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超艺 《东南传播》2020,(12):37-38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广播维权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本文以福建广播传媒中心《维权超给力》栏目为案例分析,从如何利用融媒体手段与听众建立互动、如何利用融媒体手段辅助记者采访、打造融媒体产品、利用大数据等方面对广播维权节目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策划详情进行阐述,以期让此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打造更大的影响力,开拓出更加广阔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无疑对传统的广播产生了一定影响,会导致其收听率降低,传播力和影响力下降.为了让广播更好地生存下来,需要加强其与融媒体平台的融合,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提高其传播力.基于此,本文以广播节目《教育面对面》为案例,对新媒体视域下广播和融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路径展开一系列...  相似文献   

3.
围绕《湿地公约》这一主题活动,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联合湖南、江西两地广播媒体,运用新媒体思维打出融媒“组合拳”,延展视野场景、直播形态升级,以立体式传播、联动式推送、交互式推广,让主题宣传“软着陆”。  相似文献   

4.
在“重塑广播”的变革背景下,本文从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融媒视阈下的能力重构出发,以宁波广播电台的全媒体直播新闻访谈《我是党代表》系列节目为实例,浅析广播主持人应具有的全媒介传播主持能力,着重讨论了直播访谈节目对主持人“真实感”的建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要求,提出基于人格魅力的传播才是强黏度传播。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变革与媒体的进步以及受众的需求给新闻谈话栏目的出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广播、电视纷纷创办了谈话栏目,目前,新闻谈话栏目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传播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都成为各自媒体的品牌栏目,新闻谈话栏目已成为受众全面、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媒体间新闻竞争的加剧,以“新闻热线”、“报料热线”、“读者热线”等为代表的互动性新闻栏目频繁见诸各地报端,大大提高了报纸新闻的时效性和竞争力,实现了报纸与受众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的有效转型,报纸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互动传播手段上的比较劣势得到根本扭转。《威海日报》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在探索互动性新闻栏目的创建与经营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各报社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响亮提出了“让平面媒体动起来”的办报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互动性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广播谈话类节目风生水起,这既是传媒对时代精神的感悟,也是受众对于广播媒体的回馈。目前全国各地电台的谈话类节目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分为新闻访谈、情感交流、文化娱乐三个方面。而情感交流由于满足了受众借助媒体进行人际交流、沟通的需要成为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广播十佳公共栏目”评比中,《轻风夜话》、“夜卒不寂寞》等四个伎话类节目入选就是一例明证。  相似文献   

8.
张煜 《中国广播》2005,(3):37-39
社会的变革与媒体的进步以及受众的需求给新闻谈话栏目的出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广播、电视纷纷创办了谈话栏目,目前,新闻谈话栏目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传播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都成为各自媒体的品牌栏目,新闻谈话栏目已成为受众全面、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窗口和参与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姚红亮 《青年记者》2012,(30):66-67
媒体浏览类节目最早始于广播,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称得上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读报节目。如今,这档节目中的"媒体早读"栏目,将读报引申为关注所有媒体,并将媒体编辑声音引入广播,采取让媒体编辑播报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融媒体”“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打了广播等传统媒体一个措手不及,收听收视率逐年下降。地方广播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也开始寻求融媒体的发展道路。在融媒体条件下,地方广播如何才能快速步入融媒体时代成了众多广播人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节目内容优质且贴合受众需求、立足传统释放“短音频”惊人力量、发挥人才优势让优秀广播人才为新媒体站台、打造优秀的融媒体团队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期望给大家以启迪。  相似文献   

11.
林敏 《东南传播》2023,(1):49-51
当前形势下,如何打破两岸信息隔阂,让台湾地区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真实的内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对台传播的紧迫课题。本文以厦门卫视短视频融媒体栏目《台青说》为例,探索对台传播中的全流程年轻化传播实践,并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分析《台青说》的对台深度融媒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媒体业态发展,兰州广播电视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守正创新,大胆实践,走上“广播核心搭台、电视直播发力、网络围观突破、多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城市台的全媒体舆论监督《落实进行时》栏目。栏目的成功转型为传统广播节目在全媒体发展方面做出探索及有益尝试,对传统媒体向媒体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沈颖 《中国广播》2023,(2):81-83
<正>传统媒体品牌节目如何打造全新平台,成长为一个权威发声的平台、公共服务的平台、融合传播的平台、公益活动的平台,实现多方面、多维度共赢。笔者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名医坐堂》节目为例,结合多年实践,思考融媒体时代传统品牌节目如何蜕变焕新。  相似文献   

14.
《我家住在解放路》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型系列融媒广播节目,该节目由湖南电台牵头,全国家广播电台、湖南卫视、山西教育出版社与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腾讯新闻共同出品,搭建了“音频+视频+图文+线上互动传播”等多种形式的融媒体传播矩阵,成为融广播、电视、出版、新媒体平台等资源和渠道于一体的融媒体产品,实现了大传播、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传统广播正在融入新媒体发展的蓝海。广播记者应扬长避短,适应融媒体新要求,提升国际视野和“接地气”能力,注重传播内容的构想与创新,并努力成为新型的“把关人”兼“主持人”,这是融媒体时代的广播记者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纷纷加快推动融合发展。目前,虽然融媒体新闻产品数量巨大,但是高品质的内容依然是稀缺资源。《乡村干部报》打造的新媒体栏目《诗咏田园》,在几个月时间里累计阅读量近百万,成为一个“现象级”爆款融媒体作品。本文就以此为例,分析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产品。《乡村干部报》学习强国号自2022年3月30日上线新媒体栏目《诗咏田园》,截至11月3日12时,刊发68篇田园诗词赏析文章,累计阅读量100万余次,单篇最高转载量达7万+。可以说,一个“非主打”的新媒体小栏目受到了读者的热捧。为分享经典、传播“乡愁”,该栏目定位是为读者提供一块安静读诗的“小田地”,没想到上线后却收获了大反响。其中《春日》《春山夜月》《忆江南》《渭川田家》《新晴》《江村》等8篇,被党报头条等媒体平台转载。一批大学教授、诗词研究专家等专业人士成为栏目特邀推荐人,基层干部、公务员、中小学教师等各行业诗词爱好者纷纷表示“愿意推荐自己喜欢的田园诗词”。新媒体栏目《诗咏田园》不仅可以传播优秀的经典诗词文化,还可以为《乡村干部报》积累人气,增加读者的黏性,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相得益彰,各自发挥出其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李栋 《传媒》2023,(8):32-34
<正>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河北省委宣传部积极谋划、提前布局,由长城新媒体集团联合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动全省147个县级融媒体中心,采用“竖屏短视频+聚合应用程序”的方式,在网络移动端对《河北新闻联播》进行延伸性报道,推出了一档融媒栏目——《百姓看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百姓看联播》以受众需求为准则,突出“百姓视角、群众语言、网感表达”,是长城新媒体集团坚持守正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8.
<正>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内容创新是媒体赢得读者的核心。面对以短视频、短信息为主的碎片化传播模式,如何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新闻报道力度,讲好本地故事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江苏苏州日报社苏州新闻出版集团通过融媒改革,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苏州故事,积极展示新闻战线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成效。苏州日报社旗下《姑苏晚报》的“96466故事苏州”栏目,依托《姑苏晚报》纸媒基础,使用苏报集团新闻客户端“引力播”为主要传播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融媒体传播手段,深挖苏州人身边的故事。该栏目采用视频、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用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观看方式,通过网络、  相似文献   

19.
杨雨凌 《新闻前哨》2023,(15):34-37
本文以《焦点时刻》为例,分析该节目场景传播的构建策略,以期为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转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小康中国·千城早餐》系列视频在主题选定、内容制作、传播策略上极具融合传播特色。该栏目以饮食文化为主题,以百姓日常生活为主线,以融合传播为特色,展现了实现第一个百年任务、奔向下一个百年任务的时代精神。在该栏目运营过程中,新华社和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协同联动,有效探索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央地媒体联动、协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