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从港台片打入大陆市场,使人们开了眼界:噢,原来港台片是这种风格——武打、言情、古装戏、生活片。总之,让大陆人多多少少对港台影视有了了解。这的确是件好事。然而也留下了后遗症,问题出在大陆人身上,就是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影视歌星们不明不白地动辄就来个“好喜欢”之类的词,让人听着不伦不类不舒服。由于语言习惯等因素,用“好”字来修饰某些事物是港台人的习惯,张口就是什么“好难过”,“好温馨”,“好激动”,“好可爱”,“好厉害”、“好想你”,“好漂亮”,“好美丽”,“好讨厌”,“好……”一类的。以副词“好”来修饰形容词、动词表明一种程度,与之相类似的副词还有“很”、“特别”等。后两个词是大陆人表达的习惯,“很  相似文献   

2.
微软开发的人立方关系搜索力图在全面分析互联网中记录人的社会活动信息的基础上,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动态结构图景,从而为人们观察和认识社会的关系结构和运行状态提供新的视角。它在哲学思维层面和社会生活层面之间建造起一个技术的桥梁,对正在运行的社会中人的关系进行直观的图解,这一技术的创造、发展与完善,必将有效地帮助人们认知互联网世界所记录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社会运行的主流动态,认知人自身在社会普遍联系结构中的位置,认知整个社会联系与运动的过程对人的自身利益与命运的影响。这种致力于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新的互联网信息搜索技术,对于解读和促进人类现实文明形态和数字文明形态之间的能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讨新闻与美学,新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本文拟就此发表一孔之见.审美关系广泛存在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人为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活动中,人与现实(社会和自然)结成不同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关系,在这之上产生出各种精神的关系,如理论关系,宗教关系,艺术关系,审美关系等等.所谓审美关系,指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创造.一方面,人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欣赏体验着现实美,另一方面,人又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现实,创造生活,推动历史的前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世界,同时也创造了美,创造了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劳动中,人把自己的热情、智慧、意志、理想等对象化到被改造了的自然之中,使得非人的自然发生了属人的变化,“人们在‘人化了的自然界’中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实现,从而产生愉悦感,这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它与人构成了审美关系”(周钧韫《美与生活》第29页).由于生产和分工的发展,这种审美关系逐渐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出现了集中反映人对  相似文献   

4.
张霖 《今传媒》2016,(3):81-82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管虎在他的最新电影《老炮儿》中依然秉持着对社会底层人物探讨的态度,遂在这种讨论中展现社会中老百姓平实的情感状态,还原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原风景.本文将以影片《老炮儿》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变化为角度,探析影片中角色的价值意义,从而透过电影里的镜头感受这个时代带给人们的心灵变化,以及人们与社会之间矛盾的展露及融合,渗透出导演所要给观众描绘出的理想人生.  相似文献   

5.
罗尔纲(1901~1997年),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在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人们只要谈到太平天国,无不想起罗尔纲先生;只要提起罗尔纲先生,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太平天国.罗尔纲是研究太平天国的一代宗师,经他长期搜集、整理和编辑而成的<太平天国文献>四巨集,<太平天国资料汇编>1200万字,由于他悉心勘考、去伪存真,给太平天国的研究者们以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个人的自处和与人相处中,理性匮乏,而戾气盛行。这种戾气所至,使人们对一切事物都失去基本的同情和敬畏,对社会失去基本的信任。被戾气摆布的人,难以跟自己、进而跟周围建立温暖明亮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的作者原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师,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在文章中介绍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即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媒介对人们在各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鲁汉在他于1964年出版的《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等著名论断。他的名噪世界理示色激发了人们研究各种传播媒介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这一现象至今未衰,随着人们对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各种媒介的认识逐步加深,人们对媒介与人的关系的透视也越来越清晰。现在人们认识到媒介是主体人与客体一世界的中介。人们创造出传播信息的媒介,用来传递人的思想、经验,借助媒介人创造的精神文化散播得更加广泛,更加深远,媒介大大地延长了人的各种器官。但与此同时,媒介对社会,府接受者和使用者来说,它又限制和决定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麦克鲁汉所说的“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这就是说:主体人是通过各种媒介来认识外部客体的,人们从媒介中得到的对客体的间接经验是经过媒介改造了的经验。这种主体人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在经过了媒介这个观察窗去看对象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得出的。这一过程就象人们在使用比喻认识未知客体一样。比喻实则是人们通过比喻客体来认识比喻主体从而进行新的总结的过程,譬如“她象花一样美”,这一比喻是人们通过“花”这一客体去认识“她”这一主体。媒介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丰富间接经验的过程中正是发挥如此的功能。媒介是人们创造出来为自己认识世界提供的一种渠道,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改变、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制约着人本身。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孙振斌同志还随稿附了一封给朱光烈同志的信,信中提到了国外传学研究的焦点所在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这篇稿件,也在此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8.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就可以观看自己喜欢的新闻,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但随着新闻传播渠道的改变,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的工作能力对新闻报道来说有着决定性作用,能否在融媒体时代发挥出自身的工作能力,关系着新闻报道的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制作出符合时代标准的创新性新闻报道,让新闻报道能更加持续地发展,发挥新闻报道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说文·小部》:"小,物之微也。""小"可以引申出表示程度低的副词用法。程度副词"小"一般认为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后世汉语一直沿用,在微度副词整体低迷、使用数量少的大环境影响下,一直中规中矩低调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权力",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每个家庭都会有孩子,在孩子长到十来岁的青春"逆反期"以前,父母一直对他们行使着绝对的权力;恋人们会试图为"控制"两人间的恋爱关系,在不声不响的斗智斗勇过程中支配着快乐。从这种意义上说,权力总是涉及着一个人对另一人的影响力和支配力的问题。因此,组织传播中存在着权力乃至权力斗争现象,也就不足以怪了。  相似文献   

11.
一 改革开放30年了,这段历史的起点--1978年,是令我难忘的.这年年底以前,华国锋同志主持党中央的工作,指导思想上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阻止人们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批评,而整个社会要求改变这种化的指导思想的呼声也越加高涨.  相似文献   

12.
一 改革开放30年了,这段历史的起点--1978年,是令我难忘的.这年年底以前,华国锋同志主持党中央的工作,指导思想上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阻止人们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批评,而整个社会要求改变这种僵化的指导思想的呼声也越加高涨.  相似文献   

13.
雷娜 《东南传播》2016,(3):20-2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的欲望被放大了。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以致轻视,而传统道德对人的约束能力也在慢慢减弱。在技术、利益和金钱的驱动下,人们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向着具体的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转移,超脱现实的影像世界仿佛使人们迷失了方向,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精彩和神奇,反而使人们变得冷漠与麻木。色情与暴力,扭曲与变形,不可想象也超乎想像的视觉冲击,使人们无所适从。电影给人们带来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矛盾之下,就要求我们换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这种矛盾,并使之在艺术的领域内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4.
李彦 《新闻前哨》2013,(7):95-96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到网络成为网民,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网络语言也正影响着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这种语言随着网友队伍的壮大,走出了网络这一虚拟世界,融人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成了人们的口语。与此同时,这种快速发展的语言也影响着传统媒体,出现在广播节目中。如何做到网络语言与广播语言的完美链接,对广播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云先 《大观周刊》2011,(50):137-137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创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物质文明。可在这种快速“生产文明”的过程中,严重的环境问题正日渐成为制约发展并威胁人类自身存在的隐患。有识之士指出: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是由人的盲目行为造成的,要改变这种恶化的关系还要靠觉悟了的人的自觉行动。在语文课上做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与加强环保教育相结合,既是可行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张爱凤 《新闻大学》2012,(3):100-105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微博的崛起和发展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文化事件。在当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政治理论已经过时,以文化身份、个体欲望、多元价值诉求为核心的文化政治既显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活跃在微博空间。微博重新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权力关系,那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被忽略、被压抑、被定义的弱势方依靠话语"释放"和"聚合"的力量,对权力关系的强势方发起了挑战。这种嵌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文化政治一方面释放了大众传播时代被抑制的大量平民话语,在某种时刻成为社会压力和矛盾的减压阀,另一方面也对宏观社会政治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粗略地探讨了美是什么,美在哪里,它有哪些种类和形态之后,还有必要研究人们发现、认识、接受美的一些特点,这就涉及到美感以及它的某些特性了。和功利关系、伦理关系所不同的是:审美关系是人对那些具有审美价值属性的对象在特殊观照的情态下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关系。“观照”一词也许费解。那么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明,便是“双向交流”。对象的审美特性先作用于人们,人们的感受和感情又反馈到对象之中,从而引发出人们感情的反应、精神的满足和理智的启迪。这种特殊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这两年,我对上高中的儿子,在学业上的解惑空间日渐萎缩。数理化早在初中时就拱手相让,现在语政外也节节败退。倒是儿子,成了我“五十岁学吹打”,按弄鼠标的老师。尽管我不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但这种“父为子纲”亲子关系的“颠覆”,还是会让人感到难堪。  相似文献   

19.
李丽  雷鸣 《新闻世界》2010,(12):71-72
在现代市场机制中,广告为人们选择产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消费的消费潮流。本文分析了产品、广告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广告为我们创造的消费概念和理由,不是人真正的需要,只是借助人们对意义的需求来生产商品之外的附价值,利用广告符号建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市场竞争中利益关系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20.
夏厦 《新闻传播》2013,(12):95-96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自身生活质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提升着,科技的发展带动产业进步,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换来了美好的生活。在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人们开始逐渐地将自身注意力转向社会各界的新闻动态中去。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已经逐渐地到来。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将世界各地新鲜事件了解清楚。随着网络的推广和应用,人们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的巅峰期。在这种社会状况之下,新闻报道成为了主要的信息流通方式。由于新闻具有专业性和真实性两大特点,所以广受大家欢迎。而在新闻行业中,人们的工作却并不像看起来一样容易,从信息采集环节开始,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本文针对新闻采访这一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这一话题对我国新闻行业现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