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论把文学看作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审美显现,西方更倾向于认为文学是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由此也形成了中西方在理解艺术真实问题上的传统差异:中国侧重作品思想内容与人的思想感情的一致,西方强调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一致。虽然中西方艺术真实论内容着重点不同,但是二者都认为文学应真实反映自己的描写对象。本文正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观的基础上对中西艺术真实论进行大致比较,并简单阐释艺术真实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翻过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圣经》的题材和典故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都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除了其自身的文学价值以外,它为西方文学的类型、形式及叙事等方面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式和诸多丰富的素材。文学与《圣经》的连接作为西方文学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延伸至今,并没有因宗教中的信仰危机和文学的现代化而自然中断。20世纪的西方小说继承了这一点,《圣经》情结依然是许多作家写作的渊源、是许多作品内在底蕴的基本构成,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文章将从结构象征、人物原型、爱欲禁忌三方面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周红红 《甘肃教育》2020,(6):149-149
素材,原义为文学或艺术中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引申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它理解为非语文内容的外来材料,及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有益的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图片资料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素材的巧妙应用已日益重要,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85 至1987 年,马原、刘索拉、徐星、残雪、余华、苏童等人相继发表先锋文学精品,形成一股怪异而清新的文学潮流。他们的创作在内容上、艺术上几乎都与传统小说逆向运作,比之前期现代派作品艺术视野更宽,力度更大,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更明显,不仅扩大了表现生活的范畴,也拓展了艺术空间,使文学创作有更多的表现方式。从1987 年起,新生代的先锋作家群体逐渐形成,这些作家作品均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叙事话语向深度、广度扩展,规范的艺术语符可以随着作者的主观臆象而加以颠覆和重新构建。其开拓性显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超越,其创作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缺憾也使人沉思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文学观念上,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有着坚实的美学基础和哲学基础,它可以对作品的审美价值及其社会意义作出全面评价,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在文学观念上则片面地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忽视作品的审美价值及其社会意义。就方法论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重视考察与作品相关的外部条件,同时也重视对作品的内部关系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审视,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地从理论上得到充实和丰富。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却忽视社会历史对文学的要求,割断作品与外部条件的联系,从而使自身的批评机制成为一个自足封闭的系统,其保守性和排它性,势必限制它们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英格博格·巴赫曼是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是战后德语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二十世纪德语文坛具有重要地位。巴赫曼的作品表现出非常深刻的时代主题,对西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思想高度,研究巴赫曼的作品有益于认识二战以来西方社会的思想走向以及社会心理;巴赫曼作品的诗性意识及其表现形式具有新的审美意味和借鉴价值,可以丰富我国的学术研究;通过对巴赫曼作品的介绍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德语文学,对于加强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流,它对西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着鲜明的反叛。这种反叛,表现在思想内容上,即作品所表现的人的异化感、荒诞感和孤独感、恐惧感、失落感;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即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的广泛使用。但这种反叛所体现的仍是西方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学传统又有统一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和产业工人。工业题材文学也随之萌生。“反美华工禁约文学”对中国华侨工人遭遇的描写成为了中国工业文学的先声;而反映中国沿海城市工人生活的一批短篇小说的出现,正式宣告了中国产业工人形象已经走进了文学之中。这些作品对西方小说技巧的借鉴,也兆示了中国小说艺术现代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孙薇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86-87,103
《圣经》是在全球范围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一本书,它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圣经》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作家作品及影响,分析《圣经》对西方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的发展都是合力的结果。纵观纳吉布·马哈福兹各个时期作品的创作艺术,明显地表现出他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埃及性已无法从他的身上剥离。马哈福兹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走向世界的,但这一特色又经过域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学)的洗礼。在处理民族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关系中,纳吉布·马哈福兹走的是一条继承传统——借鉴西方——回归传统——走向世界的道路,贯穿其中的是马哈福兹不断探索、追求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文作家们处在中西方文明交汇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与居住国的社会意识、人生价值乃至风俗习惯发生某种撞击和冲突,同时又受其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如深刻的批判性,幽默、讽刺的手法,并融合中外语言的优势等,反映了海外华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史和身处其中的社会形态或众生相。他们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创作思维态势和新颖的艺术构架,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西方美术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模式、手段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必须进行突破和改革。高师院校应发挥多学科和师资优势,向学生介绍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音乐等其它学科和艺术领域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运用计算机视频与模拟技术剖析绘画作品,并让学生参与作品的复制和再创作,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外国文学史编写与观念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应当从五大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一、摆脱经济决定文学的直线式思维模式,重视经济与文学之间的中间环节;二、借用文化学的方法,寻找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意蕴;三、不搞现实主义独尊,发掘不同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的独特艺术品格;四、站在人类总体文学的高度观照东西方文学;五、吸取文学批评新方法,形成作品评析的多角度变换与选择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王珏 《宜宾学院学报》2007,7(9):108-109
各种艺术载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关系,音乐与文学也不例外.文学作品追求音乐美,音乐作品追求文学性,两者相得益彰.文学可以为音乐提供创作素材,而音乐可以利用比语言的表现力更丰富的声音的多种结合方式来表达其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批评侧重于研究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批评观则跟更多的研究的是作品的内容,作品与其外部的关系,即人与人或者社会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二者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实际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精神分析批评的局限性的同时,又大胆的对精神分析批评进行了吸收和借鉴。虽然两者在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文学的态度上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是二者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性,强调艺术具有反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人类等特殊职能上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的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代表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主题。西方文学的自然与文明对立主题,是具有现代性的主题。现代性是处在现代条件下的人对现代文明的感觉和态度。18世纪以来的西方众多作家赞美大自然和自然人性,批判现代文明,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性特质;作品所表现的以自然对抗文明的主题,具有了现代性批判的深度。西方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现代性批判主题,并不意味着他们故意要与现代文明唱反调,而是为了呵护本真自然的人性、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王晓翌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4):21-22,25
死亡的主题在成人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水平,而在低幼文学作品中死亡的主题却一再被回避,在我国,许多作家不愿触及此领域,认为无从把握在低幼文学中表现死亡主题。现通过对西方两部图画书中对死亡的艺术表现的详细分析,为我国低幼文学死亡教育题材的写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荣 《考试周刊》2009,(39):32-33
素材.原义为文学或艺术中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引申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非语文内容的外来材料,以及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有益的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图片资料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素材的巧妙使用已显得日益重要,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吕霞 《海外英语》2011,(14):252-253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十九世纪西方艺术与文学历史上的一位非凡的人物: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文章从介绍威廉.布莱克一生经历出发,分析他几部重要的诗歌作品,旨在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具有天才想象力、内心如童话般贞洁、才华卓绝的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中后期竹笛独奏曲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本文所研究的作品《花泣》采用苏州弹评"丽调"中的黛玉葬花为背景,张维良先生在创作以及演奏此作品时多采用紧打慢唱、运腔等技巧,在创作过程中加入民族与西方音乐的精华,使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竹笛独奏曲融入了中西方音乐的特色,音乐风格更加丰富多变,运用民族素材与西方技法相结合,让民族器乐音乐越来越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