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化自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犬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主体包括国家、民族、政党及个人。文化自觉不仅决定民族、国家和政党的前途命运,亦对促进个人发展、提高个人生活品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期《主编笔录》拟从文化自觉与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与同学们共同体会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及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高校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课基本上都是对传统中国知识的平铺直叙,而一个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概论》课更应该是新时期中国青年的道德熏陶课和自我反省课。“义”是经典中国最核心的价值,在民族复兴的今天,突出“义”的教育特别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发展面向世界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完成“文化强国”的使命,文章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从一百五十年前马克恩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对文化全球化的预言中寻找启示。最终落脚到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现代与传统、世界与民族关系上采。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言文则是其中的瑰宝,是学生打开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把钥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标准》中,在强调数学文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数学文化”被设计成一种具有特殊教育目标的“课程模块”,在教学中,通过“数学文化”的传播、交流、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文化特性的了解和数学本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相似文献   

6.
“文”义阐释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探讨中国人对文化的认识不能不涉及“文”,和今人所说的“文化”一词意义最为按近的莫过于“文”,无数先哲在这个神秘的字眼面前留下他们智慧的思考,若将其爬梳剔抉,颇能见出中国人对文化的一些独特认识。“大哉文之时义也”——关于“文”的形态结构今之“文”多指文学、文章,在古代却没这么简单。梁昭明太子云:“  相似文献   

7.
“文化类”的中考作文试题,内容有直指地域文化色彩的,有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价值的,有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语文等领域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要命题者的关注。比如2010年求。传承中华文化,创新中华文化是语文学习的大方向。因此,"文化类"的作文试题也越来越受到中考天津卷要求以“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消费节’”为材料进行作文,吉林卷要求以《端午的味道》为题作文,江苏盐城卷要求以《书香作伴》为题作文,还有湖北襄樊卷要求以《阅读,让我》为题作文等。这些文题意在探寻中国灿烂文化,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这就要求考生视野开阔,博览群书,积淀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扬文字,挥洒才情。  相似文献   

8.
在内地西藏班的教育情境下,势必要求内地西藏班学生面对主体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表现出多元一体的认同趋向,既要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又要理解和接受主体民族文化;既要重视主体民族文化的价值,义要促进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内地两藏班办班学校,浙江省菱湖中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西藏班学生“融入校园、走出校园”,促进了汉藏文化交融,增进了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9.
“数学文化”教学的认识和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数学文化”的强调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特别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实践新课改,体验新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数学文化”的认识和在教学中的实施谈谈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对一个民族、国家资深的文化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对自身的文化生命力有着坚定的信念。小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核心课程,在培育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统编教材,从价值思考、实践路径、课程资源的整合方式三个层面探讨“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路径探究。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对学生"三观"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校园育人环境的营造上,大部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课堂教学脱节,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密,导致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现阶段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大文化观"理念引领下,把专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出能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文献记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在于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福州作为历代福建省首府,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对全省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并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闽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主要贡献,一个是在宋代,开闽学先河,承理学南传、成理学重镇。另一个是在近代,禁烟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瀛环志略》迎来中国社会启蒙时代,《天演论》开启中华民族心智,有力地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规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与文化的一种新型整合,它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精神性的文化形态.作为后现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网络文化彰显了视觉的中心性,表明了图像的转向,宣示了文学的退场.在网络文化里,文字本身亦正在日益变成图像,人们的观看行为就是一种读图行为.网络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图像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身份与保护文化多样性 --从怒江开发的讨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化身份的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显然已成为非常尖锐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兼顾,而且也必须做到人口、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兼顾。即不能不顾环境进行掠夺性的发展,也不能以环境问题为借口,无视人口发展的正当要求。当我们完美的环保主义进化到要把人类文明的范围,扩大到全部生物物种和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至少应该保留对我们同类中的弱势群体的同情心,特别是对现有贫困地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文化身份不仅仅是一个认同的问题,它也包含着重新建构的问题,即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组织中的文化失灵与文化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在大学组织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大学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大学组织高度异质化,文化价值体系在大学组织整合中的效力大大削弱,出现了文化失灵现象。大学应该加强组织文化和整个学术系统文化建设,改善和恢复文化的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7.
学校文化发展中的学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尝试从学校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解释学生文化(这里的学生特指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是在特殊的学生群体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学习态度、人生理想,它对于学生个性品质和社会规范的养成具有规范价值、导向价值、理想价值,并可以通过传承、体验和创造来深化学校文化发展中的学生文化,并对学校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廉政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之际,对廉政文化的阐释林林总总,或窥斑见豹,或借古喻今,考察的视角不同,则观念各异,但如果缺乏全面、系统的学科概括与分析,难免会有失偏颇、流于肤浅,甚至形成误导。“廉政文化的文化学透视”正是对廉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9.
先秦工艺文化产生于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以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宗教艺术的方式得以形成、存在、积累、传播、继承和发展的。先秦工艺文化实际上就是宗教艺术产生、发展、演变的文化。而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制成的工艺美术品,不仅是先秦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先秦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折射出校园人的精神追求;制度文化建设要侧重于把精神文化建设制度化;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大学精神的铸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