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即作者队伍对文学期刊的重要意义,发现、培养、团结是建立作者队伍的关键,作者的层次以及期刊的编辑方略,论及了文学期刊与作者队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众多的文学期刊举步维艰,茫然四顾探索生存发展的道路。改版变脸后徘徊彷徨,最终又回归故地,说明文学期刊很难与时尚嫁接。成功地行走在文学边缘的泛文学期刊,为文人学者所接纳。培养青少年读者,与考试作文联合,吸引学生和家长。提高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可读性,参与市场竞争还是靠文学取胜。不同的探索道路使文学期刊分流为四大类:固守文学家园的纯文学期刊、行走在文学边缘的泛文学期刊、与作文教育相结合的青少年文学期刊,沦落到街头地摊的通俗文学期刊。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视觉文化的风生水起给面临生存困境的文学期刊以启示和借鉴。文学期刊的图像化成为纯文学期刊在“视觉文化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尝试。视觉元素的外在包装和视觉艺术栏目的内在设置是图像化的主要策略。文学期刊的图像化美化了杂志的外观形态,拓展了文学的叙事空间,为文学期刊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资本和象征资本。但同时也应注意:“图”与“文”之间既要形成一个互相阐释的张力场,也要保持一种适度平衡,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4.
赵晓芳 《培训与研究》2009,26(7):31-33,69
世纪之交,视觉文化的风生水起给面临生存困境的文学期刊以启示和借鉴。文学期刊的图像化成为纯文学期刊在“视觉文化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尝试。视觉元素的外在包装和视觉艺术栏目的内在设置是图像化的主要策略。文学期刊的图像化美化了杂志的外观形态,拓展了文学的叙事空间,为文学期刊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资本和象征资本。但同时也应注意:“图”与“文”之间既要形成一个互相阐释的张力场,也要保持一种适度平衡,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5.
文学性新释     
自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罗曼·雅各布森标举"文学性"以来,文学性就成了一个评判文学的重要概念和尺度.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引起争议的"理论话语".合理的文学性规定应该是:文学性等于诗性、语境关联性和诗意对话性.形式主义的文学性是最纯粹最深刻的文学性,但同时也是缩小化的、有着严重局限的文学性,它是一种小文学性;文学的语境关联性和诗意的对话性则是大文学性.文学性具有三层本质和三圈结构:外层为语境关联性;中层为诗意对话性;深层为诗性.诗性不是它的全部,而仅是它的里圈和核心层.今天,小文学性已逐渐为大文学性所包融,诗性、诗意对话性、语境关联性也越来越趋于一种融合态.小文学性与大文学性,或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之间存在着周期性、或轮回性的互动倾斜关系,文学性最终应是一个周期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高校师生关系的日渐淡化与冷漠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构建基于QQ的师生交流模式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QQ的主要传播方式与高校师生交流内容的整合,可构建如下交流模式:按交流的传播形式来分有文本、语音及视频三种交流模式;按交流的主体数量来分有独聊与群聊两种交流模式;按交流的在线情况来分有即时交流与延时交流两种模式;按交流的内容来分有认知与情感两种交流模式。反思上述交流模式,发现其具有符号的丰富性、主体的自由性、途径的多样性、时空的超越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民国前期是中国考试制度变革的重要阶段,人们在众多的教育期刊上对教育考试制度的利弊存废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在考试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以民国前期《教育杂志》、《北京大学日刊》、《新教育评论》等具有较大影响的期刊杂志为研究对象,探析争论的起因和主要内容,对于认识考试的价值、引导考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面对文学期刊的生存困境,文学期刊纷纷选择转型来维持生存,其中《花溪》放弃文学期刊高高在上的姿态之后,运用现代传媒的营销理念,亲近读者又引导读者,走入自己创造的时尚都市爱情文学的世界。从一本纯文期刊,转型为时尚都市和文学相结合的期刊。是难得既保存了文学自身优势又成为具有广泛市场的文学期刊。通过分析《花溪》的转型,可以为其它文学期刊的生存提供一个合理借鉴,甚至出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期刊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持续繁荣和健康发展的势头。但是,文学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困境中摸索前进的纯文学期刊出现了学术化和市场化两种明显的倾向,而学术化和市场化在促进文学期刊走出困境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学期刊的健康发展。不过,在历经一番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之后,中国文学期刊巳变得更加成熟并即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期刊究竟如何生存与发展一直是文学界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纯文学期刊一直在困境中摸索和挣扎,但始终找不到令人感到乐观的出路和前途。大多数人认为,文学期刊的危机是市场危机或经济危机,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期刊出现危机的深层原因,可以说是一种“观念危机”,即对期刊的产业化趋向和特殊性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因而,对期刊突然转向市场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无法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近年来市场境遇下期刊运作的经验告诉我们,期刊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在于,大胆面向市场,办出刊物特色,走产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拥有一支由庞大的进步文化人士组成的作者队伍。它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觉悟》注重编者和读者的沟通、交流,其编辑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进步性,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仍不失为当今报纸期刊的一种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文学批评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被引频次来评价分析学术期刊的影响,是评价期刊的基本方法之一。文章统计了2004-2008年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中国文学”子库收录的162006篇文学批评论文的被引频次,并统计了被引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论文最集中发表的期刊和作者单位。结果表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的学术论文的发文量在逐年增加,但所发文章的影响力在逐年衰减。  相似文献   

13.
《共和国文学60年》是一部研究型文学史,既完整地展示了共和国文学60年的文学成就,又是分别独立的四本有学术个性的研究著作。对十七年和文革文学,作者试图进行历史还原,以史料爬梳重新切入这段文学史,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多以文学批评为基础,对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审美解读和理论分析。这部文学史既承续了传统史学“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传统,也兼顾了文学批评的评判职能,发挥了写作者的文学审美力和思维分析力,构成了对已有文学史的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江门五邑地区的侨刊,登载了不少吸引五邑华侨“银信”业务的广告。“银信”是侨汇和家信的结合体,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之间物质与精神联系的重要载体。透过五邑侨刊中的银信广告,可以观察民国时期五邑乃至广府地区侨汇流通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国文学史(简称民国文学史,后同)被粗暴超越或不应遗忘半个多世纪了,文章作者从文学与政治关系、现有的文学史分期法失误、学术自由、中华民国史体系建树等方位予以分析,呼吁开展民国文学史研究,以弥补国内外此一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为谋求经济利益,一些学术刊物置学术标准于不顾,采用随意增加版面、缩短刊期、一刊多版、随意扩大刊物报道范围等手段进行敛财,严重污染了学术期刊的出版环境,加剧了"学术泡沫"的泛滥,对人才的评价和培养也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为杜绝此类失范行为,应该优化科研评价方法,加强期刊学术质量的监管,严肃各种期刊荣誉的评选,加大违规期刊的审查力度。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是学术研究规律、学科发展和实践发展以及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要求。选题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内部建设、学术前沿调查、构思选题、稿件组织、编辑修改稿件和刊后检验等环节。  相似文献   

18.
嘉道时期常州学派著名学者李兆洛不仅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他积极倡导经世致用,并且身体力行,在舆地方面卓有建树,在漕、盐、河等政务方面多有建言;他不仅致力于消除学术界长期以来无谓的“汉宋之争”,而且还积极刊刻庄存与等清代今文经学家的著作,传播学术文化;其学术交往对于龚自珍、魏源等晚清经世派思想家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嘉道时期学术风气转向与经世学术形成之重要风向标。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娱乐性因素对诗坛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加上鸳蝴派风气的推波助澜,使得报刊诗话中的娱乐性日益增强,出现了包括香奁诗话、滑稽诗话、游仙诗话等三大类型的几十种相关特色诗话.此类诗话既重视报刊的传媒特点又不废诗话的生命本根,从而形成了理论的崇雅与创作的变俗特征.它是报刊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近代文人喜新恋旧情结的诗学再现,这不但导致了文学权力的下移,也带了文学风气的深层变化.  相似文献   

20.
《国粹学报》以学术为武器,“微文见志”,宣传“排满反清”,倡导学术经世,是清末民初最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其实《国粹学报》从一开始就是学术刊物,一些学派仅仅根据其政治态度的变化而予以否定和批判,未免有失公允。作为主要办刊人和主笔者的刘师培,为该刊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该刊上所发表的大量政论和学术文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国粹学报》在不同时期的办刊倾向,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国粹派思想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