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一种为了获取成功交际而需要做出不断推理的过程。小说对话翻译过程可以看做是译者为了获取与读者的成功交际而不断做出推理的过程。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原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影响,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时,需要译者根据关联理论的要求不断的做出双重语境中的推理活动,从而获得很好的翻译效果。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话的两个译文文本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关联理论在对话翻译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翻译批评是对翻译结果的评价。而关联理论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用概念——通过重构动态的语境,使译文读者对译本进行动态的推理,并获得最佳的相似性。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乔伊斯作品《死者》的三个中译本中的译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关联翻译理论于文学翻译批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李磊  王萌  叶年华  王越  李涛安 《海外英语》2023,(5):13-15+18
该文从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对《伤寒论》通假字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伤寒论》两个译本的通假字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大多数通假字都可以采用忠于原文的语义翻译(如直译)进行翻译;而一些比较晦涩的概念,以译入语为导向、服从译入语文化的交际翻译能够提高译文的接受度,方便译入语读者理解。因此,对于《伤寒论》通假字的英译,应基于语义翻译理论采取直译本字的方法,但一些意义特殊的通假字比如疾病名或者人体部位名词可以通过归化策略,采取意译等方式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光辉灿烂,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很有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翻译问题,译本能不能被译语读者接受直接关系着原作的影响力.通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狼图腾》的英译本进行了评析,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握住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期待,采用必要的翻译策略建立最佳关联,让读者顺利地领会原作意图,最终使原作在译入语环境中得以生存继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哈代在英国文坛地位显赫,尤以小说创作广为人知。哈代于1878年发表的小说The Return of the Native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年轻人和环境的剧烈碰撞,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本文选取张谷若《还乡》中文译本,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探讨此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通过全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用关联翻译理论去解释翻译过程是可行的而且是可操作的;一篇译文能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且使他们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这类符合关联翻译理论的译本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哈代在英国文坛地位显赫,尤以小说创作广为人知。哈代于1878年发表的小说The Returnof the Native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年轻人和环境的剧烈碰撞,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本文选取张谷若《还乡》中文译本,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探讨此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通过全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用关联翻译理论去解释翻译过程是可行的而且是可操作的;一篇译文能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且使他们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这类符合关联翻译理论的译本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之一,该文选取了朱生蒙与梁实秋的两个译本,检验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凡是符合关联翻译理论,能够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的翻译是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8.
闵慧 《海外英语》2012,(19):153-155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之一,该文选取了朱生豪与梁实秋的两个译本,检验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凡是符合关联翻译理论,能够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的翻译是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9.
徐惠杰 《海外英语》2011,(9):233-234,258
该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对比了诗歌《长恨歌》的几种英译,论证了互文性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进入所译文本之内,寻求互文关联,又要能够跳出到文本之外,进行再次创作。译者不仅要充分识别原诗歌中的互文指涉,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地位对原诗进行一定的改写(rewriting),才能使译文忠实表达原作内涵,同时又能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强调源语与译入语之间最自然贴切的对应,既再现源语信息,又不失其风格,同时也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本文以《唐顿庄园》的字幕翻译为例,探析了功能对等原则在其字幕翻译过程中的应运,以及达到的形式对等,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风格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杨宪益的《葬花吟》译本注重诗歌意境与风格的重现,霍译本则倾向于音韵美与形式美的彰显。本文试图通过对红诗《葬花吟》杨、霍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透视两位译家的翻译风格,进而让不同国别的读者能更好的通过对《葬花吟》这样两种风格译文的了解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从交际和认知的角度为认知语用学研究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以关联理论观点为基础,以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一书中相关例子为语料,从翻译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解释关联论对翻译过程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一种结合了人的思维、行为、经验和表达等的思维方式,它深刻丰富地表达着人类对爱情的诉求.运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莎剧《暴风雨》爱情情景中的爱情隐喻及其特点,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方平译本和梁实秋译本进行比较,归纳出两译本在爱情隐喻上不同翻译策略并试图找出其不同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姚晓光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1):45-47,52
英文报刊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标题语言更加具体准确、生动丰富。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为语用学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运用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可以证明关联理论对于英文报刊标题的修辞翻译也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第二阶段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奈达将功能对等划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对等”和“最高层次对等”.《和合本圣经》和《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是两本特色鲜明的《圣经》中文译本.本文运用奈达提出的两个层次理论来分析对比《圣经》的这两部中文译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得出对一般文本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Gutt关联翻译理论对隐喻翻译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对于译者来说,在E惫喻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清楚自己想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中的隐喻保持一致。译者还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言环境,根据原文中隐喻的含义在译文中重塑隐喻意象,确保此译文与原文隐喻形成最佳关联效果。《酒国》包罗万象,含有大量隐喻,对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为隐喻翻译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融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文学体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向导,分析许渊冲先生和翁显良先生的《静夜思》两译本在信息、美感和表情方面的功能对等,旨在洞察不同译者对原诗的不同解读及他们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8.
研究融合了关联理论及语篇衔接理论的有关文本理解之观点,从理论上把握阅读过程,对阅读教学实践提出理论支持;同时根据英语语言一词多义、多词一义这一语言的凸现特征,就阅读者在文本阅读时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类语言结构的多变性作了详细说明;并进一步根据这一特征对MiriamSchcolnik,TamarFeuerstein阅读理解过程进行了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红楼梦》仿词及杨宪益和霍克斯译文为例,考察了关联理论对这一语言文化现象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并总结出一个比较适合于考察和指导仿词及类似语言文化现象翻译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语境、译者努力、读者需要等因素都各得其所,也可以避免关于译文孰优孰劣的诸多主观争论。  相似文献   

20.
"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是培根散文集Essays里的第八篇。文章从语义和风格两个层面对水天同和何新的译文进行了比较评析。水天同的译文十分忠实原文,不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紧扣原文,表现出译者深厚的中英文功底;何新的译文语言流畅易懂,但意译成分较多,个人发挥之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