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香港最后一家晚报新晚报于1997年6月宣告停刊,受到震撼的中国晚报界从此多了一个话题:晚报是不是要走下坡路?中国晚报还能红多久?中国的晚报到底会是怎样的结局?似乎现时谁也说不准。在此背景下,研究一下新时期中国晚报业发生、发展的轨迹,寻觅其中的内在规...  相似文献   

2.
1997年7月27日,香港最后一家晚报《新晚报》宣告停刊。霎时间,在我国内地新闻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人们疑惑:内地晚报是否也要走下坡路?内地晚报还能火多久?2001年元旦,广州“黑马”《南方都市报》发出了“明年只有两人争夺冠军”的宣言,锋头直指《广州日报》,把老牌大众化报纸《羊城晚报》远远“抛在脑后”。倒是《广州日报》在发现主要竞争对手已经不是《羊城晚报》之后,流露出了惺惺相惜之意。一度如日中天的晚报事业陷入四面楚歌了吗?究竟我国晚报业的前途与命运怎么样?晚报将如何发展,何去何从?本文拟就这些问…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兴媒体异军突起、白媒体爆炸式膨胀这一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面对“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这一现实舆论环境的纷繁复杂,传统纸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河南省较早创办的一家晚报,近几年来,《汴梁晚报》通过积极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开展活动。通过开展符合晚报定位、地域特色明显、社会性强、生活味浓、市场化程度高的活动,通过开展被称为“新闻竞争的第三只手”的“活动营销”。  相似文献   

4.
1997年7月26日,香港硕果仅存的《新晚报》宣布停刊,该刊总编郑纪农称,由于香港报业的残酷竞争,电子媒介的发展,晚报市场逐步萎缩,导致香港晚报的最终消失。而大陆晚报的发展迅猛,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态势。香港晚报的发展史对大陆晚报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呢?本文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10多年前地市级日报办晚报的大潮中,几乎所有的晚报都取得了成功,无论是广告量、发行量和新闻信息量都超出了日报。然而近几年来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地市报社也普遍兴办了当地新闻网。如果读者阅读兴趣从纸质媒体转向网媒,纸媒(包括地市晚报)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保住优势?是地市晚报无法回避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早作准备: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时代,晚报都市报的民生新闻如何借助新媒体发力?从荆门晚报的探索实践来看,以下四点值得借鉴:正确厘清传统纸媒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纸媒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助力民生新闻传播;新媒体要反哺纸媒,形成良性循环、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晚报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新闻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1966年以前,全国的晚报不过是四五家。“文化大革命”一来,这些晚报都被迫停刊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羊城、北京、新民晚报陆续复刊,发行数都大大超过“文化大革命”以前。接着,有许多新的晚报在各地创办,其势如雨后春笋。目前全国晚报已达到十七八家。大多数晚报在本城市的发行量占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晚报的兴起,自有其客观的需要和依据。仅从新闻方面看,有了日报,还需要出晚报,恐怕不能只从新闻的时效来解释。事实上,晚  相似文献   

8.
1997年7月27日,香港最后一家晚报《新晚报》宣告停刊。霎时间,在我国内地新闻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人们疑惑:内地晚报是否也要走下坡路?内地晚报还能火多久?...  相似文献   

9.
晚报的基本特色是什么?回答应是明确的:当日新闻。当日新闻多,晚报特色就浓;当日新闻少,晚报特色就差;若没有当日新闻,那就没有晚报特色,称不上是一张晚报。这本是个常识问题,可以说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不料到了90年代,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其他种种...  相似文献   

10.
地市晚报的定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次,我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新闻研究所所长俞国明教授请教:地市晚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他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办一张以服务为主的社区报。”看来,地市晚报发展不充分问题,已经引起高层专家学者的重视。 地市晚报要作市场选择  相似文献   

11.
据《人民日报》1997年7月27日报道:香港目前唯一的晚报——《新晚报》在今天出版的报纸上发表“停刊启事”.报道介绍说:早在本世纪20年代,香港就有《工商晚报》创刊.随后《星岛晚报》、《华侨晚报》相继诞生.五六十年代香港晚报多  相似文献   

12.
拥有“报纸质感+网媒酷感+移动传播渠道”的电子号外,也许是纸媒的另一片待垦疆土. 2015年对传统媒体而言可谓百感交集.一方面,媒体融合貌似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则是报刊跌入寒冬:《长株潭报》《上海商报》下半年黯然休刊.而2015年12月31日,更有《今日早报》《都市周报》《九江晨报》集体道别.尽管每一家停刊的报纸都在敬告读者中说着类似“新闻不死”“没有离开”之类的话,但纸媒人心里总会掠过一丝悲凉.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新升华,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晚报作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报纸,全心全意地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同时也是晚报的生命线之一。因此更要重视在新闻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羊城晚报》是一家有影响力的晚报,多年来十分注意并努力探索如何将“以人为本”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的利…  相似文献   

14.
晚报与部市报竞争中的“同”与“异”,是指晚报要与都市报有所同,又有所不同,亦可谓之留“同”、留“异”,求“同”、求“异”。留“同”。对于一些与都市报相比有着共同之处的东西,晚报可以予以保留。那么,晚报与都市根究竟有哪些共同之处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点:其一,读者定位基本相同,都是普通市民,都注意贴近市民,贴近生活,晚报追求的是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都市报则试图让“报纸走进千家万户”。有些同处一地的晚报与都市报在一段时期内,实际上确立了同一个目标读者群。其二,都属于“软”性报纸,内容取材都…  相似文献   

15.
评晚报办日报和晚报早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报办日报和晚报早出,是中国晚报界的两大新景观。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一晚报办日报始于兰州晚报,至今已有5家晚报生出了日报。办日报的晚报都是机关报晚报。中国141家晚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机关报,在兰州晚报撤离之前,约有22家;二是日报办的子报,多达110家;三是独立的晚报(晚报界有人称之为纯晚报),仅有寥寥数家,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即是其佼佼者。如果从报纸的定位来说,后两者其实同属一类。中国的大多数晚报是以“日报的补充”面目出现的。本来,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报纸,凡是有新闻价值的新闻都可以也应该刊发,…  相似文献   

16.
我们牛城晚报编采人员都是办机关报出身的,办晚报对大家来说都是个新课题,心里没有底数,一些记者写着写着就自觉不自觉地跑到日报写作模式的老路上去了,晚报记者编辑“转轨变型”的任务很艰巨。我们认为,作为晚报,它绝不是日报的附属物和“补充品”,它自有独特的读者  相似文献   

1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地市级晚报就广泛性而言,没有国家级、省级大报的优势,但地市级晚报及时反馈市民生活、引起众多市民关注的“轻骑兵”作用,却是省级以上大报所不及的。抓好“热点”、“焦点”、“难点”这“三点”问题报道,深入反映市民生活,是提高地市级晚报影响力,夯实晚报阵地的关键,是晚报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唐天虎 《新闻实践》2009,(11):31-32
名为“晚报”不一定“晚出”常常有论者以数量来证明我国晚报阵容强大,如“截至2002年,全国晚报共有147家”等这样的论证,这是把所有名为“晚报”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晚报都包括进去了。业界对晚报这样概括:傍晚前出版的综合性城市报纸;每天下午或傍晚发行,供人们晚饭前后阅读的报纸,是一日间发行最迟的报纸,常报道午前的消息。按照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从1997年香港最后一家晚报——《新晚报》宣告停刊,到老牌晚报《羊城晚报》被《南方都市报》和《广州日报》远远抛在脑后,如火如荼的内地晚报业似乎被敲响了衰弱的警钟,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更令地市晚报的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重的挤压。地市晚报真的陷入四面楚歌了吗?  相似文献   

20.
世纪末报业竞争风云变幻,下一个世纪的报坛晚报是否真会风光不再?这是全国晚报界都在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武汉晚报1984年9月1日复刊以来,已在读者中形成高品位贴近广大市民的风格,拥有较稳固的家庭自费订阅户,是武汉地区最早大规模进入家庭的对开大报。近些年来,晚报风格被许多报纸模仿并取得成功。面对新的竞争态势,晚报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去年8月起,武汉晚报社在全编辑部展开了办报思想大讨论。审视整个报业格局,晚报的位置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它没有“程式化新闻”的包袱,比传统的党委机关报更贴近读者、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