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概念必须同一──答张洪玲同志叶向荣长沙张洪玲同志《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一文(见《编辑之友》1996年第4期)对我的《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见编辑之友》1995年第5期,一文的基本论点、论据提出了否定意见。我见了感到非常高兴,因为《...  相似文献   

2.
编辑作品概念重构●叶向荣【长沙】在研究编辑概念的过程中涉及到编辑作品概念,我发现我国《著作权法》的编辑概念和相应的编辑作品概念,存在逻辑矛盾和法理缺陷,应当纠正。我认为编辑是组织、审阅、编选、加工原创作品而形成新作品(编辑作品)的著作活动,及从事这种...  相似文献   

3.
对“编辑”一词含义的讨论,必然转向对“编辑作品”概念的讨论,而且,对于“编辑一词有什么样的理解,也就必然得出对“编辑作品”有什么样的理解,这是毫不奇怪的。叶向荣同志继他在《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一文中提出“编辑”概念后,又在《编辑作品概念重构》一文中谈了对“编辑作品”的理解,提出“编辑作品概念重构”思想。  相似文献   

4.
王振锋同志的《编辑学学科建设与编辑概念的发展——兼答所谓编辑概念泛化问题》(以下简称《发展》)一文,用了一个专论式的题目,其实从头至尾都是针对王华良同志的《试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以下简称《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朱燕萍同志在《编辑之友》2001年第5期发表了《什么是编辑定义本质的属》,文章针对我们在《编辑之友》2000年第5期发表的《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属--编辑概念构成方法系列论证之一》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朱燕萍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朱文")实际上不只是谈了编辑定义属的问题,而且涉及了编辑定义的整个构成,而我们对编辑定义的属和种差(《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种差--编辑概念构成方法系列论证之二》,见《编辑之友》2001年第3期)都已经分别著文作过论述.现在对朱文择要进行答复,也是我们对上述两文的补充,所以以"再谈"为题.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您好!《新闻三昧》1997年第7期“业务研究”栏目里刊登的《简论新闻作品的风格》一文,写得特好!反复读后,觉得很有味,很受启发一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能否请当今中国新闻界的名家(或者说作品很有特色的记者们),每期在《新闻三昧》上来和我们广大的企业报的记者编辑们谈一谈他们的成功之道。我想,最好是能由读者点名。同时是  相似文献   

7.
说长道短     
解放日报今年5月18日第7版《海外博览》中刊登的《我看到的胡志明市》一文,作者是美国人波拉克先生。文中试图客观地反映如今胡志明市的人情风貌。文章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这几年……”。可遗憾的是,编辑同志为该文配了一张照片“衣不遮体的越南少女”,居然是50年代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于1957年摄于越南的,原题为“战后”。据《海外星云》旬刊今年第8期封二对这张照片的介绍云:“这是一幅难得的写实作品,表现法国退出越南后,饱经战乱的越南人民又面临分裂的局面……,这幅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的《关于中学图书馆老师无教龄津贴的意见》一文在你刊1987年第4期发表后。许多人来信求援,要文件原文,只好借贵刊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中学教师,因爱好美术,有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一点剪纸或漫画,投寄一些报刊。我遇到过不少好编辑,如中国青年报的《向日葵》副刊编辑、《河北文艺》美术编辑等,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作者诚恳热心,令人感动。特别使我难以忘怀的是《儿童文学》的编辑们。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曾把一组剪纸寄给《儿童文学》。一周之后,稿子退回了,附信对我的作品从选材、构图到技法提出了详尽的意见,有几处还画了图,作了比较说明。收到这样的信,我高兴极了,这比刊登一篇稿子还有意义。一次,我借探亲之机访问了《儿童文学》编辑部。美术编辑杨永青等同志热情接待了我,说了不少鼓励的话。老杨同志还拿出纸、笔,边画边讲,从儿童的体型特点、动态,直讲到剪纸的刀法、技法。他是一位老编辑,但很谦虚地一再表示自己是门外汉。这种编辑作风,  相似文献   

10.
在1994年第12期《新闻战线》上,我曾发表《“一字未改”的编辑也应奖》的文章,文中提及一些编辑处理来稿,“为了让部主任、处长、总编看出自己编辑的‘认真’,对人家的好稿叉划叉添、满纸红墨,既是对作品的伤害,也是对编辑职业的一种亵渎。”1996年第l期《中国记者》“编辑杂谈”专栏也发表一文“《从用狗作诱饵说开去》,文中写道:“法沃尔斯基是苏联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  相似文献   

11.
通讯     
《编辑学报》编辑部: 我的论文《编辑即创造》在《编辑学报》1990年第2卷第1期上刊出了。非常感谢您们的支持,但现有一事相告。 我此文是去年10月16日投给您们的,但收到回执后一直未给任何消息。按贵刊投稿须知规定,收到回执后三个月内不给录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因此文缺陷尚多,语句不太明瞭,有些地方还未进一步阐明。在上海科技期刊年会上宣读后,根据大家意见,想进一步说明编辑的概念,把编辑作为整个系统来考察以分析其创造性,同时又具体分析编辑个体的组成。这时又有杂志来函联系修改录用之事,并与我进行了商榷。由于您刊的规定,故我认为早已不存在一稿二投的问题。因已时隔七个多月,所以愿意被该刊录用。不想《编辑学报》已将此文刊  相似文献   

12.
我来到巨鹿路与上海作协同处一幢楼房的《收获》编辑室。一个很大的房间摆着十来张办公桌,好几位编辑埋首桌前。李小林,也坐在一张靠墙而丝毫不起眼的书桌旁,如果不是原先相识,我相信没有谁会认得出来她就是《收获》的现任副主编。他们给我拿来了一本《收获》的总目录和在全国获奖作品的目录。我顺手翻去,许多非常熟悉的作家和作品的名字一一映入眼帘:50年代老舍《茶馆》、柯灵的《不夜城》、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柳青的《创业史》、杨沫的《青春  相似文献   

13.
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人民日报记者部改稿实录》栏目,主要根据人民日报有关负责同志及记者部编辑修改驻地记者稿件的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将改稿详情及编辑修改说明,原汁原味地刊登出来,文无定法,改稿亦见仁见智,我们开辟这一栏目,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新闻业务的交流和探讨,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两类文章标题在排版处理上的一点意见──兼谈冒号(:)在标题中的使用《编辑学报》1993年第4期发表了我的一篇拙作《提高语文素养: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在这期刊物的编排上却发现存在着一个需要更正的失当之处。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拙作文题为...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首先,对您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有了这本《文摘》,我就可以省得翻许多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杂志了,特别是各地的《学报》。对于取材,我同意曾彦修同志在《出版工作》上发表的那篇谈话(编者按:指《坚持马列,坚持双百,荟萃精华,读者云集》一文,见本刊今年第一期)的精神。对栏目等等,我提不出什么意见。一、我还是希望能登一点有争论性的文章,同时登更好。  相似文献   

16.
我同意胡靖同志的《略谈编辑改稿》一文(见《出版工作》1985年第8期)的意见。编辑当然要改稿。自然,有些书稿如文献汇编等,编辑是无权修改的。头些年我担任教学工作。我所在的教研室编了一本书,交到北京一家大出版社。交稿后不久,责任编辑来信说,稿子里有些问题要商量,希望我们修改。去到出版社一看,除了一处标点以外,其他几处都是笔误,仅此而已。当时我就觉得,这些问题编辑都是可以解决的。编辑改稿改得好,作者也是很欢迎的。1982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某教授说:有的编辑真令人佩服,比如我最近的一篇文章,登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04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巴金这座不灭的灯塔,已经101岁了。众所周知,巴金是“中国伟大的作家”(金庸语),但有相当多的人不知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究其原因,大概以他在文坛的光辉掩盖了他本来也光亮的另一面有关。就此,我曾撰文《巴金的另一面》①来拾补此事。事实上,巴金在编辑出版方面的资历积累,异彩纷呈,厚重如山。从他1921年在成都编辑第一个刊物《半月》算起,至今已历84年,参与编辑或主编的大小刊物不下20个,其中主编《收获》长达46年,这是一份惊人的成就。举目当今编辑出版界,有谁堪比?。回顾巴金的这段茫长的编辑经历,值得咀嚼的地方很多很多,但我觉得,他甘当伯乐,对有潜力青年作者大力提携的做法,尤为可圈可点,值得做编辑的回味借鉴。在此,我愿撷取巴金在1979年重任《收获》后,就他对新作者及其作品的发掘进行探索。“多出人,多出作品”的办刊方针《收获》创办于1957年,是享誉国内外文坛的大型刊物。在创刊之始,巴金就确立了“多出人,多出作品”办刊宗旨,在发刊词中,主编巴金、靳以就说:“我们愿意以‘收获’作为作家和读者的桥梁,让读者表示对作品的意见,让作者倾听读者对作品的意见……,使他的作品更成为人民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案头,堆满了何培勇的各种见报作品。那一幅幅构图新颖,粗犷隽永的画面,那一张张色彩艳丽、构思独特的杂志封面,还有《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的摄影作品近1000余篇(幅)。几年来他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各类影展和比赛,数10次获奖.他先后8次受到部队的嘉奖,两次被评为“建设精神文踢”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并荣立了两次三等功,稿件被集团军、师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 何培勇,由于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还在上初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5,(Z1)
《税收与社会》的编辑们文/延川昨晚上失眠,翻来复去睡不着。睡不着就胡思乱想,冷了地就看见一张黑胖脸笑嘻嘻地冲我说:“真有你的,还在睡!什么时候了,明天第×期稿子下厂,你的稿还没交呢!”我心里一格楞,醒了。人还在床上躺着,可那张黑胖脸仍在冲我笑,那焦急...  相似文献   

20.
一位外省作者晋京,初次去叩“国刊”《人民文学》的门,就被接待者——一位中年编辑从介绍信上“认”出了名字。对方不仅指出这位作者在省内发表过不少作品,而且还能说出该省其他许多作者的姓名。《晶莹:在浓绿之间——我所认识的文学编辑周明》一文就从这里落墨,叙述了这位作者眼中的这位编辑:他的热情洋溢,他的不知疲倦,他的重情讲义,还有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和他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