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本篇的原文,各书有明显出入者,择其释义有分歧的五句列表于下: ①句中的“触詟”,清王念孙认为应从《史记》做“触龙言”,证以帛书,解决了古书中存在的一个疑难,课本据改,很恰当。②句中的“揖”字,课本从《战国策》,注释道:“揖,原意是拱手,这里是表示接见的样子。”君接见臣,用表敬的“揖”字,殊不合理。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历代文选》,这些老选本都认为“揖”当是“胥”字传写之误。近年来的许多选本,多改“揖”为“胥”。即使是人民教  相似文献   

2.
快揖     
一人以作揖快甚,屡得罪于人。或(有人)教之曰:“汝揖时口念正月二月至十二月,乃完一揖,则自迟矣。”一日,遇友于途,如其言作揖,又迟甚,及揖完,友已去矣。乃问傍(靠近,近旁)人曰:“是哪一月去的?”(选自明·浮白主人《笑林》)  相似文献   

3.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开始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最早记载于文字的,当推《论语》,其曰:“有酒,酷先生馔。”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先生为父兄。”《礼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立共拱手。”这里的先生是指博学多才的长者。后来到了《孟子》,书上出现“先生将何之”、“先生保以出此言也”等语。《列子》也说:“西门子曰‘先  相似文献   

4.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5.
高语第三册《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引用孔子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课本把这则古语注释为:“原意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笔者认为,这则注解是错误的。(一)就现存典籍看,最早引用这则古语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人伐陈,晋责之,郑子产力陈其“理”,以至“士庄伯不能诘,复于赵文子。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乃受之。”这样,“冬十月,  相似文献   

6.
说“拜”     
1.对“拜”的几种解释古今释拜者多引《荀子·大略》“平衡日拜”而阐发之,但释者纷纷,莫衰一是。要之,有释为“揖”者,如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七:“拜之议多矣,诸书辨取不同……平衡日拜,谓磬折,头与腰平如衡也,即今揖耳。”如《辞源》:“古之拜,惟拱手弯腰而已,如今之揖……《荀子·大略》:‘平衡日拜’。”  相似文献   

7.
“绘事后素”是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的一句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怕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笔者认为,“绘事后素”说的是一种绘画技法,而绝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在白色的材料上作画。且看目前几家有代表性的注释。先看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解释: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色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  相似文献   

8.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9.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十九页注释①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了如下注释:“这是《佐传·襄公二十五年》里记载的孔子的话。原意是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很明显,这里是把“文”理解成了一个动词“写下来”,笔者认为,这里的“文”是一个名词,应理解为“文采”。把“文”理解为“文采”的  相似文献   

11.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12.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对该章的理解最大的争议莫过于“自牖执其手”一句。历来的注释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笔者试作粗浅的归纳与考证。一、孔子不敢当说此说影响最大,也为不少注释者所采用。它源自朱熹。他在《论语章句集注》中说:“伯牛,孔子弟子,姓冉名耕。有疾,先儒以为癞也。牖,南牖也。礼,病者居北牖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而视己。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朱熹在《四书或问》…  相似文献   

13.
《论积贮疏》一文中有“政治未毕通也”一句,课本注释为:“意思是,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教学参考书》译为:“政治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这两种说法都把“政治”当作和现代汉语中的“政治”差不多的一个词语,以致不能准确地把握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4.
“影象”释     
“影象”一词,有说是“印象”之误,有说是“思想里跑野马”之释(均见《北京晚报》).孤立地看,似乎各执一词,颇有异议;其实,只要注意语言环境,问题并不难得到解决.试看:鲁迅1921年所写《故乡》中说:“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中学语文教材注释曰:“[影象]这里是印象的意思。”这条注释,应  相似文献   

15.
《家教世界》2012,(3):50
中华礼仪源远流长,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慎重行事。过春节拜年时,人们都爱拱手作揖,这可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老礼仪。你真的会作揖吗?"揖礼"源于周代以前,到今天有3000多年历史了。传统古礼流传到现在,除了"鞠躬",恐怕只剩"作揖"了。只是今天会的人不多,比如电视上身着唐装拜年的主持人,有的人手势太随意;而  相似文献   

16.
揖礼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流传广远的社交礼仪,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尤其明代的揖礼,更是对现今礼俗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拟在传统文献中发掘揖礼在我国各时期的流变,并着重介绍明代揖礼的特点及适用。  相似文献   

17.
《殽之战》一文中有‘不顾而唾’一句,课本注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这是表现了先轸极度气忿,不顾君臣之礼。’《教学参考书》译为:‘不顾襄公在面前就吐了口唾沫。’这两种说法都把‘不顾’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不顾’,以致影响了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8.
诗无达诂。说诗而曲解本义、穿凿附会者,自古及今,实不鲜见。然而我们对于曲解、附会之见却不能一概斥之为虚妄荒诞,弃而不睬。有时情况往往是这样:说诗者以歪曲之意,却以成就无心插柳之功。正所谓歪打正着、捕鱼得珠。孔子解《硕人》曰:“绘薯后素”即其一例。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郑玄注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情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案考工记云,画  相似文献   

19.
《凤凰涅槃》中“群鸟歌”的最后一节是白鹤的歌,其辞曰: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么?你们死了么? 从今后请看我们高蹈派的徜徉!”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一卷对“高蹈派”的注释说:“高蹈派,十九世纪中期法国资产阶级诗歌的一个流派,宣扬为艺术而艺术!”。 这个解释,就这个名词来说,当然是不错的;就诗的原意说,似乎不甚相合。 在《凤凰涅槃》中“群鸟歌”,这一节,是凤凰自焚后,群鸟都沾沾自喜,各自炫耀自己的特长,表现出得意之色,似乎“禽中的灵长”已经死了,禽类中就要数我了。岩鹰凶猛强悍,梦想做“空中的霸王”;孔雀有美丽的羽毛,就显示它“花翎上的威光”;  相似文献   

20.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