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出现过众多的少女形象,如《萧萧》中的萧萧、《三三》中的三三、《阿黑小史》中的阿黑、《边城》中的翠翠以及《长河》中的夭夭,这些可爱的少女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湘西少女图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笔下所描写的那个边远神秘的湘西世界提供了鲜活的可感性。而这些少女在作家的笔下又无一不是天真可爱、纯洁美好的,仿佛都是作家眼中"美"和"爱"的化身。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些少女形象的分析揭示出沈从文在她们身上所寄托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对湘西自然景观的描写,对纯朴率真的乡下人的刻画,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神奇丰满的湘西世界。而我们如果从生态文明的审美角度出发,通过对《边城》空间叙事结构的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结构的安排也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体现。他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为了达到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著名京派作家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一方面对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进行了纵情的抒写;同时,对湘西女性所禀有的原始淳朴、率真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予以浓墨重彩的描写与讴歌,其笔下的湘西世界与当时的异化、病态的都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显露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生态内蕴与生态意识。本文试以生态学视域为切入点,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为参照对象对沈从文小说的生态意蕴及生态意识加以释析。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其文学作品中,对湘西世界进行了赞美,而对于都市文明进行了猛烈批判。本文就沈从文特殊的人生经历,探究沈从文对都市文明肆意批判的真正原因,并通过他的小说创作,揭示出沈从文在极力批判都市文明的同时,无意间却向读者展示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所在,而这些进步,正是湘西世界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调唱出了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并从中表现出了多层次的文化批判和反思,其一是大多数人经常谈到的那种对城市现代文明的批判,其二是深藏在作品中的也足为人们所忽略的,沈从文对他深爱的湘西淳朴民风和乡村文明本身进行批判和反思。本文着重对后者进行初步探讨,用以揭示沈从文小说文化批判和反思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聚焦自然和女性的命运,讽刺了当时工业文明的发展及男权制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摧残,都以悲剧收尾彰显了作家对当时父权制的不满以及强烈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邱丽平 《大学时代》2006,(10):29-31
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精心构筑的一隅精神家园,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淳朴的湘西传统文明正遭遇现代文明的无情解构,作家的理想家园正在走向陌生而远去。作家对古老湘西传统文明逐步走向衰落的命运,感到无比的惋惜、悲哀及怜悯。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和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创作都带有浓重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又幻化成小说中对大自然的偏爱,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了他们共同追求的生态理想。只是由于两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使他们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时处理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托马斯·哈代创造了一系列背离自然、向往都市文明的人物,用这类人物的毁灭增强悲剧氛围和批判力量,从反面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沈从文则创造了记忆中美丽的湘西,正面传达作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沈从文的小说入手,聚焦于其《长河》第一部,条分缕析出城市文明与湘西世界碰撞的痛苦与火花,以及由此而来作家创作心理的复杂与矛盾。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想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纪。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受情的纪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家中,沈从文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他用辛勤的笔,自然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故里湘西的生活,使湘西走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走向了世界。作者以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人们提供了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边城》。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以"乡下人"特有的眼光,观察着都市文明,嘲笑着都市的丑恶,认为都市的人生形式远远不及湘西的生活状态。而事实上,沈从文在极力批判都市文明"病相"的同时,无意间却向读者展示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所在。这些进步,正是湘西世界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13.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洞穴是湘西母体文化的象征,故事通过人物对山洞生活的眷恋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归原始母体文明的强烈愿望,但是野人最后被剿灭的悲剧则预示着湘西原始文明必然失落的命运.写作是作家回归子宫的隐秘愿望的达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喻".自由囚徒走出山洞,就好比是现代知识分子从落后的乡村走向城市.当知识分子走出"山洞",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在洞外,并希望解救洞内的人,而沈从文选择了返回洞中.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独立意识和独特风格的作家,对于女性的探讨是其作品的主题之一。纵观沈从文的作品,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人物形象的解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湘西小说中的自然女性形象,包含美丽纯情的少女,如翠翠、三三等;身世凄苦的童养媳,如萧萧、三翠;沦落到生活底层的妓女,如《柏子》中的妓女、老七;勤劳踏实的寡妇,如黑猫等。另一类是城市小说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如:《绅士的太太》中的绅士太太们。两类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构建了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在中国现代文学长廊上焕发出熠熠光彩。  相似文献   

15.
沿着沈从文的生活足迹,我们从乡村走向城市;追随他的精神,我们又从城市回到乡村.包括沈从文在内的许多现代作家,甚至整个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精神取向与物质取向的矛盾.这种矛盾究其实是城市(工业)文明与乡村(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在其长篇小说《长河》中运用飞白这一修辞手段实现了对在城市文明入侵乡村时所呈现的丑态的嘲讽。让读者在一句句幽默的言语中,感到一种讽刺。使用的飞白类型主要是文字飞白和逻辑飞白两种。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绿色发展的程度,只有煤矿区绿色发展才会对人类有利。如何衡量煤矿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已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和城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的研究基础上,对矿区生态文明的概念和特点进行阐述,运用频度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制度5个方面构建一套能客观反映煤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重读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中篇小说《白轮船》,不单由于它反映的主题切合当下呼唤生态文明的现实,更由于它以童心视角为关照,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命景象的多彩呈现,使得它所展现出来的激情关爱生命、眷恋美好事物的人文情怀更显厚重、深刻,并充满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这种情怀,似乎在林海音《城南旧事》、沈从文《边城》中还能同样感受得到。小说展现出的,是作为主人公的小男孩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现实与想象中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现实热情和当下关怀。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种分裂性。一方面,贾平凹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对农村怀有炽热的情感,对乡村文明或传统文明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他毕竟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具有受都市文明渲染的观念意识和价值立场。所以他具有乡村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因子,而这二者常常表现为矛盾冲突,使他常常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徘徊,这就造成了贾平凹主体人格的分裂性。主体人格的分裂性反映在其乡土小说中就造成了他的乡土小说的分裂性。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耦合性,是生态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罗康隆教授在《资源配置视野下的聚落社会》一书中,基于他20多年扎根田野的经验,系统解释了湖南通道阳烂村的各种生态文化事项。研究认为,这些生态文化事项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人性理念,同时维护了阳烂村生态生计生命的协同发展。为此,在研究实践中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