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昀  张晴 《青年记者》2016,(26):18-19
2016年4月5日,“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也称“弯弯事件”)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在微博上引起的舆论浪潮一波三折.在这一事件中,舆情是如何变化的?舆论为什么会出现转变?社交媒体受众讨论的结果如何?为解答以上三个问题,本文以社交媒体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为研究视角,解释这一现象的形成过程,剖析其形成机理、特点与后果.  相似文献   

2.
近日,北京"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在微博上引起了数十亿人的关注。遇袭主角"弯弯_2016"在微博上发布求助后,网上舆论从同情女主角到一边倒地质疑事件是炒作。4月8日"平安北京"警方称嫌疑人已经落网,终于证明了"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是事实,并没有如大家所料出现新闻反转。在这个事件中,受众预料会发生反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面对复杂的舆论场表现出一种"反转恐慌症"的心理状况。本文从此事例出发,探究"反转恐慌症"的影响因素,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2):54-57
新媒体已完全融入广泛的社会生活,它可以引导受众思考的角度,甚至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对事件的态度。在众多媒体信息中,官方媒体新闻因受众广,公信力强、可信度高,风格相对严肃等特点,常常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但是,从媒体效应角度出发,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导致官方媒体发挥的效果有限,新媒体往往产生更强的影响,甚至引发极端效应。本文以和颐酒店女子遇袭案为例,探讨这类值得关注的媒体现象。  相似文献   

4.
2016年,网络危机事件频发,这种新型的社会危机给组织的生存以及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与“魏则西事件”都是十分典型的网络危机事件.经过对这两个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行为对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新浪微博、百度指数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事件的热度、传播方式及舆情演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是如何影响噪音的.  相似文献   

5.
刘华金 《青年记者》2016,(24):39-40
2016年清明小长假期间,一名女网友在微博讲述自己在北京和颐酒店住宿时,在酒店过道中被不认识的青年男子突然袭击.女子遇袭时间长达5分钟,酒店工作人员并没有及时相助,最终一名女房客帮忙,女子才得以脱困.事件发生后,引起巨大舆论关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征 1.自由性.优酷、新浪、网易、凤凰网等大多数国内网站,用户都可以免费注册账户,发布个人信息,并对其他网民发表的观点提出赞成或反对意见.同时,网民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可以匿名表达自己的情绪,发表观点,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6.
王珂 《青年记者》2012,(26):17-18
作为大众自媒体平台,微博成为许多重要新闻发布的第一现场。从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到唐骏"学历门"事件、方舟子遇袭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等,这些突发和热点事件,其第一手信息都源自微博。微博的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挑战传统媒介的权利体系与话语权,赋予了公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人们迫切期待获知更多信息。以往在单一事件中较为活跃的自媒体此次“退居二线”,未能提供更多让公众感到“解渴”的信息。而专业机构媒体由于具备专业的素材收集能力,调查采访能力、信息呈现能力,在疫情报道中凸显了自身的价值,也给新闻从业者以信心,更充分证明新闻专业精神在融媒体时代的不可或缺。以武汉“封城”为标志.疫情防控的应急机制被充分激活。  相似文献   

8.
杨连元 《新闻三昧》2003,(11):12-13
10月15日、16日两天,我有幸进驻了北京航天城,参加了“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的相关报道。一般而言,干新闻的,撞上了重大的新闻事件,任务完成得不错.总得侃侃自己怎么“不容易”云云。但是,这里我想介绍的,却是其他媒体的一些记者采访时引起我的诸多新感触、新发现,即先  相似文献   

9.
梁佳玲 《新闻世界》2014,(4):309-310
由新闻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是由媒体和受众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报道和公众意见,引发道德审判。笔者由媒体对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的乌龙报道出发,联系过去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如彭宇案,从媒体标签化报道使得公众产生的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众对此类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断,对媒体对“摔倒讹人”事件的一再关注以及由此引发非理性道德审判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媒体应恪守新闻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应保持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0.
宋倩倩 《新闻世界》2012,(1):177-178
媒体对深圳“联防队员施暴”事件的报道引来了社会各方面的口诛笔伐。众人责难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逼迫受害者回忆受辱经过。而媒体辩解,采访第一当事人是对新闻的尊重,是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是对新闻价值的挖掘。一方面是新闻价值以及媒介生存现状对轰动性新闻的需要,一方面是采访对象的感情,媒体应该如何选择?本文以“联防队员施暴”事件为例,试从事件的分析、挖掘新闻事件与维护采访对象情感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三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1.
孙燕 《青年记者》2016,(24):29-30
“魏则西事件”使百度陷入舆论危机 魏则西,一个患有罕见滑膜肉瘤的年轻人,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尝试了一种号称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的肿瘤生物免疫疗法.在花光了借来的20万元后才得知,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医疗骗局.2016年4月12日,魏则西在咸阳家中病逝.2016年5月,“魏则西事件”成为舆情焦点. 媒体(包括自媒体)上关于该事件的舆情集中在三个层面:批判百度的企业道德和竞价排名营销;揭露“莆田系”及武警医院科室外包问题;质疑政府监管缺失.  相似文献   

12.
广播是媒体中唯一的非视觉媒体,被称为“耳朵媒体”。广播新闻故事化报道,是通过表现有力的声音和语气来栩栩如生地再现新闻事件。本文着重阐述广播新闻故事化报道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 ,网上流传的一则“虚拟新闻”(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四家媒体对一位老妪在街上摔倒后的不同报道 )令新闻业界同仁感慨不已。其中美国媒体的报道突出了老妪摔倒后 ,要求美国政府对她摔掉的门牙予以 1 3亿美金的赔偿。这一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数字信息 ,是其它 3家媒体所缺少的。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非典事件中 ,中外媒体记者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对疫情统计数据信息关注程度的差异 ,则不但验证了以上“虚拟新闻”中所揭示的中外媒体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差异 ,同时也看出了我国媒体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主题性报道是中国“宣传新闻学”独有的新闻形态。西方新闻学不承认“宣传新闻学”,他们认为只有异常、冲突、负面的新闻事件才值得报道,因此,他们对新闻的认识就是异常,凡正常的、正面的东西都不是新闻。在西方媒体上也就很少看到正常的、正面的非事件性的新闻报道。正因为如此,在其媒体上呈现的也就会是一个有病的、混乱的、被媒体扭曲了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的报道中,国内媒体的大部分新闻都贴上了“据CNN”、“据路透社”等“据”字标签。《21世纪经济报道》是国内少数被受众“点赞”的媒体之一,本文选取今年3月11日至4月21日期间该报刊登的117篇报道,探究其从“新闻搬运工”到“新闻钻探工”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今年2月3日,北京西单商场、北京超市发连锁公司和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在京签署协议,联手组建北京西单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并计划3年内以北京为中心开辟华北市场,开办500家连锁店。 对此,多数媒体都在次日发了消息,只有少数媒体配发了相关背景报道,一周以后才有几家媒体对此作了分析。其实,这是中国零售业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一个新闻事件。然而,这样一则重要新闻,为何会破媒体“冷处理”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媒体对于这一  相似文献   

17.
《新京报》在视频直播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开始于2016年,与腾讯新闻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平台、技术和内容等方面的优势.2016年初的“春运回家路”春运系列报道只能算是一场视频直播的演练,在2016年两会报道中,《新京报》的视频直播进入全面启动阶段.发展到今天,《新京报》在视频直播中涌现出众多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比如,“聚焦2016全国两会”“让全中国牵挂的悬崖村孩子”“天津滨海新区爆炸” “7月北京河北暴雨”“雷洋事件” “魏则西事件” “保定6岁儿童坠井事件”等,《新京报》记者在新闻现场的一线,为公众全方位直播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在新闻的时效、深度、人情味等方面,都展示了主流大报的专业规范和职业素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亦杰 《今传媒》2005,(6):58
太原警察打死北京警察的新闻及其评论在媒体铺天盖地,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有理性思考,也有偏颇言辞。对事件本身我无意饶舌,我想说的是这种“个案”值不值得媒体如此关注?我的发问不是空穴来见,是缘于北京市公安局新闻办公室一警官说:“这是个人行为,不值得媒体如此关注。”公安  相似文献   

19.
魏则西是西安某大学2012级学生,2014年4月查出患有恶性肿瘤滑膜肉瘤,2016年4月病情恶化去世.患病期间,魏则西曾在北京武警二院进行了4次“生物免疫疗法”治疗,共花费20多万元.2016年3月底,魏则西将自己的求医经历在知乎网站发布,称去北京武警二院就医受到了百度搜索、央视相关节目的影响.而实际上,北京武警二医院所谓“生物免疫疗法”根本是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20.
如今,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事件报道图片的恰当“处理”,有利于扩大报道的影响力,也有利于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媒体自身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有效路径。下面以金华晚报“昨夜今晨”栏目为例,粗浅地分析下社会新闻事件现场图片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