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元结诗歌的散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结是唐代第一个大力“以文为诗”的作者,其诗歌的散文化程度大大超过后来的韩愈。本文把元结的近百首诗分成三类,分析“以文为诗”在三类诗歌中的不同特色,进而把元结的“以文为诗”跟韩愈作比较,以突出元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以诗为戏”有“战诗”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诗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以诗为戏”有“战诗”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诗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韩愈的"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以散文题材入诗;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以赋笔为诗。这是韩愈诗体诗风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唐代以前,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在“以诗为诗”而不是“以文为诗”。尽管其诗中尚残留一些散文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文为诗”。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文到诗的道路是相反的,前者是在排除“文”的特点,后者却是在引进。“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文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明韩愈在诗歌流变中的地位,认为韩愈的诗变是对我国古代诗歌传统的突破和改变。“以文为诗”首先出自宋人之口,是从韩愈开宋诗风气之先的主要方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韩愈诗歌在选材上扩大了搜求领域,以“不诗为诗”;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散文的清新笔调,并以充沛之才气、不世出之笔力为之,使其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叶燮《原诗》),表现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具体表现有:以赋为诗,以议论为诗,选材奇杰,用韵独特,诗文互释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8.
韩愈诗,多有汪洋恣肆之篇。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从写作方式上看,当与人所习论的以文为诗有关。但这里的“文”,内涵较广,除广义的散文之外.还应当包含赋这一文体的因素。清代注家朱彝尊、顾嗣立、方世举等注意到韩愈《南山诗》、《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用其韵》及诸联句诗在遣词造句及结构章法上明显地表现了与汉赋的写法相类似之处。人们在讨论韩愈以文为诗的时候,虽也言及其用作赋的手法写诗,但把以赋为诗作为专题来研究的,似属少见。文章借诸公之发轫,收拾绪余,整理成篇,欲证成韩愈以赋为诗之论。  相似文献   

9.
把诗歌作为塑造形象,构建榜样的工具,为复兴儒道服务,是韩愈“以文为诗”的一个主要创作动因。从创作动因上来认识韩愈榜样意识与“以文为诗”的关系,我们就应从题材的差异、材料处理的特点以及结构方式等方面,对体现在具体作品中的“以文为诗”进行更本质的认识和界定。  相似文献   

10.
韩愈“以文为诗”的研究可谓精深析透。韩诗这一特征不仅对宋诗的议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推动宋代其他文学样式间的互相渗透,特别对苏轼及其后世词坛的革新有文体借鉴之功。文章在对韩愈诗作进行文本分析和归类比较后认为,韩愈“以文为诗”与苏轼“以文为词”存在文体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1.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说:“以文为诗,始自昌黎(韩愈),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赵翼的这一段话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苏诗的特征及成就,认为苏轼继承唐代韩愈,开创了以文为诗的新局面,成就了宋诗以文为诗的独特景观。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了论述方便,在本文里首先略谈“以文为诗”的渊源及其历史背景,然后讨论苏轼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以文为诗以文论诗——桐城诗派的诗学观方任安一、以文为诗钱钟书曾经说过:“桐城亦有诗派”。在中国诗史上,桐城诗派和江西诗派一样,都是推崇杜甫主张学杜的。而在学杜之中,又突出地强调学他的“以文为诗”。所谓“以文为诗”,即以古文之法为诗。对“以文为诗”,历...  相似文献   

13.
韩愈诗歌雄奇瑰伟,在中唐诗坛别具风采,对后代影响深远,但在接受过程中受到"非诗"之讥,被认为是"押韵之文".从韩愈诗歌刻画景物、人物的生动逼真、"以文为诗"的具体内涵等方面,论述了韩诗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是货真价实的"诗".韩愈的"以文为诗"实际上是诗文交融的必然结果,在诗歌流变史上,是文体变革内驱力作用下普遍性规律起作用的体现,具有永恒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于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学术界历来习惯于从文体的角度来探讨其文学价值,对其产生的动因很少讨论,其实,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与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有紧密关系。韩愈试图通过唐代盛行的诗歌形式来推动古文运动及创作,以此来宣传儒家的道统说。  相似文献   

15.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说:以文为诗,始自昌黎(韩愈),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赵翼的这一段话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苏诗的特征及成就,认为苏轼继承唐代韩愈,开创了以文为诗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1.评价韩愈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我们以“气盛言宜”来概括韩文的主要美学特征,以“奇险”、“以文为诗”来概括韩诗的主要美学特征。前者如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后者如赵翼认为韩诗把杜甫诗的奇险发展到高峰。陈后山则批评韩愈“以文为诗…故不工尔”(《后山诗话》)。但笔者在研读韩愈作品时却感受到其诗文另一种美学风格——幽默。这一点尚未引起研究者重视,或许注意到而不屑予以总结。这主要是长期以来受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影响,认为这种诙谐幽默之  相似文献   

17.
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人们一般承认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其中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苏轼的“以诗为词”再到辛弃疾的“以文为词”,人们却常常对此感到不满,以为这样是违背了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词说来,便有人认为,“至于提倡‘以文为词’则更是违反了艺术的一般规律.”这个“艺术的一般规律”就是指的“形象思维”,以为“以文为词”便“丧失了词所特有的形象或意境”①用形象来反映生活,它是文学区别于其  相似文献   

18.
“以文为诗”,按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指严羽批评宋诗的“以文字为诗”。(《沧浪诗话·诗辨》)它与“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共同构成了宋人诗歌的三大时代特色。 “以文为诗”,就是以作散文的某些手法(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来作诗。具体说来,宋人的“以文为诗”,其表现形态约略可概括为以下8种: 一是句式参差。它不再在一首诗中,拘守于只用西言、五言或七言等比较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感情的变化,和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情况,错杂运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直至十七言等自由伸缩、灵活机动的散文句式,而不讲划一。但又总以某一种句式为主,构成大体整齐的样子,不失“诗”本体的特征。如郑侠《谢太守惠酒》、(《宋诗钞·西塘诗钞》一诗以七言句式为主,而杂以三言、四  相似文献   

19.
<正> 韩愈诗歌,奇崛险怪,独树一帜,开中唐诗坛“尚奇”一派之先河。正如叶燮所言:“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既然有变,必然众说纷纭,誉之者认为韩愈“能擒能纵,颠倒奇崛、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①毁之者则曰:以文为诗……故不工尔”②或是“适可为洒令而已”③“退之诗押韵之文耳”④等等,争论一直延续至今。 韩愈诗歌现存300余首。或反映民生疾苦,如《龊龊》;或描写个人遭受贬谪的悲愤与忧伤;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或描绘自然风光,如《山石》等等。  相似文献   

20.
品读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作,被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散文创作上,他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练,新颖生动。在诗歌创作上,他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中。他的诗歌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