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但缺乏新闻写作知识和应有的勇气和力量。自卑和害怕心理,使我在写作中缩手缩脚。但当我拿起《新闻爱好者》,身上就好象增添了一种特殊力量。每期我都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仔细琢磨。新闻知识、写作入门、好新闻评介、和通讯员谈心以及通讯员园地等栏目,使我知识大增,眼界大开,增强了写作的勇气,也提高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采访     
自从成为一名小记者之后,我从来还没有进行过采访。因为,很早就听人对我说过:“即使你侥幸成为一名小记者,也不会有人接受你的采访。毕竟,你还是一名小学生,没有人会像对待一名记者那样对待你。”前些日子,《梨园春》来我市演出。早已闻讯的我兴奋不已,打算进行第一次采访。但又想起那些话,我内心矛盾极了。去吧,害怕失败;不去吧,就失去这次锻炼的机会,我犹犹豫豫的。对,只有试才会成功,不试怎么会成功呢?最后,为了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自己的勇气,我决定去采访。无论成功或失败,至少我知道,我努力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任悦 《新闻与写作》2007,(10):I0002-I0003
“我是否记录下了所有的灾难和悲惨事件并不重要。但我一定要去拍。我也曾经做过一些让人瞧不起的事情一我摇下车窗从里面朝外面拍摄,后来我非常懊恼。我憎恨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些尊严和勇气。我至少应该走到外面去工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采访眼前的两个人并不容易:一来两位都是江西理论界的名人,二来两位又都是社科院的忙人.忙里偷闲的一个下午,采访也仍是断断续续地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我到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采访“女排精神”的相关内容.晚上刚刚抵达,当地宣传部的干部早已热情地安排好采访对象:一位基地老主任,一位基地现主任,历史与现实的见证人都在了,安排好的时间,总共一个上午. 我婉言拒绝了,说时间充裕,希望采访“慢一点”,对方先是诧异,“之前来的几拨记者都是匆匆来了又匆匆走”,而后又表示理解,“确实不必那么辛苦”.其实,我并不是因为“辛苦”,而是一种习惯.如果不是赶突发新闻,我喜欢放慢采访节奏,因为我信奉一条准则:采访慢下来,人心才能走进去.  相似文献   

6.
问问导报人     
加入经济导报这个团队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导报却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自私、自利、自恋”。您认可这样的观点吗?还是先来问问导报人。 一问导报人,你是不是很自私? 我们的记者许慧艳曾经这样说,“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老板,对他们职位和成就的尊敬都不等于放弃采访的勇气。”  相似文献   

7.
面对暑假实习第一次参与新闻暗访;第一次遭遇采访受阻、记者被打;第一次感受到记者要坚守新闻责任、做舆论监督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觉得记者的职责任重道远……当初给我做笔录的任警官问过我一句话:“跟写小说似的,小丫头哪儿来的胆子?”当时我只是笑笑,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8.
有书的日子     
有书的日子,即使无钱,也并不难过.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在许多如意和不如意的日子里,书给了我直面人生的力量和勇气.  相似文献   

9.
写稿子的年头长了,采访过许多单位和个人,但从未采访过名人.有人说名人名气大,脾气也大,更看不起干通讯员的“土记者”,因而一直缺乏采访名人的勇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邂逅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总算当了一回“追星族”,过了一把“记者”瘾.同时,对名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抗震报道中广播媒体的功能回归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琼 《新闻实践》2008,(6):12-13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的传统主流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开透明地报道了这次地震的消息,并持续不断地提供灾情最新信息和抗震救灾丰富信息。灾难降临时,广播凸显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请千万不要害怕,更不要慌张……"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女主播孙静在灾后坚持直播100分钟,发出了当地媒体的第一个声音。市民在广播节目中互通消息、互相安慰,市政府震后第一号公告也通过广播节目传达到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12.
倪萍 《新闻天地》2011,(2):74-76
五十年了,心跟着姥姥一起走。小时候是她扯着我,长大了是我扯着她。多少个艰难的时刻,都是姥姥用她那大白话点拨着我,支撑着我;多少个想不开的问题,都是姥姥一个个鸡毛蒜皮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姥姥的宽容、姥姥的良善,不断地修正着我的缺点,改正着我的错误,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终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可是姥姥要走了,这一切她会带走吗?即使都会留下,我怎么还是那么无助、那么害怕呀?  相似文献   

13.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举国欢庆.那一天,也是我到新华社工作的第一天.七年多来,我从事了各种门类的采访工作,却总是无缘体育报道.也或许是因为这几年自己中文、英文,采访、编辑都做过些,最终被召唤进奥运前方报道团,成为一名机动记者.回想一下,过去七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工作好像都是为北京奥运会准备的.  相似文献   

14.
采访和写作     
要想作一个好的记者,或者说一个记者要想较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是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进行很多工作的.现在我只想就采访与写作问题,以及和采访与写作有直接关系的记者修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这些问题都很大,涉及的方面也很广.虽然自己作了时间不算太短的记者工作,但一来限于自己的水平,二来又没有认真总结过自己的工作,一定谈不好,甚至会有错误.促使我仍然有勇气写这篇文章的唯一原因,是想把我对记者工作的一些体会、看法、理解和愿望说出来,向同志们请教,与同志们讨论,以便达到互相帮助、改  相似文献   

15.
王正庆 《新闻窗》2007,(3):60-60
我任《遵义日报》社驻遵义县记者站专职记者三年多来,有几次采访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采访实践证明,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和思索,驻县记者的稿子是用脚跑出来的,在基层工作苦中有乐,驻县记者采访起来有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受,我认为在基层作记者工作也能大有作为。千辛万苦跑基层  相似文献   

16.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20,(10):89-89
作为医疗健康杂志《脉搏》的主编,我得老实承认,过去的一个月是我职业生涯当中最紧张、焦虑和心力憔悴的一段时光.但是报道疫情令我充满勇气和信心,过去几周我新闻实操能力的提升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如果说我们几乎是在战时状态下工作,我认为毫不夸张.我犯了很多错误,我甚至有些不敢回看几周前的报道.但是,我们都从这一百年不遇的灾难中学到了很多.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也就要讲究交流的方式、方法,反映到新闻工作实践中就是采访实战技巧。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笔者认为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良知,还有新闻记者充满智慧与勇气的采访技巧。因此,在采访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越深入越感觉到这样的题材十分少见和难得,所以从开始采访到后来写作成文,我都是非常认真细致的。当获奖的消息传来后,我并不感到十分意外。精品得来并不容易,它只垂青于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  相似文献   

19.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3,(7):79-80
摄影师在地震现场如何拍灾难.表达灾难?我们拍的时候,第一必须把灾情表达出来的,把生命的无助从画面里表现出来。但是怎么表达?当然有它的专业要求,不是你想怎么来就怎么来。镜头面前一定要有所忌讳!  相似文献   

20.
田文生 《青年记者》2017,(25):58-59
毫无疑问,灾难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近年来,汶川地震等灾情严重的灾难都成为受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新闻.做好灾难报道,是新闻媒体的本职工作,在灾难报道中“来之能战”并“战之能胜”,是媒体记者的重要基本功和职业使命. 10多年来,在开县井喷、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后,我均在24小时内进入最核心现场进行报道.现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就灾难报道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