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恭维语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的礼貌语言.恭维语的运用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文化社团对恭维语的对象、内容、场合以及对恭维语的反应各有不同.对中西方的恭维语在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功能、价值观念和文化规约等方面的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恰当地运用恭维语,真正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英汉恭维语进行分析对比,两者在话题、句式和应答上存在巨大差异,揭示出隐藏在恭维语背后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且指示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正在趋于融合渗透。  相似文献   

3.
梅潇潇 《考试周刊》2011,(51):18-20
恭维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语行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言语行为,恰当的恭维和恰当的应答都是在社会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人们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恭维别人或应答他人的恭维。可是,伴随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深刻变革,汉语中传统的语言使用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其中,恭维语应答方式的变化尤其引人瞩目。因此,本文试图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呈现汉语恭维语应答策略的真正模式,证明中国人在面对恭维时并不总是拒绝,恭维语的应答模式是随教育背景、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变化的,这反映了社会背景对语言的影响,以给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恭维语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用语,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虽然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但又受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交际规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同的语言,其恭维语也必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运用礼貌原则的相关理论,对汉哈恭维语及其回应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指出两种语言文化在恭维语及其回应使用上存在的异同,以求能为多民族地区的社会交际服务。  相似文献   

5.
恭维是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其内容、使用场合和形式和回应方式都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英汉恭维语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正确运用恭维语以避免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众多优秀的中国传统道德品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美德的深刻总结,构建出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道德修养内容.培养青少年优秀道德品质的首要步骤是“识德”,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结合中国传统经典中的德育方式以“养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少年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达到“笃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与其他教育工作相割裂、内容较为匮乏和路径狭窄单一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凸显“文化观照”的视野并遵循“细小落实”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只是表述核心价值观的24字,还要按照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这三项标准,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近代先进文化和世界文化精华这三大来源中,选择丰富的文化元素作为相应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关键有两个层面:一是建构和完善“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框架;二是探索和使用“国民教育融入法、社会治理贯穿法、宣传教育引导法、榜样示范表率法和优良品德修养法”全面协同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王康英 《考试周刊》2011,(13):43-44
委婉语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涉外交际中,我们都要进行语言交流。由于某些生活习惯或习俗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忌讳,这时我们就必须学会使用委婉语以避免尴尬或不愉快。委婉语可以反映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从而也体现出了委婉语的各种社会交际功能。委婉语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我们学好英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中美文化中恭维语语用差异与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恭维语是语言中重要的部分,中关文化中人们在使用恭维语时表现出很大差异,这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内涵。不了解这些差异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得体的恭维语使用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0.
人们使用恭维语,通常是为了建立更好的社会关系或表达对他人的礼貌.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不一样,而他们的语言风格也有区别,因此恭维语的使用也有差异.论文主要探讨维吾尔语中恭维语的男女使用差异.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举止行为上的不同,再加上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民族的男女性的语言也会有相应的特点.从社会因素出发恭维语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从文化因素出发恭维语具有特性.  相似文献   

11.
多元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平衡和协调这一矛盾与冲突的关键,是进一步搞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价值观建设。公平正义价值观念是这个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公平正义价值观念体现在社会伦理方面的最基本要求是诚信。因此,大学管理者、教师和大学生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价值观建设中,要坚守和高扬以诚信基本伦理要求为基础的公平正义价值观念,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切实承担起大学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就不同历史时期而言,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念,具体到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当前社会各时期特殊国情相结合,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不同阶段的价值观。文章通过划分中国不同阶段价值观,探寻其与不同社会背景的关系,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对比了中西方夫妻在古今称呼语上的异同,认为其夫妻称呼语的变化反映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改变。即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不同时期夫妻的称呼语,不但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结构,还能表现夫妻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从属关系以及家庭责任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内容。在逐一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讨论中西方夫妻称呼语异同存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了解各国语言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恭维语是人们社交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积极表达礼貌的言语行为,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作为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对比英汉两种形式的恭维语,中西方不论男性或女性,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也存在着话题和句式上的不同.二者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差异,而且也存在着性别差异.从语用角度和一些相关原则,探索和把握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对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恭维语作为一种礼貌现象、更作为一种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的体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就对恭维进行论述,从此规约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顺延历史长河,中国的文化历经发展,而恭维现象也在变化。再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无疑在语言文字中得以体现,而所有这些变化在中国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得以反映。本文将从不同的作品着手看中国的恭维现象及功能,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恭维语是语言使用者动态顺应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言语行为,受到多种文化的约束。汉语语境中的恭维语是语言使用者为了顺应心理、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因素,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而使用的。恰当地使用恭维语可以促进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交际。  相似文献   

17.
恭维语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中美两国语言都有丰富的恭维语,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又决定了在恭维语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异。本文从恭维语的话题与对象、词法与句法结构、应答模式探讨了中美恭维语的差异,并指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努力掌握两种语言及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运用恭维这一言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心理的一面镜子.更能映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状态.它能反映出其使用者的避凶求吉、避俗求雅、避短扬长或粉饰美化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同时还是一种语言交际策略.因此,对英语学习者而言,掌握委婉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恰当地使用委婉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恭维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以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中美两国由于社会结构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从而导致了恭维语在实施过程中的功能、价值观念和文化规约三个方面的差异,了解这一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恰当地运用恭维语,而且可以避免产生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20.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思想话语权的战略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主流价值引领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彰显了其深刻的价值意蕴和鲜明特征,它反映人们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内在统一;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实现了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紧密相连;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魅力,展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契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点在于,培育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和价值定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导向,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注重制度化和常态化,不断彰显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思想领域中的先进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