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选拔性评价几乎替代了合格性评价,这是基础教育走向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根本症结。这种取向异化了现代基础教育的性质,限制了青少年儿童的个性,也使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迷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起点。基础教育应当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具体目标,它的评价应当由选拔性评价转向合格性评价。具有法定权威的基础教育评价应当严格规约底线,宽松释放顶线,把基础教育从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竞争中剥离出来。基础教育选择合格性评价,对社会人力资源、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自身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构建职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到2006年的五年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总规模超过两千五百万人,翻了近一倍,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二,个别地区如上海甚至达到大学毛入学率为百分之八九十。大规模的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迅速地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显然,精英的培养方式与大众化的培养方式应当有所不同。大学生既然是普通劳动者,那么大学也应当培养普通劳动者。可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专业设置上、在教学模式上及课程设置上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专业的开设与社会需求脱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世纪普通本科院校急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全国仅次于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也关系到甘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此本文将通过对传统的精英式培养模式和现在的职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来寻找适合我国现在普通本科院校实际特别是结合民族高校的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大学教师是支撑高等教育大厦的基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作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更重要的还应当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和信念,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唐代教育家韩愈曾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所说的“传道”  相似文献   

4.
发展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文章重新诠释精英及精英教育内涵,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具有多元性、专业性和共通性三大特性;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现代精英教育与精英教育阶段的传统精英教育有不同的内涵,表现在性质、价值观、功能观、质量观和选拔方式上的不同;精英与精英教育之间存在四种逻辑关系。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精英教育模式问题,提出从教育理念、精英意识、师资队伍和教育过程等方面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德国大学教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业学院,一类为综合大学。前者为技能教育,相当于国内的高职。而后者则是精英教育,校际之间的差别不大。德国孩子10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分流,根据成绩与学习表现,被分流进入文理中学与实科中学。进入文理中学的孩子,接受精英教育的机会大增。多数人中学毕业后,通过难度颇大的中学毕业考,合格后即可申请进入大学。实科中学的学生在16到17岁可以毕业,少数人可申请转入文理中学,从而圆自己的大学梦。但是,实科中学的课程难度与文理中学的差距太大,所以成功的很少。  相似文献   

6.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质量也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应不应该继续用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来审视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转变传统高等教育质量观,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从精英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强调“质量标准”的单一性,即以“合格人才”作为衡量质量的标准,而所谓的“合格”又是以学术或分数为基准,而对这之外…  相似文献   

7.
对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已成为现实.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及培养合格人才,是每个高校必须正视的首要问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直接与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大众化教育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精英教育与通才教育之间的关系。现代的精英教育,它应当体现的是一种大众化平台上的高层次的“质”的教育,即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之上,培养处于知识学习和研究的最尖端、最前沿,并具有健全心智和完整个人的高素质人才的高标准教育;而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的人,它是每一个个体个性培养、能力塑造、独立发展所必需的。因此,通才教育是每一种教育类型的基础环节,特别对培养精英人才,其意义更显重要。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精英不精,通才不才”的状况,我国高等教育应当对大学进行科学定位与分层,树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积极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的精英高等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美国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各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承担着精英教育的重任。美国精英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精英人才,优秀的生源、一流的学科、世界级的学术大师、高水平的科研是精英教育的基础和保障.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其生命力,而国际化则是必由之路。这些都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人才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精英教育、大众教育 ,这是 2 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方向。在传统的大学理念中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但是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不仅仅需要研究高深学问的专门人才 ,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性的、应用性的、职业性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所以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既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这一大趋势下 ,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这里我主要谈几个认识方面的问题。第一 ,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是否意味着放弃精英教育 ?是不是还要保持和提高精英教育 ?提出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是发源于欧洲的一种高等教育思想。英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以崇尚人文主义传统的教育理念、专业教育通识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交互式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形式为一体的通识教育样式。聚焦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识教育已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选择。英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构建符合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升高校教师通识教育能力;实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与控制在大学教育方面反映为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这个关于大学教育目的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对自由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也是关于教育理念的问题。现在大学需要更多的是自由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还大学教育本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自由文化精神理解的教育,其所提倡的自由、独立、追求卓越等精神正是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点。但是通识教育在移入我国时却变了质,不仅被窄化为一般意义的通识必修课程,而且还表现为大学通识课程对通识教育精神的偏离,致其在大学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不足。为此,大学必须回归通识教育之本质,实现自由与创新的积极互动,更好地发挥其对大学文化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但是人们对于德国职业教育的了解并不全面。本文以德国出版业的职业教育为例,介绍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博雅教育是对现代大学教育中过分突出专业教育的反叛和改善,如何在博雅教育理念下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做好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分析工具教育价值取向下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误读,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就是等同于优质有形的、专业的、外在的高等教育资源;重新探析博雅教育理念,即博雅教育是一种理智教育、一种基于大知识观的教育、一种自由教育理念;进而分析博雅教育理念下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建构,包括学科群资源、大学学术共同体、校外资源和校地合作等。  相似文献   

16.
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了德国构建的独树一帜教育类型——"双元制",以及充分展示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同时,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精髓予以深刻的诠释,并从中德职业教育现状的对比中,提出了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由教育的现实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证明,自由教育是大学的一颗童心。自由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古典先驱,是通识教育的灵魂。自由教育对大学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然而,中国缺乏自由教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发展缓慢,问题之多,如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势必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就如何进行观念创新以加快高职教育发展作以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9.
德国高校教授历来收入较高,稳定而有保障。但在世纪之交,随着新管理主义的兴起,德国对高校教授的薪酬制度进行了改革,以此激励大学教师的效能从而提高高教质量。在分析德国大学教师的基本结构体系与身份属性特征之后,可以发现其薪酬体系是在层级分类的内涵属性基础上,由基本工资和浮动工资共同构成,并在浮动工资中体现绩效评价指标。该薪酬模式在经由二十多年的发展演变之后,目前已经受到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并在薪酬增长幅度和资金分配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约。德国大学教师薪酬制度在较高的收入水平、规范的激励措施、全面的激励指标等方面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has to do with a particularly persistent and intriguing problem in the poli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namely, the fault lines between ideas and reality, between a concept of a universit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he case in point is the creation of a new university at Frankfurt (Oder)—the European University ‘Viadrina‘—in the state of Brandenburg, on the eastern edge of what used to be the (East)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The case study traces the politics of creating and designing the new institution under the special conditions of post‐unification Germany and focuses on the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the twin elements of its founding concept: a particularly intensive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especially in its relationship with neighbouring Poland, and an attempt to transcend the boundaries of discipline‐based scholarship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ubstantial problem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notwithstanding, the Viadrina stands a reasonable chance of becoming one of the few exceptions to the rule that unification has produced little innovation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