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曾用“鱼的故事”和“鱼本身”来比喻新闻同“媒体”和“传播”的关系。他认为新闻应当是“鱼的故事”,而媒体和传播则是“鱼本身”。把新闻比喻为“鱼的故事”,旨在表明一个观点:新闻应当成为一种有血有肉有本源的鲜活的东西,应当用自己的灵魂和思维去讲述人间故事。  相似文献   

2.
媒体性骚扰     
《新闻传播》2007,(5):39-39
演员张钰和肖琼与中国导演圈的性官司在渐入高潮时偃旗息鼓:李银河博士石破天惊的一家之言遭到业内业外一片围攻:《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观众眼里变成了满城尽带黄金奶:当代“小凤仙”——救夫劫法场的二奶刘倩被网友推举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李湘痛陈不幸婚姻、饶颖控诉薄幸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天。媒体由谈性色变成羞羞答答、欲说还休,最后发展到明目张胆的津津乐道,相信会吸引受众的眼珠,在让我等凡夫俗子胃口大开的同时自己也顺便口舌生生津。  相似文献   

3.
如何采访名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是因拥有某种化资本或社会资源而出名的人,比如歌星、作家、专家乃至一些高官政要。对于名人,记都想写出点独家新闻报道,写出名人身边受众所关心关注的故事,来提高媒体的吸引力。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知道“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十分重要,采写名人稿件过程中采访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根据自己的一些采访体会,总结了以下几条,与同行磋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干预生活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自身作用,造成职业角色的错位,表现为:一、新闻工作者变成“救世主”,缺乏与群众平等交流的意识;二、新闻工作者变成“领导者”,把所在媒体当成了权力机关,自己则成了行政干部;三、新闻工作者变成裁判官,对各方工作进行不负责任的评判;四、新闻工作者变成执法者,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采访同执法的界限。对此,孔德明同志在《新闻出版报》第 2507期刊发署名文章,分析了产生职业角色错位的原因及危害,并就如何纠正这一现象谈自己的看法,文章说:   新闻工作者产生职业角色错位…  相似文献   

5.
阿成  茼子 《新闻天地》2005,(3):34-36
在行内被誉为“游泳王子”的刘维,在网上邂逅了一条“美人鱼”。他真情付出,千里追寻与“鱼”共舞。岂料,半年后这位全国游泳冠军却在宾馆里杀死了心爱的女友。一个前程似“锦”的运动健儿是如何变成夺命凶手的?  相似文献   

6.
胡欣 《当代传播》2001,(2):31-32
出版或发表自己的作品,在几年前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还可能像一场梦,许多人甚至连这样的梦也没做过,周围有人仅仅是名字变成铅字出现在书报上,便成为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但今天每个人都有机会“出版”自己的作品,虽然形式与传统出版不同,但就其出版是向公众传播精神产品的本质来说,甚至具有更广泛、更快捷的优势。是什么让人们拥有了这种变革性的权力?恐怕仅在十几年前,谁也不会想到“ 0”和“ 1”这两个简单的数字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登堡发明印刷机给人类传播领域带来的是一场风暴。作为“思想的武器…  相似文献   

7.
继1993年10月8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生活空间》开始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了纪录片的另一个名字。本人是最基层的电视工作,也做过一些纪录片,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感同身受:这类关注现实中的人的电视式样之所以受欢迎并取得成功,是因为创作自觉地倾听这个社会中人的心声,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采写札记     
一天,所有的野兽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看谁能自豪地说出自己的家族最大。大家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有的要求按一胎能生多少来衡量大小,有的则提出以生下来的轻重来判断。最后他们来到母狮子面前,问道:“你一胎生多少?”母狮子说:“一个,但是这一个是只狮子。”——质量胜过数量。新闻稿件写得再多再长,质量不过关,同样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粗制滥造十篇,不如精心写好一篇。@春光明媚,黄河里的鱼聚集龙门。看着大鱼们个个争相逆水,搏击瀑布,奋力跳跃,跃过者腾云驾雾,很快变成了龙。一条小鱼躲在小水洞里暗自庆幸:…  相似文献   

9.
该书把“发现一条新闻”喻为“捉了一条活鱼”,以酒煮鲜鱼为引子,真善美制作为话题,论今说古。新闻界的新闻、珍闻、秘闻与新闻人的雄心、良心、诗心尽含其中。可作为专业和业余新闻工作者学习辅导,青少年学生写作参考,机关企事业单位文职人员借鉴研究,是创建学习型社会一本不可多得的知识修养读物。  相似文献   

10.
上海有线电视台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节目:刚刘、看新闻人每天傍晚18点起,一位在小孩眼中是大姐、在大人眼中是小孩的主持人出现在屏幕上,向“小”们讲说新闻。“小小”是上海人习惯的对小孩的叫法.许多孩子曾经有过刘小”的乳名。节目名称是站在小孩的立足点上起的,是说则”小小“们在看这新闻.据说最初起的名字叫制、小新闻人后来一位领导人给加了一个“看”字.这真是神来之笔。一个“看”字让“小小”成为主语,整个节目的立足点就转到了刘小”方面.不是让刘小”来接受我们给他的新闻,而是让我们同列训。”一起来寻觅新闻,了解…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送人现成的鱼,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给现成的“鱼”只能满足人一阵子,捕鱼的方法却能使人受惠一辈子。中国还有很多类似这句话的意思的寓言。如给金子与给淘金子的方法、给鱼和给鱼竿的启示等等。这些故事都给我们启示:做任何事重要的是要掌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电话寻找“死刑犯” 2003年3月17日上午,一位史先生向本报打来电话说,他有一个朋友杀了人被判处死刑,临死前这个朋友有一个想法,想把自己的肾捐献给社会,并请求受捐治好其妻子腿上的肉瘤。史先生留下一个电话号码。“死刑犯”捐肾救妻,此事有些蹊跷,记当即拨通史先生留下的电话号码。接电话的是一位女性,她说没有史先生这个人,更不知道什么“死刑犯”欲捐肾救爱妻的感人事情。正当记失望地准备挂断电话时,电话中忽然传来一位男子的声音:“喂,你好,我是这家酒楼经理,您有什么事?”  相似文献   

13.
新闻视角,是指人们把握、选择新闻角度的着眼点。作为企业报的编采人员,能否在自己生活的有限空间里,瞅准目标,找准视角,捉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鲜鱼来,笔者多年的采写实践体会是:   放眼“天”与“地”,找准结合点。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企业报的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吃透“上头”,熟悉“下头”,在“大背景”与“小环境”的“撞击”与“共振”中,寻找线索,捕捉新闻,找准结合点,实现“天地合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厂连续 23年盈利,在一些干部和职工头脑中形成了“小富即安”、“浅尝辄止”的思想,总认为“狼不会真…  相似文献   

14.
李鸿建 《声屏世界》2011,(12):15-16
2011年7月23日20时38分.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在温州境内发生追尾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0时47分,网友“羊圈圈羊”从翻转坠地的车厢内发出一条微博:“求救!动车D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出来!快点救我们!”这条微博被迅速转发,引爆了一场可以说在中国史无前例的以网络为主阵地的新媒体现场直播活动。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清晨南医大校园里,匆匆上学路上,有一名男孩受到很多人关注,他右腿有些不便,脸上挂着招牌武的笑容,身边不断有人经过打招呼:“嗨!早啊。”路边保洁员停下手里的活。微笑着说:“今天不错哦。加油啊!”身高1米76的他长得挺帅气。然而,7年前,这位“明星式”的男孩因为一场意外变成植物人,  相似文献   

16.
收容检讨     
收容遣送制度,如何从一个济危救困的善举,在一些地方演变出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湖南省涟源市收容遣送站里发生的故事,揭示出此类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滋生的利益原因。  相似文献   

17.
编辑断想     
编辑断想●小波如果不自以为是圣人,就必须承认,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要培养自己的辨识能力,或者训练自己的叙述能力,就得像小孩蹒跚学步一样接受启蒙、接受前辈的指导。每个人都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在匆匆的生活历程中由无知者变为有知者,由蒙昧人变成“过来...  相似文献   

18.
萨缪尔森曾将经济学研究比作一场激动人心的探险。但在传统的经济学史教材中,这些探险故事多是以一种随机的、零散的方式来讲述的,经济学家被一个挨一个地安排在历史的书页上,配上一些对其生平和贡献的说明。一场连续的、引人入胜的探险变成了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的材料堆积,经济学也曾被称为“阴郁”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罗布人是一族依罗布泊水域而居的人群,他们随罗布泊的变迁而不断“游移”,总是梦想回到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家园。在这一个世纪里,罗布人当中最有名的传说是这样的:在罗布泊广表的水域隐藏着许多一人多长的大鱼,每逢春天就跃上湖岸,在沙滩上打几个滚,转眼变成马鹿,跑到胡杨林中栖身,等到深秋树叶落尽,再跑回湖中回归成大鱼。可今天,最后的罗布人再也讲不出这样的故事了。鱼、湖、树、鹿—…·早已无影无踪。这就是杨镜在其关于西部探险主题的近著《最后的罗布人》中讲述的正在罗布泊地区发生的故事。昔日的水乡泽国如今却是一片荒漠…  相似文献   

20.
"杂家"观念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 《图书馆》1998,(3):44-46
理想的“杂家”观念是图书馆人企图超越现实压力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意想,它流行的结果,使图书馆变成了“大杂院”,图书馆人变成了“勤杂工”,图书馆工作停留在表面而不能自拔。图书馆人要完成信息传递的使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走专业化的道路,以自身特有的价值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才是图书馆人发挥图书馆作用赢得社会尊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