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和谐”思想是古希腊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静态”和谐论和赫拉克利特对立统一的和谐说最为突出.另外,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也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和谐”思想.这些“和谐”思想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数”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核心,但“数”是为“和谐”服务的,对“和谐”的追求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从事科学、哲学和宗教活动的最终目标。“和谐”思想的形成,既是实践经验的产物,又与希腊的文化传统密切相联。“和谐”思想的提出,拓宽了哲学研究的领域,预示着古希腊哲学发展方向的改变,对朴素辩证法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我们认识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和谐教学思想和谐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和谐教育思想。古人言:“授人以鱼,则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身受用”。因此,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确立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和谐教学,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给予了教师在主导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更强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发展的空间。笔者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应当是:教学材料、学生背景———学生发展问题———教学…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教育思想强调社会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建国以来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定位在传统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下都存在一定偏颇。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以促进政治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人性和个人价值的培养,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重视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是古希腊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71):153-154
和谐教育凭借其以人为本、促成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而成为现代素质教育趋势与背景下重新回归到一线教学与教育研究领域之内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其自古希腊之雅典至当下,皆活跃在教育者的视野中,而具有悠久的发生历史与可观的预期实施效果。在此,据其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形式切入角度,面对目前非和谐教育不容忽视的现状,高中化学之"和谐教育"便具有了可被实地实施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境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建立人文、科学的校园环境文化和创建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教育》2005,(5):25-26
和谐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发展,同中国一样古老,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雅典奴隶制国家,为了适应当时其内部“民主”的需要,提出了培养“和谐的人”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雅典教育则分为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指智育和美育),亦即通过这两种教育来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古希腊“三哲”都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如亚里斯多德继承其老师柏拉图关于灵魂三分法的思想。也把灵魂分为理性灵魂、动物灵魂和植物灵魂三部分,还分别与三方面的教育相应对,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和谐教育思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头,都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互补,开我国和谐教育思想之先河,儒家吸取诸子百家和谐教育思想之精华,使我国和谐教育思想逐步可操作化并为统治阶级所接受。西方继古希腊、古罗马先哲和谐教育思想之后,在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契约论、民约论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近现代和谐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当代和谐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和谐教学是课程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理念之一,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和谐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具有人本性与主体性、全面性与整体性、差异性与独特性、协调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在实践层面上,和谐教学以人的整体、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遵循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顺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营造安全自由的和谐课堂和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11.
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也是和谐社会的“黏合剂”,感恩教育因其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和独特功能,越来越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下,在青年回馈社会意识日益淡薄的背景下,我们从和谐社会的视角现照感恩教育,深刻剖析感恩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归因,积极探寻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途径,对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海基础教育要立足于“四个率先”实现的重任,大力推进改革,实现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进行先导性、开创性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上海基础教育必须大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坚持教育公平,推进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和谐,关注与国际大都市定位匹配,推进基础教育促进城市发展的和谐;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诸育和谐;追求教育内容统整,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建设和谐;加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推进以教育领军人才为重点的师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李春生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9):32-35,40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结合就是"和谐发展"。马克思的历史进步尺度思想对"和谐发展"有多方面的启示: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会促进人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人的发展程度的标识;"共同富裕"是生产力与人"和谐发展"的归宿;主体创新能力是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力。唯有实现"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两个社会进步尺度的有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德育应和着时代发展的脉络,由片面的"政治人"、"经济人"导向向新时期的"和谐人"的导向演进,并由此影响了德育实施方式。新时期高校德育只有立足于把相关思想、政治、道德知识的传授、习得和践履同大学生的个体生活世界相联系,在具体的生活体验中整合人存在的多样性,才能使人获得人性的丰满,达至"和谐人"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孙膑兵法》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理念,体现了孙膑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人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人际、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维护了中国的多民族和谐统一,"人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人和"思想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以经济增长为要务,以和平发展为指导,以"富国强兵"为基础。建设强大的军队,可有效地化解国际矛盾、减少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人和"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和"思想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战略,提供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深层理念支撑和极富价值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的语境下,和谐是一种目的与状态,是一种暂存的、动态的生成过程,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审美品格.基于和谐理念的课堂教学,应通过对和谐教学价值取向共同体、互补共生的和谐课堂教学体系、"你一我"对话式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而不同的课堂生活、生态型的和谐课堂文化以及宽容、民主、开放与探究的和谐教学情境等方面的建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渠道,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适应时代的发展,确立新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这些“9 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对教学改革创新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和谐思想大致包括九个方面,即作者身心的和谐、文章写作动机和情感的和谐、文章意蕴主旨与文辞的和谐、文章结构的和谐、文章语言的和谐、文章风格的和谐、文章修辞手法的和谐、文章文采的和谐、文字音韵的和谐。这些和谐思想体现了刘勰本人的和谐追求,而这种和谐追求又可以明显看出《周易》的“太和”境界和“尚中”思想的深刻濡染。《文心雕龙》的和谐文论观,具有鲜明的美学意蕴,它既是对前人诸多和谐论述的继承,又对后世产生不小的影响。这些有关和谐的理论与实践,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和"世界和谐"的思想精华,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相应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仁义道德"、"中庸尚和"、"正心修身"、"天人合一"等精神内核,回应了诸如"道德危机"、"传统发展观的‘代价论'"等造成当今社会不和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中国传统"和"文化必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蔡桂真  祝刚 《中学教育》2011,(5):58-62,91
教学中存在着和谐与冲突两种状态的二元悖论,主要表征为:"教学冲突"的缺席将教学矮化为控制与规训,教学和谐的过分膨胀造成教学的"浅表化"和"形式化",教学中和谐与冲突的割裂造成教学缺乏动力。本文在界定教学冲突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冲突具有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学群体发展的教育意蕴,同时认为教学和谐与冲突应保持必要的张力和双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