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与自己的社交网络紧密绑定在一起。微信朋友圈为用户提供展示自我个性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成为助长网上"晒"行为的一大有力帮手,更成为了网上"晒"行为进步、发展的温床。本文以西安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网上"晒"这种行为进行简述,同时以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社交对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渗透,网络社交传播中信息的自我呈现等不合理使用方式引发了用户隐私的泄露,个人隐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网络社交中的“隐私悖论”现象作为用户无法避免的一种矛盾现象,其存在、成因及其消解的相关问题备受关注。隐私悖论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宏观政策管理层面、法律层面、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层面及用户自身层面等。从网络社交用户本身来看,其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非一致性是造成隐私悖论的主要原因,具体成因表现为自我呈现、边界管理、风险感知及具体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了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1994年以来我国八种网络社交工具分为两大种群来论述:Web系载体与APP系载体.结合大众传播学理论观照,运用关系类型(Type)、用户行为(Action)、用户群(Groups)、内容(Substance)的“Tags分析模型”来区分网络社交工具的属性、特点及用户市场.研究目的在于将我国网络社交工具20年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性研究及分门别类的梳理,提炼出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网络社交工具的渐进性发展和多样性变化对于网络传播总体态势与用户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未来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4.
曹思宁 《视听》2016,(7):158-159
具有拍照和修图功能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无疑创造了新的媒介环境。"吃饭前拍照"已经成为众多食客尤其是青年一代人最新养成且不易改变的习惯,"晒美食"已经成为"晒文化"这种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本应作为视觉和味觉享受的饮食行为在给社交媒体用户带来个人满足和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在"异化"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的角度,分析"饭前拍照"行为给社交媒体用户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其行为中包含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青年新媒体用户对于微信朋友圈设置分组可见的行为,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用户的自我呈现。朋友圈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现实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具有着印象管理、促进关系等重要作用。但朋友圈也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大舞台,参与时需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笔者观察到,很多用户在编辑朋友圈时用到“指定分组可见”的功能,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交往和展示对象的机会,在全景窥视的情况下给自己保留了一道“保护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青年用户使用“指定分组可见”的心理动机并分析其对自我呈现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社交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参与其中,这些用户既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本文以社交网络中出现的“点赞”现象为切入点,着眼于社交网络中传播活动的外部环境和传受双方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探析社交网络用户“点赞”的传播心理及其所反映的传播规律. “强”“弱”关系交织下的传播环境 “弱关系”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  相似文献   

8.
占琦 《青年记者》2020,(11):12-13
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网络社交时代,沟通从“线下”转至“线上”,人们大部分交流依靠网络进行,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网络社交成为日常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使个体屏蔽真实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束缚,重塑自我“人设”,重构网络身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子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我,超我是道德我,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中介.网络社交中超我脱缰,本我外释,自我重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形成了虚拟人格.  相似文献   

9.
社交电视:传统电视的社会化生存及其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形塑观众的收视习惯,也造成观众对传统电视的疏离,但传统电视媒体又借助网络社交视频重聚电视用户.“社交电视”通过社交网络重建电视观众群,其“弱关系”的“信息桥”功能为电视从业者积累社会资本与职业声望,也使电视观看行为不再孤立和封闭,为电视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收视选择、收视体验与技术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10.
情境是自我的主我与客我互动的场所,人们在情境中易于顺从其社交规范,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自我呈现与情境定义.情境融合导致行为的混乱.互联网技术将情境融合带入社交媒体中,出现了“语境消解”现象.如微信朋友圈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平台设计塑造了圈式社交语境,为用户提供了新的人际语境线索.但由于机器的机械性与人生物性的社交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交媒体大众传播的本质与用户人际传播需求之间的矛盾,用户依然面临自我意识混乱、语境内情境定义困难、语境界线模糊及隐私问题,所以“语境消解”没有消除,仅是得到了缓解.这体现了媒介的人性化回归趋势.“语境消解”是移动在线社交的常态.我们应该提高媒介素养,建立新型的隐私观和社交规范.“语境消解”问题解决的出路在于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移动终端带来的去中介化人际传播是这一问题解决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信任影响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用户的逐渐增多,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研究对帮助社交网络用户更好地规避社交网络安全风险、推动社交网络平台开发商提高信息安全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基于社会认知和保护动机理论,构建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反应效能是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行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感知威胁和自我效能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回避行为对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消极影响,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意愿对信息安全保护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社交媒体用户的数字阅读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80、90后女性是社交媒体环境下数字阅读的主要用户,下班和睡前是社交媒体数字阅读活动的高峰时段,数字阅读用户的付费意愿与内容质量和稀缺性成正比,“社交关系”是驱动用户数字阅读行为的关键动力。因此,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数字阅读推广应当坚持“内容为王”,注重情感交流;依托智能技术,拓展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14.
许一明  李贺  余璐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128-136
[目的/意义]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用户对自己隐私保护行为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因此放弃对隐私信息的保护策略。本文试图从隐私保护自我效能的角度,探寻社交网络用户放弃隐私保护行为的原因。[方法/过程]通过对自我效能相关文献的梳理,引入隐私疲劳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并不能直接对其隐私保护脱离行为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完全中介变量隐私疲劳来产生间接影响。不同来源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晓洁 《青年记者》2017,(24):43-44
在社交媒体急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虚拟社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直播的出现,为网络虚拟社交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直播+社交”的观念在业内逐渐形成.陌陌公司副总裁贾维认为,用户们对这类业务的追捧是源于对社交和视频的需求.“我们发现一个趋势,在直播互动情境下,社交更有价值.”①那么,网络直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交情境?它究竟是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呢?  相似文献   

16.
牛晴晴 《新闻世界》2014,(4):219-220
1959年,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对“自我呈现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每个人总试图在社会情境中保持适当的印象,以求得到肯定的评价。社交网络出现后,人们逐渐将社交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来构建自己的形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行为的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使用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特征和效果,探索了“自我呈现理论”的新意义和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移动新媒体的普及使人们与数据的勾连不断加深,人们在网络上的自我呈现也更加立体多元。本文基于移动新媒体上的功能场景对用户自我呈现的主动性与被动性进行探讨,并得出:在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交性功能场景中,用户的自我呈现行为拥有更多能动性和选择空间;在以音乐平台、外卖平台等为代表的实用性功能场景中,用户的自我呈现受到了商家利益、算法技术等因素的支配而略显被动。最后对数据过度连接造成的隐私泄露与社交倦怠等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刷微博、刷朋友圈等行为已成为习惯的“泛社交时代”,出版业需要改变轻视社交的传统观念,建立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的社交化战略,因为社交(社交中的大数据)是发现用户、认知用户和留住用户,并且是寻求新的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所构建的万物互联环境下,出版业社交战略需要经营者把握社交发展的三大方向,在充分挖掘社交两大价值基础上抓住社交构建五大关键点.  相似文献   

19.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知识共享的重要渠道。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个体在认知、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及动机。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网络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动机模型,包括愉悦感、知识自我效能、利他、知识成就感四个内在动机,以及学习、社交结果期望两个外在动机。在不同文化视域下,通过调查问卷法采集中国、美国和印度三个国家的530份样本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并检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国家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都显著正向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利他和社交结果期望是最重要的两个动机,知识成就感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无影响;其他动机则受到国别的调节,如愉悦感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美国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知识自我效能显著正向影响美国、印度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学习动机仅与中国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显著正相关。对于知识管理者或社交网络开发者来说,鼓励用户参与知识共享活动首先要激发其行为意愿,依据关键行为动机及对共享意愿的作用程度,并结合用户的国别特征,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图2。表7。参考文献94。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社交网站发展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了社交网络中用户的行为特点和未来社交网络的发展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几点看法,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