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外语学习中的听力理解是主动的解释而不是被动的感知,是积极的认知构建而不是单纯的声学事实,是一个有目的的、选择性的理解过程,而不是要求外语学习者百分之百地听懂听力材料.在外语听力理解过程中,信息处理模式分为对语音进行解码的"自下而上"模式和利用背景知识来理解信息含义的"自上而下"模式,而在实际听力理解中必须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图式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听力理解的认识。针对目前听力教学中过于注重“自上而下”的预测、推理等听力理解策略,结合中国学生学习法语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自下而上”听力策略中的语言知识的积累不可忽视,以期提高中国学生的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听力理解过程是背景知识或图式与输入信息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而图式理论中的语言图示与内容图式恰恰与听力理解过程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合。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听者完成听力中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听解过程。所以,将图式理论应用到听力理解过程必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听力理解的认知机制,认为听力理解过程中信息的处理模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的交互作用,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听力理解过程是一种信息解码过程,是意义再构建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也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互作用过程,然而背景知识即图式与听力理解的密切关系却常常被忽视.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图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图式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图式理论模式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输入信息处理方式。基于实证教学分析学生在听力理解中图式理论模式的运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信息解码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自上而下处理方式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马敏  张钊 《海外英语》2011,(8):146-147
听力理解是困扰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通常以教师机械的放录音,学生被动的听信息为主,教学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导致教学质量差,学生的听力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图式理论为外语听力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处理信息等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8.
预测是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技能。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听力理 解的心理机制,材料信息的加工以及信息的记忆储存,可明确预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意 义,并据以利用语境等因素进行听力预测。  相似文献   

9.
夏玉红 《林区教学》2013,(12):62-63
英语听力教学中,语篇理解是学习的难点。听力理解过程既包含了自下而上加工的过程,又包含自上而下加工的过程。教师了解听力理解过程,有助于听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欠缺语篇能力,会在语篇理解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帮助学习者培养语篇意识;掌握语篇衔接知识(英语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指代、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熟悉常见体裁(听力材料的常见体裁有故事、新闻报道和学术讲座等)的语篇特点,有助于克服听力中语篇理解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听力理解的过程就是背景知识或图式与输入信息或声学信号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听力教学模式根据图式理论应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记忆是影响听力的关键因素,在听力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增大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努力帮助学生将接收到的信息材料尽快尽多地存入长时记忆,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为听力理解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