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传媒界的发展,尤其是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观众对电视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新闻也日趋"鲜活"起来,凸显出多元化的发展走向,并且始终沿着贴近受众的方向开拓.本文从电视新闻多元化开拓的特点,表现形式及其后现代法则等方面对电视新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也是对电视新闻的一种思维开拓.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电视新闻,在经历了漫长的英雄、神话、政治宣传和说教的阶段之后,终于在20世纪末走下"神坛",来到民间,开始了它的"平民化"历程.尽管其"平民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且还出现过各种背离"平民化"初衷的现象,但是毫无疑问,从英雄到平民的转变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一个巨大进步.本文试从电视新闻"平民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人手,梳理中国电视"平民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3.
黄棕  李玉珠 《视听界》2014,(4):117-118
随着电视节目制作题材的日益广泛和精良程度的提高,航拍越来越多地被运用,航拍的内容从电视专题片,扩展到大型电视新闻行动直播、综艺互动节目。  相似文献   

4.
在报纸新闻中,"谐音"词中的运用,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文采或趣味性,这让新闻报道增色不少,但在电视新闻中,运用"谐音"词却并不一定有这样的效果,有时反而会给电视新闻带来负面影响. 一、使用"谐音"词,可能让观众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新闻,不但内容要创新,形式要创新,电视新闻运作更亟待创新,因为它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发展的支撑点.只有创新运作,才能从根本上创新节目、优化节目,提高节目的效益,发展和壮大电视新闻事业.创新电视新闻运作当前要着力实现五个转变: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对于传播媒体来说,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才能够在信息多元的社会站稳脚跟.电视新闻节目也同样面临着多频道、跨媒体信息传播变革的竞争,电视新闻节目要想打出自己的品牌,就要始终有吸引大众焦点、抓住观众"眼球"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脚底时常沾有泥土, 笔端才能时时吐露芬芳. 如何让编辑记者能够心系基层、 深入基层, 不断创作推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作品, 张家口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综合频道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一、 开辟专栏承载 "走转改" 专栏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 有影响力的专栏往往成为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亮点和支点.近年来, 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按照上级部门宣传工作指导思想, 紧跟社会形势和国家政策, 立足时代需求和服务群众的节目定位, 充分发挥主题专栏的舆论引导功能, 通过开辟不同类型的主题专栏, 带动编辑记者深入基层, 践行"走转改", 在新闻传播效果和节目影响力得到提升的同时, 也使 "走转改" 活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8.
1985年,原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召开了旨在改善当时电视新闻事业迅猛发展而电视新闻理论却相对贫乏状况的"全国电视新闻理论讨论会".这次会议引发了我国电视新闻理论史上著名的大讨论,堪称"电视新闻理论第一辩".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高节奏的生活工作状态要求新闻的传播要更快并更灵活多样.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转变可以说是趋势之一.本文通过对文化娱乐咨讯类节目<每日文化播报>的实证研究,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探索电视新闻娱乐化报道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盖晨光 《现代传播》2007,(2):141-142
一、"媒体本位"的由来 由于传播理念的偏差,导致有意无意地流露"媒体本位"意识,已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误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 县区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我国中央,省、市、县四级电视宣传节目的组成部分,以其内容贴近本区域观众生活等地缘优势,涌现出了不少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节目.但是,与中央台及省级台电视新闻相比,"窄、浅、粗"的问题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3.
美国电视新闻的标杆人物、被誉为"美国最受信赖的人"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金牌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7月17日晚去世,享年92岁.  相似文献   

14.
曾晶 《新闻大学》2006,(4):54-58
为了适应电视新闻生产从栏目化操作转向频道化运营的需要,新闻采集和制作从作坊式生产向流程化的工业生产转型.各级电视台从频道整体利益出发,在"大编辑部"统筹管理下进行新闻的集约化采集与个性化加工.本文以研究者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调研为依据,探讨该模式在实践中遭遇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一些电视新闻报道经常让人感觉有一种"端着"的味道.何谓"端着"?乃端着架子也.这里所说的"端着"倒并不是说某位官员端着架子,而是我们的新闻在报道中帮官员端着架子.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初,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成功开播,创造了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的奇迹.随着"南京零距离"的走红,其倡导的"民生新闻"理念也在全国获得广泛响应,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开办类似栏目.栏目运作如何坚持自身长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主创人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从中央电视台的"资料"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中"资料"应改为"档案" 我国中央电视台一台于1998年1月23日晚7时38分的"焦点访谈"节目中,谈到1月9日在湖北省境内318国道上一起恶性交通事故,死亡32人.  相似文献   

18.
高学巍 《今传媒》2007,(1):42-42
如今,打开电视,就会非常容易地发现很多电视台在播报新闻时,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趣味横生的新闻故事.电视新闻作为现实社会客观真实的反映,趣味和娱乐理应来自于新闻事实本身.然而,目前以审"趣"为模式的电视新闻,忽视新闻的真实性,随意运用各种电视符号,强加各种趣味元素,借以形成新闻的趣味化.  相似文献   

19.
华晓青 《视听界》2011,(3):91-92
3月11日,日本遭遇特大地震,盯着海啸的航拍画面、颤抖着却极力保持镇定的电视新闻主播,来自日本的实时消息让习惯于感受灾民悲戚的中国受众,见证了真实而专业的灾难性报道。  相似文献   

20.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把真实性比作新闻的"里子",那么艺术性就可以看作是新闻的"面子".许多论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阐述已经比较全面而且科学,在此笔者想对新时期电视新闻的"面子"--艺术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