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浩文先生的《红高粱》英译本向西方读者译介了许多汉语文化负载词,使得西方读者能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域视角来分析文本中文化负载称呼语的表达效果,从而满足西方读者的期待视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拓读者的期待视域,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以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缺省”是翻译中的常见现象。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读者对不同的文化现象的解读产生了困难。本文结合鲁迅小说的英译本,分析了文化缺省的形成机制,给翻译文本造成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总之,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如何合理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成了其关键因素。通过对鲁迅小说英译本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翻译中文化符号转换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商品的商标代表着企业是形象企业的无形资产。成功的商标和译名能增添商品魅力,提升消费者购买欲望。语言的选择与语言的顺应是息息相关的。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应该根据不同的交际语境灵活选择语言,以达到交际意图。由于商标词的特殊性,在进行商标名称翻译时应顺应商品特色、顺应目标市场的语言系统、顺应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顺应消费者心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广告语借助于模糊性来树立产品形象,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实现最大程度的劝导性。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通过对广告模糊语的顺应性分析,指出广告模糊语言必须顺应广告受众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即顺应受众的语言、心理、文化和价值取向来实现广告的商业目的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5.
莫言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语言形象可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作者运用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多采用复句和短句这两种独特句式,并广泛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红高粱》语言风格极具张力与表现力,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其成名作之一。它虽然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本文旨在通过细读《红高粱》及其相关文本,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及“红高粱”意象,解读自由、正义、叛逆、忠诚善良、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红高粱精神。  相似文献   

7.
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角度入手,分析张绍刚和刘俐俐话语冲突在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动态顺应过程。本案例研究发现,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就是顺应受众宣泄不满与释放压力的心理;对物理世界的顺应体现为双方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非语言因素的顺应;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则包括对双方文化和不平等交际地位的顺应。张刘二者中的一方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需要.利用一些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因素,造成了交际过程中的话语冲突,其本质是顺应语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红高粱》是当代电影史上的一个“事件”.对《红高粱》的讨论,无疑比对新时期其它任何一部影片来得广泛、热烈而深刻:它是全国性的、全民性的、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展开的.换一种说法,人们普遍思索了一个问题:影片到底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那种认为《红高粱》“集中国人愚昧、贫困、落后、性心理变态之大成”、展览中国人的丑、丢中国人的脸的说法,被普遍唾弃.与之截然相反,有人提出,该影片的“总立意是在寻找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思考”,“《红高粱》画出了民族之魂,奏响了一曲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颂歌”,认为《红高粱》表现的“无遮无拦,随  相似文献   

9.
陆羽所著《茶经》历来具有茶学、农学、文献学、史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等多重价值。随着《茶经》英译本的相继出版,我国学者对其英译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英译本的多视角探讨、文化层面处理、译本对比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年《茶经》英译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路径,从而为中国茶文化的外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艺术性最高的一部。文章通过对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经行阐述,结合《老残游记》两种英译本中对文化意象的翻译,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递中的不同作用。文章指出,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杨宪益夫妇倾向于使用交际翻译,以提高译本的可读性;而哈罗德·沙迪克则更多地使用语义翻译,旨在达到忠实传递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以名著《红楼梦》中诗词的英译本为例,探讨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在翻译文化词语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识。就两种译本中译者对反映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诗词的处理得出结论如下: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文化,采用“异化”手法较多,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霍克斯的译文较多采用“归化”译法,凸显译入语文化.体现“后殖民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2.
《布洛陀经诗》英译本问世标志着民族典籍翻译又跨上一个台阶。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探索和研究民族典籍英译规律和方法。本文以概念整合为理论基础,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处理总体框架、"诗味"整合、语法句式和文化特色词等方面的认知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旅游景点名称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高质量的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前来游览,推动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还可以有效地传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把我们中华历史文化发扬光大。然而纵观当今国内的一些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本,笔者发现还有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景点名称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本文将以这一问题为主要出发点,思考探讨可用来改善当今旅游景点名称翻译问题的几点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翻译技巧和精神情韵两个层次分析了杨宪益的《红楼梦》英译本,认为在异质文化语境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对语言转换、原作的文化思想内涵和译作接受者的文化观念等因素都要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5.
选取《红楼梦》三个较好的英译本,就原文中某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三个译本在文化翻译上异同的形成原因:译者的知识学养、译本出现时间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必须在两种语言、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在归化与异化之间进行权衡。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处理有 3种情况 :原文中的形象在译入语中不变 ,将原文中的形象转换为地道的译入语中的形象和舍弃形象改用普通语言来表达形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珍妮·凯利、茅国权英译本《围城》中的讽喻的深入研究与剖析,从译文选词、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形象再现等方面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表明,哲学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对于解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译者在处理讽刺性比喻修辞手段时,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采用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加注和解释等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践行了他们的翻译思想,充分发挥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我国国际地位及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及现代科技建设逐渐得到西方诸多国家的肯定,在国际交流中的软实力及话语权也日渐提高。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是我国对外政事的交流枢纽,有利于西方国家认识中国,对推动中国步入国际政治舞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有效提供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如何全面而清晰阐明我国政府工作的内容,是当前政府对外翻译中的主要难题。而生态翻译理论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促进了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顺应理论对翻译具有解释作用。在顺应理论框架内,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要把翻译过程放在宏观的文化语境中去考虑,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避免出现文化信息的传递障碍,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归化异化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时对文化信息的处理一般采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主要以目的与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文章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霍克斯和杨宪益两位翻译大师在传递不同背景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指出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又是动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归化异化"度"的分析,指出好的译文应当是归化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