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变动情况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湾各年份农业技术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达到最优状态,远高于大陆各省份的均值。(2)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大于1,呈增长态势且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根据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化特点,全国省份可划分为四类问题省份。(4)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集聚趋势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绿色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的影响,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考虑非意向产出情况下,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的全局DEA—SBM模型、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测算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指数,并运用全面FGLS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差异显著,绿色技术进步与全国及三大地区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均有正向影响,且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最后,从提高绿色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