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苏格拉底开启了探讨德性与知识关系的先河。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对“美德即知识”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是从德性的分类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继承苏格拉底理性主叉的同时,指出灵魂的欲望部分也有相应的德性即道德德性;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和行为的转化关系角度出发,他指出知识或无知不是行为善恶的根源。德性或恶都是出于人的意愿的。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康德整个哲学大厦的拱顶石,更是其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立足点。因为自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根本前提,对一个行为作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评判的唯一标准是:这个行为是“出于义务”还是“符合义务”。  相似文献   

3.
伦理学本应影响人类生活与道德实践,但现代道德哲学却越来越缺乏这种能力。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正是为了反思现代困境,重塑伦理学直指人心的力量。为此,当代美德伦理学者基于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之间的差异,尝试系统建构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基础。然而,这种阐释路径可能忽视了古今之间伦理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以“道德价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文本,从而展示康德的自律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思想之间所具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即:人们基于理性的主动选择,才能赋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因此,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论并无本质的冲突或矛盾。如果对亚里士多德立场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同康德的主要观点彼此结合。  相似文献   

4.
从责任伦理学的角度看,“群体失语”现象本身包含着道德悖论,人们本该作为却不作为。个人与所属群体之间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含混不清,造成“群体失语”现象的产生。明确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及其对行为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有助于解决“群体失语”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德伦理学的实践处境是就美德伦理学的实践应用而言的。美德伦理学认为,在行为动机领域,行为者应该出于美德而行动;在行为过程中,行为者要通过实践智慧来选择行为路线;在行为评价时,要依据行为者的品格和动机来判断。美德伦理学的积极因素在于对人类美好情感的呵护以及对社会生活中常识道德的尊重,其消极因素表现为道德精英主义和人性论上的乐观主义预设。  相似文献   

6.
朱尧耿  贺志敏 《华章》2007,8(6):131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思想和伦理学,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的来源、本质内涵和实现途径,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掘了其道德德性学说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责任和自由是两大基本范畴。康德从责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约束性出发,指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康德通过三个命题分别就责任的动机原则、形式原则和(责任的)尊重原则进行了系统论证。康德责任观的终极关怀是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楚恒体  刘泽军 《陕西教育》2007,(12):119-119
责任概念在康德伦理学中占有中心地位.责任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1]他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合乎责任原则的行为虽不善良,但违反责任的行为却肯定是恶邪,在责任面前其它一切都黯然失色.因为善良意志无比高贵,所以自身就应该受到高度赞赏,而不须其它条件就成为善良的概念,这一概念为自然的健康理智本身所固有,而不须教导,只要把它解释清楚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大辞典》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传统儒家学派关于道德德性这一问题有着内容近似的阐述。本文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道德德性观点,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伦理的观点,对道德德性作为"适度的品质"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线展开比较研究。以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论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互通,在学说思想上形成互补,对道德与道德德性问题作出补充性解读。  相似文献   

10.
自制是伦理学体系中常常被忽略的品质,但却异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与人的心理意志相关的品质,自制在主动的行为选择过程中以及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从知识入手,结合自愿行为的选择与道德德性的关系,对亚里士多德自制伦理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实践”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一种人对人的、具有道德的或政治性的活动。人类的德性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彰显并获得。作为以“类”而存在的人,国家这一共同体是个体道德实践的内在要求。教育则承载着传承人类历史道德理论经验的责任,分析了教育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依靠人类的教育经验和文化精华。在实践中探索重塑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体道德行为方式,恢复教育的道德传承和实践功能,从而造就具备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根本德性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的新媒介化生存与新媒介化风险的现实需要确立以“责任”范畴为核心理念的新媒介责任伦理.在新媒介化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新媒介责任理论的出现不仅使传统伦理学迈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赋予了传媒伦理学新的道德维度.新媒介责任伦理学的建构应以技术伦理、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为内在维度,形成现代传播伦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只有出于责任的行动才有道德价值,人的感性欲望即使让人做了合乎责任的行为,也没有道德价值.责任与感性欲望虽然不同,但是在同一个行为中却可以平行地同时存在,因为他们分别以两种不同的价值为目标:责任对应道德价值,感性欲望对应非道德价值.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对康德道德哲学规范性的理解,最终必然要追溯到康德的人性论:只有按照应然的人性去生活的人,才算获得了人的自由本质,成为一个真正有尊严的人.但现实往往与之相悖.康德倾向于将好生活设想为他理想中的人性得到实现的生活,并将之设想为唯一一种生活目的的论断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14.
以美国次贷危机事件为例,展示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仅仅基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济人的经济行为。个体经济人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出于自利最大化的动机而将其道德身份转移出去给国家承担。随着世界市场成熟,国家成为真正的理性经济人,国家必须出于经济和道德的双重身份而从事经济活动,并承担个体经济人的非道德经济行为导致的破坏性后果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发现”的概念。本文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的维度,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发现”中所蕴藏的伦理学意义;以《俄狄浦斯王》和《伊菲革涅亚在陶罗人里》两剧为个案,分析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幸福观。  相似文献   

16.
论教师道德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要“在各行各业加强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当前,在各行业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促进精神文明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对“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担负特别重要责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研究,至今尚未引起教育部门和伦理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本文试以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理论为指导,联系我国和国外教师道德的历史和现状,就这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有关方面和专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道德概念与定义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概念的定义一直是伦理学研究中争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含混不清的问题。然而,“道德”概念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其定义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伦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如何对“道德”概念进行定义,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因素:一是中西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的理解;二是日常生活中对“道德”的使用;三是伦理学研究中对“道德”的运用。结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对“道德”做如下定义:所谓道德,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观念,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思想品质中的一项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18.
自制是伦理学体系中常常被忽略的品质,但却异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与人的心理意志相关的品质,自制在主动的行为选择过程中奴及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从知识入手,结合自愿行为的选择与道德德性的关系,对亚里士多德自制伦理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帆 《中国德育》2007,2(6):21-24,37
麦金太尔在构建其新的德性伦理学过程中,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人生统一性理论的缺陷,意识到自己提出的“实践”和“内在利益”概念不足以构成一个自足的伦理体系。在批判现代性带来道德生活的破碎状况以及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关于人的存在论的反统一性观点之后,麦金太尔在叙事理论基础上重新找回了人生统一性观念在德性伦理学中的必要位置。麦金太尔的统一性观念可以为道德教育在当前多元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甘雅娟 《文教资料》2011,(35):95-96
本文旨在寻求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追求道德纯粹性的原因。康德认为伦理学的发展要求把经验的实践人学和理性的道德形而上学谨慎的分开;经验因其无法准确无误地判别行为是否出于责任,不具备普遍性等原因而无法充当道德规律的基础;而这又是由人的理性所规定的,人的理性在于追求更高的理想,深层原因是现象必须服从自在之物的本性要求,即脱离了一切经验的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