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塑造香菱这一形象的重要情节,旨在揭示香菱性格的可贵可爱,突出香菱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由此增强了这一人物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
香菱:从女性符号到结构符号--论《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红楼梦》中赋予香菱的独特命运。她的名字和遭遇,构成了对存在于文本之内与文本之外的女性的集体命运的象征。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符号的同时,随着命运的迁延转化为小说结构的符号。“香菱“这一角色几乎贯穿于红楼始终,成为文本叙事结构的或隐或现的构建者、连缀者。  相似文献   

3.
香菱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设计的一个角色,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悲惨命运和痛苦经历,最为薄命。曹雪芹又煞费苦心地为香菱更改名字,从英莲到香菱再到秋菱,通过莲和菱两个意象隐喻香菱坎坷的一生遭际。香菱贯穿文本始终,通过她引出很多重要人物,构筑起了故事的大框架。她的悲剧命运也引起了读者对贵族、官僚的痛斥,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4.
香菱学诗一节是香菱在红楼大观园里演绎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香菱命运悲剧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拟从香菱学诗这一细节,透彻地分析香菱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香菱学诗》截取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从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也使得香菱学诗的复杂意义日趋同质化。论文将香菱、黛玉等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对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诗人如王维、李白、陆游等人诗文的评价,看作小说文本与其他经典文本,小说文本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关系与动态过程,认为虽然像林黛玉这样的小说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她对艺术的品鉴力却是真实的,从虚构的小说人物口里说出的对诗艺的创作与品鉴,值得我们思考、讨论,以期伸展对于小说的语文教学可能,将更多的问题探讨带入课堂讨论,以及课前课后的思考,也期待以此对《红楼梦》的研究有所补阙。  相似文献   

6.
袁聪娣 《现代语文》2008,(5):102-103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的长篇巨著《红楼梦》中的一个极富文学性与幽默性的故事片段,该片段也入选了人教版九年级(上)的语文教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除了理解小说的主旨、了解人物的性格、品味小说的语言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因为这一片段与其说是香菱学习写诗的过程,还不如说是曹雪芹自己学习写作经验的总结。而诗、文本是一家,所以香菱学诗的许多方法可以借鉴到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一些作文指导的方法,应用于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7.
暑假重读《红楼梦》,对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一段文字颇有感触。香菱自评王右丞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上”字用得最恰当不过。黛玉听了,笑着指教,“上”字原是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依依”两个字化出来的。香菱琢磨一番,点头叹赏,又有所悟,以后作诗,果然令人折服。瞧,这一教一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效果还真不错。原因何在 ?明眼人不难看出,黛玉本人深厚的诗文功底是她教诗有方的根本保证。   在大力呼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今天,科学的教学方法日益得到人们…  相似文献   

8.
温翠娟 《林区教学》2023,(4):100-103
“对话场”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等教学要素借助对话的方式形成的特殊场域。将场域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以场思维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索,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结构与教学艺术的理解与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以“香菱学诗”为例,通过黛玉与香菱的教学对话,进一步揭示“对话场”在语文教学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说黛玉是诗人,不会有人反对,因为有她的诗为证;说她是教育家,也不应该有异议,我们可从香菱学诗得到佐证。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一开始就道出了香菱的潜力,使香菱倍受鼓舞,没几日就■河北海兴中学张淑华读完了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香菱第一首诗做出后,宝钗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看完…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求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出一年的功夫,不愁  相似文献   

11.
文本阅读先于阅读教学。教师的文本阅读包括两个层面:"裸文"阅读与课文阅读。"裸文"阅读是教师分别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课文阅读则是教师与编者、以学生身份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由"裸文"到课文的阅读是一个由放到收、深入浅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13.
“旁逸”作为修辞本模式,其建构的基本心理机制是通过在正常逻辑叙述中暂时脱离正常逻辑叙述的轨道,以新异性的内容引发接受的“不随意注意”,从而达到维持正常叙述得以完成的目标。这种修辞本的建构,从表达上看可以突破正常平实叙述的冗长沉闷而增添叙写的活力,使修辞本生动而富有情味;从接受上看,由于表达在常式定式的叙写中旁枝逸出,增添了叙写内容中不应有的信息,使接受在味;从接受上看,由于表达在常式定式的叙写中旁枝逸出,增添了叙写内容中不应有的信息,使接受在本接受中的定式思路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刺激,从而提高本接受的兴趣,在本解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翻译观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世界的二元划分,反对原文和译文的传统界限,认为原文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相反,原文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原文意义的多元性和译者对原文意义的参与性决定了翻译是译者的决定过程.译者对其选择承担责任.解构框架下的"信",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的标准和尺度,它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需做的选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信"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成为译者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序是一种重要文体 ,肇始于毛诗序 ,时在战国末期与汉初 ,有大小序之分 ,缘书而作 ,主要用来介绍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目的与书的体例等。唐宋时期赠序是独立的文体 ,相当于赠言。序有自序和他序两种 ,位置有先后。序和跋、引等文体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人在精神领域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文本不过是人的劳动产品而已。以研究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为内容的写作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生产者的研究上。多年来写作研究者们一直把目光放在学生们制作出来的不成熟的文本上面,分析其立意、结构、语言等存在的问题,对文本背后“人”的状况关心不够。因而他们除了哀叹学生文本的肤浅、幼稚之外,别无作为。到如今仍被学生埋怨,被其他学科轻视。转变写作学的研究方向,变研究文本为研究“人”既关系到写作学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身心成长等问题,是写作学在当下不得不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大话西游》是一个典型的大众文化文本,分析它受欢迎的原因可以解释大众文化的一些表征。《大话西游》的狂欢化的书写策略诸如,戏仿、脱冕、狂欢化的广场语言等产生了文本的狂欢化审美效果,因此我们说它是一个“狂欢化”文本。  相似文献   

19.
回顾诗学传统中“诗歌体式论”的演化,提出了文体为“文本范型”的概念,考察了它的产生过程,研究了它的演进,指出了它的转型与升华,结论是:体式是诗性生命在形体结构中的开显。  相似文献   

20.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文章认为,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语篇理解过程的规律,运用语篇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语篇技巧,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