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记得还在大学读书时,老师曾说: “你们将来要去办广播。广播是给人听的,人们有选择权。你办得生动活泼,他听;你办得没有特色不吸引人,他可以把收音机关掉,不听。因此,你想让人家听你的广播,就要充分发挥广播所固有的特点,一定学会掌握手里的话筒。就是说不会运用话筒,不能算是完全合格的广播记者。”  相似文献   

2.
改革十年来,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并不富裕,同时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较大,这就使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在城乡出现很大差异。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多数农民电视机还买不起,报纸看不了,而收音机(特别是袖珍收音机)价廉、能听,这样,农村就需要广播,农民就喜欢广播。据中央电台听工部1988年抽样调查,城  相似文献   

3.
一项最新调查表明,中国百姓中广播的接触率为64.4%,有7亿多人听广播,收音机的普及率达69%以上,都市人听广播的比例更高达72%。这些数字表明,广播的魅力不但没  相似文献   

4.
"我们是听着广播长大的一代",70后以前的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在那个年代,是广播独步天下的黄金时代。对大人而言,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国内外新闻和广播剧;对孩子们来说,最难忘的就是站在广播下或抱着收音机听《说岳全传》、《杨家将》…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微博、微信、微电台等各种手机微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广播的传播优势也已不再明显。从过去的在收音机旁听广播,发展到坐在电脑前听广播,到如今的拿着手机点广播,随之改变的不仅仅是收听节目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节目主持人与听众互动交流半径及关注范围的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6.
我有许多要好的朋友,其中,广播就是一位最好的朋友。算起来,我们已经有20个年头的交情了。二十年来,我和广播的感情与日俱增,从她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得到了很多友好的关心和真诚的帮助。她给我带来了欢乐,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从1975年起,不论是在哪里工作,不论是出差,或者探亲,收音机都是时时伴随着我。听广播时间长了,竟对她爱得如醉如痴,忘乎所以。如果有一天不听广播,就好象缺少了什么一样。我爱听新闻节目,从中央台、省电台到地市台的新闻节目,我每天早晚都听。冬季,在瑟瑟的寒风中,我带上手套拿着收…  相似文献   

7.
业态     
《视听界》2004,(5)
美国人爱听广播据《环球时报》报道,在美国,广播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媒体之一。现在,全美有近6亿台收音机,平均每个美国人拥有两台多。根据美国广播收听率检测公司2004年的统计,美国现有13898家大大小小的广播电台,94%以上的人每周听广播,77%的人每天收听广播。在美国,广播业影响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各种及时、有效的信息。每天上下班高峰时期,只要打开收音机,许多本地的频道都在介绍交通状况,建议人们选择最畅通的路线。还有气象消息,任何一个地方的广播台,气象预报都是一会儿播两遍。美国广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点。在美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主席在开国时的讲话录音,从我孩提时,就一直在心中荡漾……。我爱听广播,但最爱听的是录音报道,我读初中时,利用放暑假去割青草卖的钱,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有了收音机,我如获至宝。节日期间,广  相似文献   

9.
王伟 《河北广播》2006,(4):60-61
“十年前,我还在上中学,一天无意中打开收音机,听到《灯火阑珊》这个节目,由此我认识了李爽、黄迪、重阳……于是每天晚上听收音机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灯火阑珊》也便成了习惯。十年后,我走进了河北电台成了一名主持人,当我在直播间的时候,我知道还有他们的声音在飞扬……”,这是我在河北生活广播庆祝“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55周年特别节目”时录制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从一个广播“FANS”到广播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玻)董事长刘宝瑛来说,收听广播是他每天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在他家里,客厅、书房、卧室,都摆放着收音机,就连出差,收音机也是必备的一件“日用品”。洛玻人都知道他们的董事长刘宝瑛喜欢广播,提到他与广播的感情,大家都爱用“情何独钟”四个字来形容,而刘宝瑛自己则说:“我是与广播有缘的”。  相似文献   

11.
非洲大陆民族主义革命的浪潮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世纪,二十多年来,在独立的非洲,电视业从无到有,广播业也日益壮大发展。然而,比较而言,非洲广播电视业无论从设备和规模上讲仍旧是落后的。广播的收听、收视率很低:每千名居民拥有收音机100台,电视机仅10台。从接收机的世界分布看,整个非洲大陆拥有的收音机总数仅占全世界的4%,而电视机的数量则占2.3%。本文仅对非洲南撒哈拉地区18个法语国家和4个印度洋岛国的广播  相似文献   

12.
作为听众能够参加今天的座谈会非常的高兴,听到各位专家对河北经济广播的独到的见解非常的高兴。我喜欢经济频道很长时间了。我听广播的习惯是在厨房里放一个收音机,早晨起床打开,中午进厨房也打开,晚上也打开。还有,再听的时候手机有收音机的功能,在上下班的过程当中听。我对经济频道最熟悉的节目应该就是《北方快车》。《北方快车》这么多年了,它的口号喊的非常响。  相似文献   

13.
地方广播生存面临尴尬困境 这是一个令广播人开始感觉尴尬的时代,飞速发展的传播手段让广播新闻缺乏画面、转瞬即逝等先天不足被放大,在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中不占优势,广播开始被称为"弱势媒体".社会转型期竞争压力加大,社会群体的整体浮躁心理加剧,80后、90后新生代讲求个性,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安心于通过收音机听评书联播、听国内新闻,受众开始大量流失.  相似文献   

14.
有如亲临其境的广播当我们坐在收音机旁边收听球赛或长江大桥落成典礼的消息的时候,如果有人问:你是喜欢听文字通讯,还是喜欢听广播记者在现场直接向你介绍的口头报道呢?不用说,你一定是喜欢后一种的。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当你在听球赛广播的时候,那十分急促、紧张的声音,紧紧地抓住了你;听到惊险地方,会叫你透不过气来;听到胜利的时候,你又会跟  相似文献   

15.
从快、量、质中寻找广播新闻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担心,一旦电视机普及的程度超过收音机,受众从看电视、听广播,改成了看电视、听电视,广播怕要遭灭顶之灾。也有人乐观,刚刚开始试播的可视广播,将使广播重振雄风。我们不必杞人忧天,也不可守株待兔。广播还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一次──客观的调查1998年春,南京一家媒体在城市抽样调查队指导下,按科学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涉及500多户、取得5015个数据的广播市场调查。下面是这次调查中的几组数据:表示每天都听广播的人占41.97%;经常听的38.33%;表示很少听(一周少于一次)只占18%。在较固定的收听时间…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的进入家庭,广播电视报正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如果说现在收音机,尤其是电视机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基本生活资料,那么依附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广播电视报从目前看还远末成为家庭的基本生话资料。怎样才能使广播电视报成为家庭的“基本生活资料”——即广播电视报真正成为一份家庭化的报纸呢?本文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时策。一、广播电视报首先应是家庭休闲报有些研究人员把广播电视报的读者群总结成这样几种人:“放学回家”、“赋闲在家”、“机关茗家”、“企业居家”,他们既喜爱读书看报,又是喜欢听广播看电…  相似文献   

17.
汤汇炎 《视听界》2002,(4):89-89
欧阳修老夫子所言:言不激切,则听者或未动心。所谓“激切”就是表述事物要贴切、准确、通俗。传媒中的“言”必须“激切”,尤其是广播更要“激切”,更要个性化,让听众一听就明白。就一个节目乃至一个电台而言,广播语言个性化,形成特色才能吸引听众。听众通过收音机和广播喇叭,收听电台节目,全凭听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2004,(5):94-94
在美国,广播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媒体之一。现在,全美有近6亿台收音机,平均每个美国人拥有两台多。根据美国广播收听率检测公司2004年的统计,美国现有13898家大大小小的广播电台,94%以上的人每周听广播,77%的人每天收听广播。  相似文献   

19.
《视听界》2007,(1):61-61
今天,来自北京、上海、辽宁以厦江苏省内广播学专家和广播工作者欢聚在古都南京,举行2006南京广播评论发展论坛。伴随着新闻媒介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我们国家以社会拥有五亿台收音机、广播人口覆盖率超过90%的惊人数字,位居世界广播大国的行列。广播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经有了八十六年的灿烂历史。时过境迁,我们自豪地说,在充满现代气息的生活里,人们还是像需要空气和阳光一样需要广播媒体。  相似文献   

20.
王晓花 《中国广播》2006,(11):68-69
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曾影响过几代人的生活。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产业的不断繁荣,广播受到了来自电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传统广播不得不跟随时代的步伐,在不同时期做出不同的调整与变革——特别是在收听方式上,从最原始的用收音机听广播,再到通过录音机、电视机、互联网等工具进行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