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著名女排教练员大松博文,有个很不耐听的绰号——“魔鬼大松”。1941年9月,大松受命在纺织女工中组织一支女排队伍。由于队员基础差,大松每天对她们进行10小时左右的强化训练。对那些不完成训练指标的队员,大松总是大声训斥;遇到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的队员,他总是强拉起来继续训练。边上看训练的工人都看不下去,纷纷向厂工会提出抗议,要求大松停止这种“近乎虐待的训练”。中午,大松走进食堂用餐,人们见了他都低声咒骂:“大松简直是个魔鬼。”“魔鬼大松”由此得名,随着日本女排在60年代辉煌战绩,大松的“雅号”也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2.
魔女内传     
还记得当年日本贝冢女排教练大松博文吗?他应周总理的邀请,训练过中国女排和八一女排。当年,这些中国姑娘们,面对大松博文严峻得近乎冷酷的面孔,在地上跌爬滚打,血汗交融。她们背地骂道:“鬼大松!”看着那场超出常规的大运动量训练,观众席上竞有人哭出声来。中国姑娘虽个个想为中国妇女争口气,但最终都瘫软在地。不能不说,在中国女排登上三连冠宝座的征途上,已故的大松曾铺筑了一块坚实的基石。但是,大松和东洋魔女们是怎样崛起的呢?他们是怎样冲出亚洲,冲击世界排坛,并刮起一股势不可当的雄风的呢?请见《魔女内传》。  相似文献   

3.
练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当代太极名家郑曼青教导弟子时亦如是强调。郑曼青的师兄,另一位当代太极名家李雅轩亦强调,练太极拳要大松大软,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虽然很多人主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但为什么练不出功夫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也有层次上理解的问题。讲松柔若不得法,同样很容易走入误区。有许多人讲松柔,但练来练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动作上做文章,有些人虽然常常觉得自己松开了,实际上是懈了,而自己并不知道。太极拳讲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种种层次和不同境界。从我们这个体系的训练方法上去讲,太极拳的松柔首先是要讲松开,然后是松散(读第四声),再往下是松沉、松静、松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些都是太极拳松柔的层次,但这些境界都是口传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讲述清楚,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它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道德修养等优点于一体,备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很多专业著作中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当然也有层次理解的问题。太极拳中的"松"是练习太极拳的关键之一",松"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健康,体质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帮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的"松"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并阐明了松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练习者更好的理解松的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5.
《足球》报老总在报上公开征答:“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谁行?”有人作答:“大松博文行。”大松氏精神远播,但人早已离去。又有人期望:“健力宝队行”,我试以回答:“中国足球的‘黄浦军校’行!”  相似文献   

6.
<正> 一我第一次见到大松博文的夫人大松美智代女士是在日本东京元麻布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宴会大厅里。那是1981年11月17日晚上,三百多位日本朋友和旅日华侨欢聚一堂,共同祝贺中国女子排球队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登上排球最高一级领奖台,第一次荣获世界冠军的称号。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排球发展史上,居功至伟的首推大松博文先生了。这位日本前女排教练,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把默默无闻的日本女排带到了世界排坛的最高峰,雄踞世界女排王座达十余年之久,并创下过国内外比赛175场连胜的奇迹。他首创的大运动量极限训练、勾手飘球、滚翻救球的训练方法,对世界排坛甚至整个体育界产生了至今仍存的影响。“东洋魔女”的称誉,至今令人们记忆犹新。 1953年,年仅32岁的大松博文出任日纺女排队首任教练。 1955年春夏之交,大松博文率日纺女排队参加了在日本香川县丸龟举行的日本全国企业女排联赛。一  相似文献   

8.
(续上期)五、大松博文引发的故事和感叹做为主管训练和竞赛的李梦华,从50年代末起,几乎年年都要在全国组织召开训练工作会议,每次会议都是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认真调查和准备基础上召开的,而惟独1964年年底的那次全国训练工作会议有些特殊。1964年11月24日,是大松博文带领日本女排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8,(7):158-165
松是中国绘画中的重要题材,隋唐时期已频频入画。唐吴郡人张躁是杰出的画松圣手,五代后梁荆浩画松数万本,并赋古松赞。至宋代,李成、郭熙画松独步一时。宋元以来的宗师巨匠都留下了以“松”为表现对象的不朽名作,尤其山水画,几乎到了“有山必有松,无松不画山”的地步。不仅世界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民间度藏也蔚为大观,此中盛景,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0.
祝大彤 《武当》2009,(4):21-21
1.静松:静松是取站、坐、卧等三种练功姿势,具体要求,九松十要一虚灵。九松:从脚脚趾)往上关节一节一节放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放松九大关节,且节节贯串。放松十要:要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松腰,收吸左右胸窝,空胸,圆背,放松脖颈。“一虚灵”指顶上虚灵,不要刻意去立顶、悬顶,顶上自然虚灵为好。九松十要摸得着,有感觉,资深练家可以看得见,初学者看不见,渐渐可以在接触部位有所感觉。  相似文献   

11.
对3周大强度训练后产生的兔跟腱及其止点慢性损伤模型施以泼尾松局部注射3周6次,发现泼尾松对克跟肌腱粘弹性和断裂特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魔鬼”大松博文传奇玫珍大松博文,这位昔日世界著名女排教练,曾率领日本女排在世界大赛中,获得三次冠军、一次亚军,使原本默默无闻的日本女排一举跃入世界强队之列,并打破了自世界女排锦标赛举办以来由前苏联队垄断冠军的局面。当时,以“贝家”队为主体的日本女排...  相似文献   

13.
谢守忠 《精武》2007,(3):30-30
太极拳总的要求是必须从松上下功夫,下面就来谈谈太极拳松的六个不同的阶段。一、松开练太极拳的第一个阶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松,使心松,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大脑松空,灵慧方能生长。如有一点不松,一节不松,想达到通、灵、空是不可能的。不但筋、骨、肉松,人的五脏六腑都应该松。松开指的是身体各大关节松开,如上肢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下肢的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以及身体背后的脊柱24个大关节,都要拉拔松开。放松不是虚弱,是骨节拉长,只有骨节拉长,才能节节贯穿,气血才能流畅,经络才能通畅。所以对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首先要松开,然后以腰代手。无论练拳中的什么姿势,都要掌握好力源,以腰送出。通过骨节拉长的训练,使“梢节领透,中节通随,根节松追”,上下合一,完整一气。  相似文献   

14.
陈雄 《武当》2009,(3):13-14
盘坐是启动人体先天功能的有效练法。对于太极拳来说,盘坐的作用首先是有助于把大松大柔练得更好,练拳时,上肢动作想到盘坐的松柔,下肢动作想到桩功的松沉;其二因为盘坐有心静之法,能养胆足,在推手、散手时,无论何劲何力,都不至于迷乱。盘坐相对于变化多端的拳架动作来说,显得简单,容易做到心静体松,明显提高调心、调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陈雄 《武当》2014,(9):16-18
杨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总体来说,就是将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太极步及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腰塌胯、扣胯、垂臀、尾闾下坠、落胯(沉胯)、坐胯、转胯、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练法融入拳架之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达到式式身正安舒,动作虚实分明,势势松活沉稳。太极拳手上的动作相对来说容易看清楚,容易看明白。太极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习练太极拳,其肩、腰、胯的运动既难以看出来,又不好练,  相似文献   

16.
点解     
大运动量严要求训练方式的别称。当年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就以魔鬼训练而闻名。老女排创造辉煌伟业,也和魔鬼训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穆克利 《精武》2007,(9):57-57
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诠释太极拳理论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实验,必须勇于开拓。祝大彤讲"松小指",穆克利说"脚下松",把"松"作为太极拳修炼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地提出来,为太极拳"松柔"的注解注入新的内涵,这是祝、穆师徒对太极拳"松柔"的新贡献。按照这个方法解决"僵硬"的问题,读者若以此求证效用,相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的六松为一松开、二松沉、二松散、四松净、五松通、六松空。一松开。杨澄甫曰:"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未事耳!"又曰:"松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所以,松开是练太极拳的第一阶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松,心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当今世界武术类运动中协调性最强的项目之一,练习难度非常大,很多人数年习练不见寸进,关键在于对太极拳松功的理解和掌握不得法、不全面、不到位,本文从理念、原理、方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太极拳松功的核心要义,旨在对太极拳爱好者提升功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第二十六式左右分脚第五动右探马两掌虚合,左膝松力松腰,屈膝下蹲,右脚跟着地成隅步坐式;同时,两腕松力,右掌以大指引导向下反采,至手背接近有膝上方为止,掌心朝上、指尖朝左。左掌以食指引导,向右前方虚按到右掌上为止,掌心朝下,指尖朝右。两掌上下相对,两掌移动的同时,逐渐弓右膝成隅步弓式。先目视右食指尖,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