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德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发展目标、职能管理和资金保障方面的分析,对德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情况 和建设特点进行了深入梳理,对比我国电子政务在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应从国家层面对政务体系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实施可操作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分步建设推进方 案、按需重组政府管理业务流程、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营造稳定政务系统运行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力 《图书馆学刊》2009,31(7):37-39
随着全球信息高速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全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信息化,其核心内容是发展电子政务。而高校图书馆实施电子政务是时代的客观要求,笔者提供了高校图书馆电子政务建设应用的实例、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与发展,我国政府服务水平得以逐步提升。然而,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在电子政务方面深具应用潜力。本文分析了微博的传播机制,结合我国电子政应用现状,归纳了微博在电子政务方面的传播特性和应用优势,旨在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江柳 《新闻世界》2013,(7):158-160
【摘要】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与发展,我国政府服务水平得以逐步提升。然而,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在电子政务方面深具应用潜力。本文分析了微博的传播机制,结合我国电子政应用现状,归纳了微博在电子政务方面的传播特性和应用优势,旨在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菁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126-126
本文分析了电子政务背景下实施CRM的可行性,并基于CRM的核心理念审视了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用户需求未得到满足、信息与服务的供需不匹配、用户细分不足、信息与服务传递渠道有限、用户培育不足等。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认为CRM的实施应与当前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相匹配,其重点在于提高信息与服务的可获取性。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若干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程钰 《兰台内外》2011,(6):13-13
建立廉洁高效政府是我国推进电子政务的内在因素,实现信息化、民主化是推进电子政务的外在因素。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为电子政务建设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机关档案信息资源则是调节、引导电子政务全面建设的基础要素。根据目前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进程和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新的办公方式。近年来,我国的电子政夯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为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发展的水平,应在各级政府中设立首席信息主管(CIO)来全面统筹电子政务建设事宜,有效地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贾宝军 《大观周刊》2011,(42):76-76
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本文对如何发挥电子政务平台在发展农业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应用电子政务发展农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法律法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产生,电子政务的法律问题日显突出。电子政务的运行必须在法律监督之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必须基于信息法律的保障,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建设法制社会。发达国家电子政务法律比较完备。我国重视信息法学工作,但电子政务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必须进一步加快其进程,完善电子政务法制环境,保障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应用现状,归纳了基于电子政务的微博应用特性与优势,分析了我国微博在电子政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compares China with European Union (EU) in e-government readiness and e-particip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Nevertheless, EU is still leading in the e-government development. Then based on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s in EU, we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面向用户的电子政务服务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上海等城市为样本,通过调查各地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发展规划及其应用中的用户反馈,指出了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实施中的过分依赖信息交流技术等问题,并通过构建EGSS服务系统,从整合业务流程、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保障系统安全等途径入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罗贤春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5):123-113
以政府决策为载体的电子政务隐性信息资源开发,是政府对信息资源应用的“示范作用”的体现。以主题地图的主题、关联和事件要素为基础,开发出面向主题定位的导航目录、面向事件关联的信息空间和面向关联阐释的知识地图,从而形成面向应用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SaaS模式下的电子政务系统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aS在中国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却凤毛麟角。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应用SaaS的可能性,提出SaaS模式下的电子政务系统框架设计方案,并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在应用SaaS时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众多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的新概念。首先,我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将其列入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其次,众多研究者从各种角度探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相关内容;第三,部分省市开始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试点工作。上述研究和实践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在我国的应用。然而,如何充分发挥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在电子政务中的基础设施作用,如何建设目录体系等问题仍是摆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电子政务的信息公开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服务中存在的信息公开量少、互动交流不足及公开途径比较单一等问题,简要介绍瑞典、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及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优势。通过调查与案例分析,总结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几种主要模式,提出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服务效率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数据驱动下,与日俱增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愈发表现出多源异构的特性,基于大规模语料设计一套电子政务领域内中文术语深度层次关系的自动化识别方案,不仅有利于从内容与结构层面弥补人工构建领域词表的不足,且对于我国政务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与后续应用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分别基于内容与结构双重视角识别电子政务主题词表内术语间的深层关联,通过谱聚类生成的基于内容的层次关系为初步框架,凭借形式概念分析生成的基于结构的层次关系为后期修正指导,以期构成兼顾关联术语召回率与准确率的电子政务领域术语本体。研究结果显示,电子政务术语本体的层次结构合理有效,且术语层次关系的评价结果表明知识本体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延伸性。  相似文献   

18.
试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政务信息资源的新型信息形式,具有多维性、交互性、集成性、虚拟性、开放性和不安全性等特点;指出建设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对政府转变职能、传递政令、反腐倡廉、节约开支、沟通上下、信息集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我国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现状的基础上,详细研究政府部门组织结构的特征、政务信息流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部门的条块分割会阻碍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将成为电子政务水平整合的主要障碍。据此设计支持我国电子政务水平整合的信息系统,提出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功能模型以及层次结构,最后用一个实例来说明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谢丽娜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9):113-121
[目的/意义] 政务社交媒体已成为各国电子政务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广政务社交媒体的应用,需要了解影响用户使用的因素。[方法/过程] 梳理和总结当前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电子政务用户接受/采纳模型的相关研究,从概念界定、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述评。[结果/结论] 将政务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获取影响因素划分为5个层面,即技术层面、组织层面、环境层面、任务层面和个人层面,以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