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洛夫《教育学》:斯大林意识形态的教育代表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当今俄罗斯学者的研究为基点,对凯洛夫《教育学》在前苏联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重新的研究。首先,本文对二十年代的苏俄教育思想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此时苏俄的教育思想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结合体。到了斯大林时代俄国教育思想发生了转变,其中的原因就是斯大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凯洛夫《教育学》就是斯大林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遵照列宁关于文化革命的一系列教导,从苏联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列宁的教育思想,为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斯大林关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科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它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学习苏联教育学到"文革"中批判苏联教育学;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科教兴国";从封闭自守到改革开放;从教育学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中国教育科学正越来越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走向世界。然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还需要正确处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外国教育经验与本土经验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由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现实、谋划未来!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斯大林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5.
苏联战前兵器工业所取得的成就,是斯大林时代国家对其源源不绝地倾注人力、对力、物力和科研力量的结晶。斯大林的个人因素对苏联兵器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下,苏联战前的兵器工业为其赢得二战的胜利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时期长期的党和个人过分集权的执政体系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也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因素.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之一,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道家治世的角度来看,苏联执政体系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因为违背了"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取之予之"的治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充分吸取传统哲学的思想,对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去世后,从五十年代下半期起到六十年代中期,尤其是六十年代初,苏联的科学技术获得了极其迅猛的发展。这种情况有别于斯大林时期的发展,并且成为七、八十年代苏联科技发展的新起点。和政治上的发展相同步,这是一个充满色彩和光辉的时  相似文献   

9.
关于苏联模式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制度。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管是取得的成就还是所犯的错误,都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赫鲁晓夫上台执政时 ,斯大林模式已经严重僵化 ,各种弊病日渐暴露。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 ,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因而成为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演变过程中,明显存在一种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即"超越阶段"思想.该思想最早出现在列宁时期,到斯大林时期基本形成并得到初步实践,赫鲁晓夫将其发展推至历史顶峰,勃列日涅夫也没能摆脱它的持续影响甚至将其进一步发展.事实上,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对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初,斯大林是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也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事业的领袖.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对苏联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政治体制模式于我国政治体制的形成曾经起过一定的极积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探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体制形成过程的经验教训.对于加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揭示1945-1949年苏联对华政策转轨的历史拐点,探讨苏联从同国民政府结盟转向同中共领导的新中国结盟的根本动因。二战末期及战后初期,为了确保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斯大林同国民政府签署了同盟条约。其后,随着国际与中国国内局势迅速出现重大转变,斯大林开始将中共视为其实现对华政策目标的工具。尤其是在1946年5月,苏军自中国东北撤退后,斯大林开始在这一地区向中共提供有限的非公开的援助,对中国内战局势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到1949年初,由于中共革命胜利前景的日益明朗,以及毛泽东向苏联"一边倒"的强烈意愿,斯大林开始放手支持中共夺取全国政权。至此,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转轨。基于对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本文认为,苏联与中共结成同盟的根本动因是现实利益而非意识形态,中国内战及其结果导致了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4.
约·维·斯大林所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书,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所作的宝贵贡献,所以成为一切科学领域内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特别是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约·维·斯大林的这些著作对於历史和苏联宪法的教学有著巨大的意义。苏维埃的教师们以极大的兴趣去钻研约·维·斯大林的著作,并在著作中获取知识以运用於少年一代的教育中。  相似文献   

15.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并经过反复讨论,制定出一项利用斯大林逝世的心理战略计划,力图充分利用斯大林逝世提供的机会和苏联权力转移的内在困难,实施心理战和隐蔽行动,以削弱苏联的力量和影响。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计划不断发展,构成艾森豪威  相似文献   

16.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斯大林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造成的失误,都与这个时期干部制度建设的得与失有密切的关系。斯大林在巩固和完善列宁建立的干部制度的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新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对斯大林时期干部制度建设及其经验教训做一番历史的考察,可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苏联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学者译介了大量的苏联文学理论。苏联的文学理论对中国作家、文艺理论家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苏联文论的译介,主要包括高尔基、斯大林的文学理论、日丹诺夫的理论、苏联学者撰写的文论教科书和著作、"黄皮书"等。  相似文献   

18.
项建英  杜莹 《教育评论》2014,(4):149-152
从清末到建国初期,日本教育学教习、美国教育学学者、苏联教育学专家在中国教育学科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末日本教习是中国教育学术发端的重要推手;民国时期,美国教育学者来华促使中国教育学术蓬勃发展;建国初期,苏联教育学专家的到来使中国教育学术出现结构式转型。在中国教育学术的发端、发展和转折时期,外国来华教育学者在中国教育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对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斯大林所处的时代是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他在哲学上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无产阶级夺权以后如何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因此,斯大林哲学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继列宁之后,以斯大林为杰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于当时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