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5年军报初创时,人员主要是从各大军区报社抽调,我就是从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调到军报的。当时,还没有社址,我们办公、住宿都是在前门外大栅栏附近的几家旅馆里。我到报社后,被分配负责通联组的工作。我们和记者处住在同一旅馆。通联处成立前,由记者处处长李希庚兼管我们的工作。记得他不止r次地对我说:“你们的担子重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报没有稿件不行,你们要千方百计地组织稿件!”开始,调到通联组的还有郑李、唐铃二同志。我们三人都是刚从下面调到总部的,对全军情况不熟悉,向哪里去组稿,连通信处也摸不清。真…  相似文献   

2.
每当我发表文章时,就会想起那位不知名的军报编辑。入伍第3年的冬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开始向军报投稿。服役期间能在《解放军报》上见一篇稿,这是我当时最美好的理想。然而,和多数初学者一样,幸运之神没有光顾我,等着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石沉大海”和各种非议:“没那‘金刚钻”揽哪门子‘瓷器活’”;“就看他那字,编辑也不会喜欢。”离退伍时间越来越近,我很着急,复员前见报一篇的梦想怕是要破灭了。尽管如此,我仍不灰心,又鼓足勇气写了第200篇稿子——(战友之交谈如水),并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曹敏的编辑部请同志:你们…  相似文献   

3.
一场风波     
到入伍第三年我才突发奇想,要给军报投稿。当时军报刚做尝试,版面上都有编辑的名字,我便一天一篇给编辑寄稿子。一个月后,有位编辑给我回了信。拿着印有“解放军报社”几个鲜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我心花怒放,高兴得跳了起来,心想肯定中摘了。故意拿着信封在战友面前走了两趟,战友们把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等拆开信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信不长,编辑说我以后寄稿子不要再寄给他,要寄给通联处,由那里统一分发,还说了些注意研究报纸多看书,多向新闻干事请教之类的安慰话。我的脸火辣辣的。这件事立刻成了一场小小的风波,有些战…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次,我写的稿寄出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贵报的报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我也能写稿了,尤其是不相识的编辑还在回信中在我的稿子上加了一段评语,让我继续努力写稿子,将具有新闻性的稿寄给报社。就是这篇稿激励我笔耕不辍20年。如今,自己虽有很多稿子见于各报,但很少能遇见像军报这样负责任的编辑。现在是信息社会,报纸林林总总,但可怕的是有些报刊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读者的意见听不得,通讯员的槁子看不得。广告效益生辉,…  相似文献   

5.
尊敬的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沈阳军区联勤第二分部新闻干事。从入伍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对新闻报道工作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先从“萝卜条”、“豆腐块”写起,后来到政治处当了报道员,上军校时是学员队报道组组长,毕业后不到半年就被抽到机关专门从事报道工作,在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关心和指导下,特别是在军报编辑老师的教导下,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去年,我被军报选为特约通讯员,深感“特约”二字之重要。一年来,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通联情况》这一学习阵地,了解了军报宣传动态,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一年来,我在军报上稿8篇,其中反映大连第2…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去年一年,我先后在军报见稿10余篇,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战士报道员,一年能在全军性的大报上发表这么多的稿件,也算是不小的“丰收”。许多战友和同行都问我是不是认识军报编辑,是不是去军报送过稿?说实话,迄今为止,我从未与一位军报编辑谋过面,更谈不上去军报送稿了。说起我给军报写稿的经过,有一番比较曲折的经历。当兵第一年,我凭着一手好字走进了团报道组。当时,一位机关老同志告诉我,搞报道不容易,尤其在军报上稿子,没有关系根本不行。一席话使原本壮志在胸的我顿时没了信心。以后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7.
2009年4月8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11队评报组收到了一封来自解放军报社通联部发来的贺信,庆祝他们创办的《我看军报》评报第100期顺利刊出。这个学员队(原为15队)评报组于1997年创办评报专刊《我看军报》,以刊物的形式向解放军报社反馈信息,开启了全军创办评报专刊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函授中心的老师们: 你们好! 我参加军报第13期新闻函授学习快一年了。第一次给老师们写信,所以我常为此而汗颜。不过,老师,我决不是一个懒惰的学生,我一直在努力,教材也学完了,习作也写了,只是寄给你们而已。 记得当初刚刚参加函授学习时,我是多么地高兴。因为我们部队正协助海关执勤。官兵们在这场被领导称为“没有硝烟的政治斗争”中,天天与走私分子面对面接触,  相似文献   

9.
徐昊 《军事记者》2008,(5):65-65
我实习的具体部门是在解放军报社通联部来信组,负责编辑《读者之友》专版。在学校时,教员上课时常常提到新闻写作“四季歌”:要善于摸清新闻写作规律,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来写作。这一点,军报的编辑老师们更为重视。二月底三月初,新兵陆续下连。正当我认为应该像往年一样在新兵身上做文章时,编辑老师的策划却在老兵身上“打主意”:新兵下连,老兵怎么做?  相似文献   

10.
四十元稿费     
去年10月12日,我收到了解放军报社寄来的40元稿费汇款单。这使我异常激动,因为我在军报上登的这篇稿子(9月24日七版),打破了我团近两年来在军报上稿为零的记录,而且也是我这名新闻写作路上的新兵第一次收到中央级报刊的稿费。消息不胫而走,战友们都来为我祝贺,既有羡慕的目光,又有鼓励的话语,忽地不知谁冒出一句:“军报上稿值得庆祝,你请客才对呀!稿费不够我们凑一点!”听着战友的提议,我很爽快地答道:“好!这次我一定请客!”第二天,我拿着汇款单来到邮局,只见邮局的董师傅正忙着给几个官兵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我凑上前…  相似文献   

11.
军报编辑部对于没机会走近它的人是神秘的,但是我,曾从它门前走过数次,觉得编辑们也像其它军事机关一样按部就班地上班罢了。但读罢《军事记者》“老总”值班手记专栏首期报道后,我的认识变了。我深深感到,如果我们广大读者不好好珍惜每天的报纸,不认真品读每期的杂志,真是太对不起编辑部的领导和老师的辛勤劳动了!太对不起长年累月、不辞辛劳的办报人了! 《军事记者》第5期开辟的“老总”值班手记专栏是个好栏目,它使我们广大读者与报纸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使我们基层热爱《军报》的业余通讯员、小记者,尤其是没有在《军…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我是军报函授第五、六届的忠实学员。一年多来,我从一名对新闻报道一窍不通的战士成长为一名合格报道骨干,深感是函授中心这些不见面的老师对我的栽培和帮助。初学新闻写作时,时常遇到无从下笔的困境,每逢这时,《新闻与成才》都能给我指点迷津,让我从中得到启发,诱发生产新闻敏感,那种顿开茅塞、豁然开朗的高兴劲就甭提了。1993年以来,我已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刊播稿件96篇。为此,我打,加B里感谢你们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特别一提的是去年年底,我们商议把近五年来的《新闻与成才》中“我的第一篇”、“编辑说稿…  相似文献   

13.
冯龙 《军事记者》2005,(9):70-70
2003年初,“半路出家”的我被任命为西藏军区某山地旅新闻干事。专业知识极为贫乏的我,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报名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在不曾见面的编辑老师的指点下,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先后在军内报刊上稿130余篇。每当看到自己的稿件变成油墨飘香的铅字时,我总是要反复细致地读几遍,对照底稿检查自己写作上存在的不足,因为章经编辑老师之手精雕细琢后发表,其中又多了一层学问。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6,(3)
如何处理关系稿文/方英文我在没有做报纸编辑之前,是个热心的投稿者.我那时还在山里,所写的文章多半发表在陕西之外的杂志上,发在报纸上的极少,这原因有二:一是报上的文章难写,禁忌多;二是我不认识报纸编辑。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少给报纸投稿,然而采用率极低。我就...  相似文献   

15.
军报通联部编辑王超志同志因病去世已经3个多月了。可每当想起我们朝夕相处、畅所欲言、切磋新闻业务的往事,我的心情就十分沉痛。他在疾病缠身十几年,身体素质极差的倩优下,仍为他所挚爱的新闻事业顽强工作,呕心沥血,表现了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可贵的人格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对于广大军报读者来说,王超志这个名字也许比较陌生。因为他在军报工作的十几年中,一直做着默默无闻的处理来信工作。据我所知,在这样漫长的时间中,他的名字在军报上出现总共不过10多次。然而,在这样平凡而又不容易出名的岗位上,超志从没有流露出无所作为的…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5,(Z1)
《税收与社会》的编辑们文/延川昨晚上失眠,翻来复去睡不着。睡不着就胡思乱想,冷了地就看见一张黑胖脸笑嘻嘻地冲我说:“真有你的,还在睡!什么时候了,明天第×期稿子下厂,你的稿还没交呢!”我心里一格楞,醒了。人还在床上躺着,可那张黑胖脸仍在冲我笑,那焦急...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我谨代表解放军报社和新闻函授中心的民志,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七届函授学员,并为你们的开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你们这次开学,正赶上军报扩版。从你们入学的第一天起,军报便由原来的每天4个版变为8个版(星期天仍为四个版)。这意味着什么呢?一是意味着军报为你们的成才,准备了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学习范本;二是也为你们在新闻写作上的成才提供更为广阔的练笔阵地和实践机会。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不仅你们需要军报,军报也更需要你们,你们将随着军报的成长而成才──谁敢说再过几年或十几年,…  相似文献   

18.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19.
1993年秋天,我采写的短消息《马国祥一担猪食桶挑了“两万五千里”》寄出不到7天,就被《解放军报》采用了,还被评为“云中杯”连队好新闻一等奖。这篇稿件的成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好稿就是最好的“关系”!“编辑认人不认稿”!我以前写稿屡投不中,几个要好的战友见我愁眉难展,出于同情,便分别来点拨“死心眼”的我:多在寻“关系”、找“后门”上想想点子,否则你那大作猴年马月也甭想登!偏不信这个邪!我虽然和编辑不熟悉,可为了争取见报,我把全部精力用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扎扎实实提高写作能力上。我想:编辑编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编辑先生: 您好! 我于去年10月寄给贵刊一篇《“媒介”辨析》论文,因没有等到回音,就进行一番修改,投新疆《当代传播》。前日接《当代传播》通知,说已决定刊用。特此向贵刊说明,请不要考虑刊发此稿。 我是复旦新闻学院博士生,平日喜欢看《新闻爱好者》,感觉它虽不求深,但是贴近实践,对从业人员很有帮助。我以后还将写一些适合贵刊风格、高雅的稿子,还请多多指教。 祝 编 安! 杨鹏 谢谢杨鹏先生及时来信说明情况,以避免同类刊物重复发表作品。于细微处我们看到了一种诚恳的负责任的精神。 ─—编 者编辑同志: 我第一次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