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文学史上有霍桑的《红字》,翻译家霍克斯也有“红”字的烦恼,此红字非彼红字,此霍氏亦非彼霍氏。要说霍克斯的“红”字,首先要谈谈《红楼梦》的“红”字。红字与《红楼梦》、贾宝玉,甚至曹雪芹本人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周汝昌曾指出:“……《楝亭诗钞别集》卷一页十五有‘咏红  相似文献   

2.
霍桑在《红字》中成功的塑造了海丝特·白兰,成功的开创了美国女性主义写作,从女性的角度来研究霍桑的作品,更能深刻的体会霍桑作品当中的深刻内涵。在《福谷传奇》和《红字》当中,霍桑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强烈的批判,同时也寄托了他的女性主义的认知。文章从女性的角度研究霍桑的女权观入手,分析了《红字》当中海丝特·白兰的设定和刻画描写,最后分析了《红字》当中的女权抗争,希望能对从女性角度探究霍桑作品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霍桑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是《红字》。本文以象征主义为基础,采用联想-分析法重点分析《红字》中主要人物命名的象征意义,力图通过准确的揭示其特殊命名及象征意义,以便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高娟 《文教资料》2011,(25):25-26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具特色。本文通过对红字"A"的象征意义的探讨,阐述了作品单纯情节之下多层次的复杂的主题思想。含蓄的风格、深刻的寓意构成了《红字》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浪漫世界。  相似文献   

5.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在文艺复兴时期所著的长篇小说,因为作者在这本书中广泛的应用了独特的象征意向,所以《红字》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极高,同样这本书也使得霍桑成为了美国文坛中的象征主义大师,并在世界文坛极具影响力。因此本文将对《红字》中的红字象征、人物象征、场景象征、名字象征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尚未对霍桑的现代意义给以应有的重视,其《红字》的现代性表现在:一、主题:窘迫感。霍桑以他的“过去感”对心理感受进行对象化认识和再现,表现了人心因种种压力所致的窘迫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后世美国文学中荒诞感主题的先声。二、人物:反英雄。人物性格趋于淡化,重心开始从行动往主观心理转化,成为某种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化身。三、意图:多重性。霍桑对《红字》所表现的意义不作简单的两极限定,而是以多重、未定的意味呈现,调动读者的介入。《红字》的现代性对以福克纳、贝娄等为代表的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有不容忽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因他的长篇小说《红字》而蜚声美国文坛,完其原因是霍桑在《红字》中广泛运用的独特的象征意象,从而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上象征主义大师的地位。本文从主人公的名字、红色两个方面评析《红字》的象征意象,并对其进行重新解读,进一步揭示霍桑象征主义的思想根源和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矛盾性格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评述了《红字》的思想、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该小说一经问世,立刻引起轰动。该小说也奠定了霍桑在美国及在世界文坛的地位。美丽勇敢少妇海丝特在一人独居美洲新大陆时与才貌相当的丁梅斯代尔相识相爱,然而在清教徒眼中她罪孽深重,从此代表"通奸"(Adultery)的红色A字伴其一生。为了保全心爱之人的名声,她一人承担罪名。当心爱之人离开时,她戴上红字与它相依相守。作者将红字与各位主要人物描写紧密结合,其象征写法将常人感受不到或难于感受的细节写得栩栩如生。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红字》中海丝特·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情,依据本文描述,依次阐释海丝特公开、绽放、勇敢的爱和丁梅斯代尔隐藏、深沉的爱,揭示虽然两人表达爱的不同方式,但爱却彼此相同,都是对对方刻骨铭心的、深深的爱。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考察《论语》一书中介词"於"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80多年前,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从人和物对比的角度提出了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的论断.70年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无论“首要生产力“还是“第一生产力“,它们都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游学军 《海外英语》2012,(7):220-221
Human n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thoroughly studied topics in human history.Even today the argument continues in all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and by studying Conrad’s two stories:Heart of Darkness and The Secret Sharer,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sides of the nature,both good and evil,which are inherent in us humans.In the essay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two heroes in the stories and tries to prove that only when we realize and admit our capability for the evil,can we make the good and kind side of nature to flourish.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15.
论"新海派"作家群对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新海派”作家群的作品远离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以表现都市哲学和市民生活见长,作品具有鲜明的“世俗”倾向。时隔近半个世纪兴起的“新写实”作家同样以表现寻常百姓的凡俗人生为其创作宗旨。“世俗化”是其基本创作倾向。两代作家虽身处的时代、历史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但创作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足以见出“市民话题”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16.
I was driving down the 1)reeway one afternoon,sometime in 1977. I was listening to the radio when the song Magdalena by Danny O'Keefe,sung by Leo Sayer,came on.I liked it immediately.My favorite line was "Your love is like a 2)razor.My heart is just a scar." As I continued to drive down the road the thought came,I don't agree with the 3)sentiment.I was younger then.I didn't think love is like a razor.What,then,did I think love is? Suddenly,it was as if someone had opened a window in the top of my head.Words came pouring in.I had to keep 4)reciting them to myself as I drove faster and faster towards home,so I wouldn't forget them.I 5)screeched into my drive way,ran into the house,and sat down at the piano.Ten minutes later,The Rose was there.  相似文献   

17.
本首先论述了“多 N”格式存在于语言中的事实之后,通过对“多 N”格式中的N的分析后,认为“多 N”格式中的N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即N是可以被借用为量词的那一部分名词,最后试着对“多 N”格式的存在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改革的需要出发,论述课程综合化对中国现行教师教育在培养体系、专业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师角色行为实践等方面的挑战,以及中国教师教育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西西弗作为西方神话里的一个典型人物被不断地阐释和演绎,然而加谬却从西西弗的行为中读到了荒诞、品味到了生命。《西西弗神话》兼有文学的审美性与哲学的思辨性,通过对自杀、希望和离异、冲突、反抗、自由的分析逐步进入了“荒诞”概念的内核,并阐释了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荒诞观。应该说,《西西弗神话》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学“写人”与哲学“探人”的功能,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